新闻频道 >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红军长征与湖北:红色的土地 红军的摇篮
发布时间:2017-07-31 15:21:22来源:湖北日报进入电子报

 

图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红安七里坪,今已发展成为繁华集镇。(记者 田悦 摄)

图为:位于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的红墙上留下柳直荀珍贵字迹。 (本报资料图片)

图为:8月19日,青年在监利周老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参观。(记者 张朋 摄)

9月1日,省“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青年寻访团到阳新县龙港镇参观彭德怀纪念馆。(记者 张朋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彭小萍

四支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中,有三支诞生于湖北。

20万长征红军,6万来自湖北。16万红军英烈中,4万是湖北籍。

长征,这部悲壮而恢弘的史诗中,湖北篇章荡气回肠。

长征前,10万红军和40万地方武装在鄂成长

8月16日,酷热,本报联合团省委、省党史研究室组织的“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青年寻访团首站抵达红安。

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纪念馆,一张张黑白图片将时空拉回1927年11月14日那个血雨腥风的红色黎明——

暴动,暴动!工农打先锋,拿起刀和枪,一同去进攻!暴动,暴动!天下归工农,再不当牛马,要做主人翁!

凌晨4点,黄安(今红安)城下,“砰!砰!砰!”几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等候已久的黄安、麻城起义军,涌向城门。枪炮声惊天动地,腾腾烈焰映红夜空。经过四个小时的激烈奋战,农民自卫军解放了黄安城。

黄麻起义、荆江两岸年关暴动、鄂北农民起义……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点燃革命烈火,荆楚大地上红色暴动此起彼伏,人民军队呼之欲出,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

湖北是红军的摇篮。1927年至1934年,18支军级建制的红军部队诞生湖北。他们是:红一军(鄂豫皖)、红二军(湘鄂西)、红三军(湘鄂西)、红四军(鄂豫皖、湘鄂西)、红六军(鄂西)、红七军(鄂北)、红八军(鄂东南)、红九军(鄂北、鄂豫皖)、红十一军(鄂豫皖)、红十二军(鄂东南)、红十五军(鄂东南)、红十七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两支诞生于湖北的红军军团,贺龙的红二军团和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一方面军的主力,与同样诞生于湖北的主力红军、徐向前等领导的红四方面军,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

湖北是全国第二大苏维埃根据地。自1927年8月21日,罗荣桓领导通城暴动后成立的通城劳农政府,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后,湖北相继建立湘鄂西、鄂豫皖、湘鄂赣、湘鄂川黔等苏区和鄂豫陕游击根据地。其中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三块根据地,在其全盛时期拥有1000多万人口,是仅次于闽赣中央苏区的全国主要苏维埃根据地。

红军长征之前,在湖北及其相邻地区诞生、战斗的红军部队已发展到近10万人,地方武装约40万人。

四支长征红军队伍,三支诞生于荆楚大地

82年前10月17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濒临绝境的中央红军共8.6万余人,夜渡于都河,踏上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这首广为传唱的江西民歌《十送红军》,至今常在于都河畔响起。

中央红军出发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相继踏上长征路。这3支红军长征部队均诞生于湖北。

红二十五军是长征途中,唯一一支人数不减反增的红军队伍,历时10个月,转战四省,行程约一万里,最早到达陕北、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央红军之向导”“为革命立了大功”。这支人数最少的红军队伍,走出了97名共和国将军。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从1935年3月28日强渡嘉陵江西进开始,到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结束,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等4省。三过雪山草地,行程一万多里。

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主力1.7万余人离开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11个月,红二、六军团(后改编成红二方面军)走过了9个省的92个县境,行程近2万里,进行大小战斗110余次,长征结束时仍保存了1.3万人的兵力,被毛泽东称赞为“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红一方面军的战史,也和湖北紧密相关。红一军团一直担当中央红军的开路先锋,先后经历了湘江血战、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攻打腊子口等战役。据统计,红一方面军中湖北籍团以上干部达97名,其中大多成长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

红军长征途中,在湖北边区建立唯一的根据地

鄂豫陕根据地是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根据地。这块根据地,位于秦巴山深处、鄂西北边陲的十堰市郧西县及其周边,由红二十五军开辟。

据郧西县档案馆馆长徐峰介绍,1932年至1936年,红四方面军、红三军和红二十五军先后来到郧西,其中长征途经郧西的红二十五军在郧西驻扎一年多,创立了鄂豫陕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地方政权。

郧西县内,建立的根据地主要在湖北口乡和关防乡一带。这里,北靠秦岭,南濒汉水,悬崖峻迭,地势险要,便于开展游击战争。时任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徐海东在长征中曾负伤,在郧西养伤八个月。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2月长征进入郧西,至1937年2月红七十四师开赴三元整编,坚持在十堰的郧西、郧阳区斗争达两年两个月之久。

在创建和坚持鄂豫陕根据地斗争的艰苦岁月里,郧西人民帮红军、当红军,成为一种自觉行动。郧西至今流传着许多感人故事:二天门吴之祥一家,想方设法保护一位受伤的红军团长,并动员自己的五个孩子参加了革命。庙川区虎坪回民马福顺一家就掩护了三名红军伤病员。在战斗中被敌击穿腹部,肠子涌出来的军供给处政委张希才,在二天门群众家养好伤后才得以重返前线。许多红军干部战士为了表达对苏区人民的情谊,把水壶、剪刀、烟袋和血迹未干的军毯赠送给群众,以作临别纪念。

《什么是红军》传单,每年接受上万人次参观

如今的郧西县,已是红色旅游地,革命遗址俯拾皆是——

在郧西县关防乡丁家坪村一组的一个普通院子里,一面斑驳的土墙上写着一行粗黑大字:“苏维埃新中国胜利万岁!”这几间房屋是当时一个保长的住宅,由红二十五军征用,成为75师223团政治部驻地。

在郧西县档案馆,珍藏着一份“镇馆之宝:时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的刘华清亲自刻印的《什么是红军》传单。这张传单历尽烽火岁月,保存完好,每年接受上万人次参观。上面的字迹仍清晰可辨:“红军是共产党人领导的军队。红军里面的人,都是工人、农民、贫民、士兵出身,所以他们能代表穷人的利益。”“红军一到哪里,就没收土豪的粮食、东西,分配给穷人,帮助穷人免除一切捐税,不缴租,不还高利贷。”

1935年5月,身为红军特务队副班长的李玉才,将这张红军传单交给妻子刘立英。随后,红军主力北上。刘目不识丁,不知道上面写的什么,但她知道这是红军发的,必须永远保存下去。在地方反动武装的反复搜查中,刘将这张传单包了又包,藏了又藏,几经转移,才保存下来,1981年9月她将此传单交给了郧西县党史办。

郧西县,一张宣传单,告诉你什么是红军;红安县七里坪,革命遗址群,见证200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监利周老嘴、洪湖瞿家湾,是贺胡子(贺龙)带领百姓闹革命的地方;丹江口市吕家河村,一面红军墙,留下柳直荀珍贵的字迹;石首市李华山村,一排黄芯树,伴随红军发展壮大;阳新龙港镇上泉村,一口红军井,泽被五代人……

红色“家史”励志育人。如今,矗立在荆楚大地的千百个革命遗址,成为红色旅游的热门景区。这些“精神地标”,指引我们在新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战场

开国少将黎东汉曾撰文回忆:

策应主力队伍长征,红十八师血战恩施来凤

1935年11月16日,红二、六军团从刘家坪出发长征的前3天,一场浴血阻击战在恩施来凤打响。

当时,红六军团主力红十八师接到军团指挥部命令,由桑植返回龙山,进入鄂西来凤、宣恩等地,与国民党军激战,掩护红二、六军团主力顺利移师贵州。“我们走后,你们可能会受到十多万敌人的包围,一定要坚持顶住,即使十八师打垮了,化装成老百姓也要来追赶主力。”临走时,军团领导人还把一部电台配给了红十八师,专门成立了电台队。

开国少将黎东汉时任电台队队长。他在回忆文章《长征时的红18师电台》中写道:转战龙山、来凤等地,天天打仗。我们碰上敌人主力就迅速转移,脱离接触;遇上小股敌人则坚决消灭。一天,我们来到来凤河潮阳寺附近,上午八九点钟开始渡河。河面宽五六十米,水深一米左右。前卫营过去后,我们电台正在渡河,师长刚登岸,敌人的轻重机枪火力压过来了。连续几次冲锋失败后,我们退至山顶。山高坡陡,长满了荆棘杂草,又刚刚下过雪。为保护电台,我们电台队从近五百米高的山上溜下去,一个个身上脸上都划破了,满身泥污血迹。但我们谁也不顾这些,背着电台一气跑了五六里赶上了师长。师长见到我们特别满意,“只要电台到了,我们能收到上级指示和情报,就能打胜仗,就有办法。”

史料显示,从1935年8月9日,到1936年1月9日,红十八师历经152天,行程数千里,于湘鄂川黔边区的9个县境迂回穿走,大小战斗二十余次,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钳制敌军、策应主力的任务。敌众我寡、弹尽粮绝的围困中,他们凭着顽强斗志和必胜信念,冲破了敌军的重重封锁,摆脱了一次次的围追堵截。这段历史,被誉为红二、六军团大长征前的一次“小长征”。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也成为中央红军长征后坚守在南方时间最长、最大的一块红色根据地,坚持着对中央红军长达一年多的策应。

(本文刊于2016年10月21日《湖北日报》 )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