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那一颗种子,决定中国的未来
发布时间:2015-03-12 15:52:43来源:进入电子报

  科普也FUN狂,一部小动画短片让你轻松搞懂一粒种子的前世今生。(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员工创作)

  作者|牛弹琴

  别以为这是标题党,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全球水稻种植总面积约25亿亩,其中,中国4.55亿亩,排世界第二,世界第一的是印度,6.52亿亩;但从产量看,全球水稻年总产量7.45亿吨,中国2亿吨,居世界第一,印度第二,1.59亿吨。

  我们确实值得自豪:用世界第二的面积,养活了世界最多的人口。

  我们确实还应该庆幸:到2014年,粮食已实现“十一连增”,中国人最主要粮食的水稻,2014年还增产了1.4%。

  近日,牛弹琴受国家网信办和国资委的邀请,参加了“网络名人走进新国企”活动,认真探究“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在感慨成就的同时,也警觉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和隐忧。

  一粒种子,是问题的关键。

  (一)

  不用列举数据,我们都可以知晓,中国连增的粮食产量背后付出的巨大代价。

  大量的化肥,过度的农药,水资源的紧缺,正严重侵蚀着中国水稻的可持续发展。镉超标、毒大米等突发性事件,不断冲击着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心理底线,以至于一些富裕人群,以到日本购买大米作为时髦。

  当中国的土地因大量化肥而肥沃不再,当过度农药让害虫产生抗性,当狂飙突进的城市化吞噬着不多的耕地,中国水稻还能连增多久?

  粮食危机,中国必须警钟长鸣。

  民以食为天。在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养活中国,没有了足够的粮食,再强大的中国,也有他的阿喀琉斯之踵。

  (二)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种子,良好的种子,成了中国水稻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海南三亚的育种基地田头,就摘录着习近平主席的这样一段话:“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虽说在新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高产的消息。但高产的过程,往往蕴藏着新的问题,要么必须依赖高强度的化肥农药,要么口感不佳难以形成商品化。

  走访三亚南繁基地的田间地头,赶赴武汉中种集团(隶属中化集团)的水稻实验室,接受的科普知识告诉我:依赖传统的杂交技术,确实已无法获得极大突破,水稻的未来,就在于基因育种。

  请注意,这不是转基因!

  按照中种集团基因育种部总监周发松博士的介绍,基因育种,就是通过不同对比的水稻品种,将某些水稻品种的抗病、抗虫、口感好的基因,通过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结合,培育出一种抗病、优质、高产的品种。

  他信心满满地说:未来的中国粮食的最大突破,或许就在这种绿色超级稻上。

  这是传统技术和高科技的结合,未来的水稻育种,需要田间地头的栽种观察,但更需要实验室里的实验研究!

  绿色超级稻,多抗、优质、高产、高肥效、重金属低吸附,是它的特点!也较适合我们这个无奈的国情!

  也许几年后,我们就将见证这个奇迹!我也只能披露到这里了!

  (三)

  他们皮肤黝黑,忙碌在田间地头,看上去就是农民;但他们都有硕士、博士的头衔,在全国最大的育种企业中种集团,“博士农民”就有30多位,好几位还是海外归来的学术精英。

  他们很平凡。但我总感觉到,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因为他们的工作,正在努力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

  尽管我仍然觉得,这种粮食安全还是脆弱的。土地在减少,污染在加重,撂荒在不少地方呈现,这是整个体制的问题,不是一粒种子能解决的。

  但如果有一颗神奇的种子,无疑将让中国农民获得更多收成,让粮食安全变得更加可靠,也让“三农”改革变得相对顺利一些。

  (四)

  采访是短暂的,感受是深刻的。

  最后还有三点感慨:

  第一, 尽管他们都是博士,属于高层次人才,但他们黝黑的皮肤,告诉我们他们平时的付出。在三亚南繁基地,条件相对艰苦。两个博士生分享一个房间。一名负责人因夫人小孩都在,好歹有一个独立房间,但孩子须睡在父母的上铺。

  对这些一线科学家,我们应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更有归属感和成就感!

  第二, 在普通话里,粳米都被要求读成“JING”(音:精)米,高考时如果答错,扣分没商量。

  这是唯一答案吗?至少接触过的育种科学家都告诉我们,从南方发音来看,这个字应该读作“GENG”(音:更)米。而水稻起源于南方。所以,编写字典的老师们,你们也应该有全国概念,很多南方学生没读错,请不要教我们读错字和别字。

  最后,还是那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您可能从来没种过田,但希望您到田间地头看看,今天的每一粒米,同样来之不易,它有农民的汗水,也有科学家的心血,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浪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向正在努力的科学家们致敬!

  我们依然期待着那株神奇的绿色超级稻!

  尽管我也知道,在技术上,我们迟早会取得重大突破;但技术不解决所有问题,中国农业的拖欠旧账,我们还有很多很多!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