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图
未来20年,中国经济仍有保持8%GDP增速的潜力。”面对中国经济换挡降速,昨天举行的2015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语出惊人”。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依然拥有巨大潜力,但需要避免陷入一些不利于潜力释放的误区。
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华尔街金融家首次用“新常态”描述经济环境。林毅夫认为,经济新常态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影响,但其表现并不相同。发达国家的经济新常态中,低增速、高失业率突出,由于发达国家社会福利体系发达,失业问题下政府救助压力陡增,财政赤字快速积累,为降低债务成本,迫使政府维持接近为零的低利率。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流动性上升,实体经济复苏缓慢缺乏投资机会,大量资金就进入资本市场,短期投机推高股市泡沫。
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调是必然的,但判断会下调到多少,要看经济的增长潜力和挖掘潜力的内外部条件。林毅夫表示,经济增长潜力来自人均收入水平,从根本上需要通过技术不断进步,依靠生产效率、质量、附加值提高带来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发达国家已经站在产业和技术的最前沿,创新成本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发展中国家在追赶的过程中依靠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利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成本较低,因此可以凭借“后发优势”,保持高于发达国家数倍的经济增速。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后发优势”是否已经用尽?林毅夫表示,判断“后发优势”还有多大,不能看过去增长多快,而要看现在的差距还有多大。目前我国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只有美国的1/4,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在达到该水平后,都又经历了数十年高速增长,这意味着中国起码还有20年左右,保持GDP8%左右增速的增长潜力。
“有潜力不代表必然实现,当前有一些混淆视听的经济观点,不利于中国经济潜力的挖掘。”林毅夫指出,第一个误区是将环境问题完全归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认为经济慢下来,环境一定会好。他表示,中国经济处于从农业为主过渡到工业为主,还没有过渡到服务业为主,工业化的阶段,能源使用集中、排放量大等因素加大环境压力,世界发达国家都曾有过这个时期。但放慢经济增速,会拉长这一阶段的延续时间,经济发展慢,污染时间反而可能更久。
对投资作用的认识是第二个误区。当前不少观点将产能过剩归咎于投资太多,投资再增加,产能会更加过剩。林毅夫指出,目前国内产能过剩集中在钢铁、水泥、有色等行业,消费市场没有能力直接化解产能,而投资减少后,这些用于建设的产能更无从化解。“过剩产能应该依靠产业升级化解。”林毅夫认为,中低端产业向高端升级过程中,面向高端产业的新增投资,是化解过剩产能的有效途径。
第三个误区是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误读,有观点认为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反周期的基建投资措施,效率低下,同时政府投入过多,会影响民间投资。林毅夫表示,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看上去效率低,是因为建设和回报周期长,而基建带来的企业效率提升并未计算在内。经济好时,大量政府基建投入会产生投资过热;而经济下行时,民间投资热情下降,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成本低,还能拉动就业、提升整体效率。“目前国际上的观点已经改变,认为经济下行是政府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最好时候。”林毅夫说。
第四个有待商榷的误区是经济增速慢可以倒逼改革。林毅夫认为,如果经济增速过慢,产生就业问题、企业大量破产、金融呆坏账积压,将会导致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届时政府只能扮演救火队的角色,只能加大政府干预,许多改革措施难以有效推行。”林毅夫表示。
误区1 环境问题完全归咎于经济快速发展
误区2 产能过剩归咎于投资太多
误区3 政府反周期的基建投资措施效率低下
误区4 经济增速慢可以倒逼改革
(作者: 编辑:周婵)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