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飞越天山 乘着诗歌的翅膀——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
发布时间:2015-09-12 18:33:04来源:湖北日报进入电子报

图为:天山雪景。

图为:吐鲁番高昌名人馆内的岑参塑像。

湖北日报讯

 

岑参

一个诗人的游踪

飞越天山,机翼下,雪峰在阳光下冷冷发光。

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过去,雪峰仍排挞而至,幕天席地,雄伟壮阔,呈天地大观。“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山万岭雪崔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这就是岑参的西域么?读着他的诗,我们似见一个青衫落拓的游子,马蹄得得,频频奔波在天山瀚海之间,从车师,到轮台,从龟兹,到交河,从安西都护府,到北庭都护府……“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循着他的足迹,我们的想象一次次进入新疆……

可是否有人知道,他从何而来?

在吐鲁番的高昌名人馆,有一座岑参塑像,简介中清晰记载:岑参,出生于江陵。

江陵,今天的湖北荆州。出发前,我们来到岑参故里——荆州沙市区岑河镇,岑家一门三相,皆出于此。关于岑参的籍贯,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有“湖北江陵说”和“河南南阳说”的分歧,后经近代大学者闻一多严谨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岑参就是江陵人。

实地探访,岑河,除了“岑”字尚在,已找不到史迹遗存。城池与河港早已不见踪迹,只有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岑参诗中出现的“腊月江上暖,南桥新柳枝;春风能到处,忆得故园时”,引发过多少游子的惆怅?

其中的“南桥夜泊”作为岑河八景之一,风韵只能在故纸堆中寻了。但家乡没有忘记这位1200多年前就已远游的诗人。在岑河镇文化站,墙上悬挂的字画诗篇多与岑参有关。文化站站长李发国说,镇上的人都知道岑河的“岑”字,源于一个大诗人的姓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是垂髫小儿都能口口相传的。岑河,正在努力擦拭时间的尘烟,试图重现这个千年古镇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名片。

一川碎石大如斗,平沙莽莽黄入天,展开唐诗地图,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路线:岑参少小离家,从江陵辗转到了长安,又从长安到河西走廊,经凉州(今武威)、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最终到达龟兹。

龟兹,今新疆库车。“假如有通向东方的道路,它就是古老的龟兹……”这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镇,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这里国民和睦,尤善歌舞,佛窟遍布,寺宇辉煌。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第一个军政机构,

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岑参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来到此间。这是强盛的唐王朝全面统一西域的时期,一个空前强大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今天我们漫步库车街头,古老的土城墙,依然保留着那份苍凉神秘与异域风情,克孜尔尕哈烽燧仍在,苏巴什佛寺的墙垣如故。遥想当年,马嘶风吼、雪海孤城,边塞的瑰丽壮阔和英雄豪情,在来自长江之畔的诗人岑参心中,奔涌出何等风云漫卷的慷慨悲歌!作为唐代成就最高的边塞诗人,他对西域地域风貌的生动表达,以及在这广袤天地间获得的生命体悟,隔着千年岁月,慨然之气仍能动地而来。两度出塞,成就了岑参一生的辉煌。他留下的近四百首诗歌,多是昂扬铿锵的边塞诗。浩如烟海的唐诗殿堂上,楚人的浪漫与西域的雄奇,奏出了一曲波澜壮阔的交响。

库车原史志办主任裴孝曾老先生介绍,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再看岑参的作品,《轮台歌》、《白雪歌》、《天山雪歌》、《火山云歌》……诗与歌从来密不可分,岑参写下的壮丽诗篇,当时都能用铜板琵琶、胡琴羌笛演之奏之,歌之舞之。杜确在《岑嘉州诗集序》这样写道:“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岑参的诗歌流传之广,雅俗共赏,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54岁那年,岑参欲取道江东,重回江陵,却因战乱阻隔,次年客死成都。

“秋来倍忆武昌鱼,梦著只在巴陵道。”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西域,成为一段萦绕千年的乡愁。而斜阳下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仍用它们横亘千年的存在,告诉我们这片土地的厚重和悠长。

 

图为:那拉提哈萨克第一村的篝火之夜。

图为:阿瓦提县刀郎部落的民族舞蹈。

图为:牧民在新疆草原上放牧。

图为:赛里木湖畔。

图为:伊宁喀赞其,起舞的维族少年。

图为:高昌故城遗址。

碧野

一片赤子的情怀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

如果还要从现当代史上选出一位最热情、最称职的新疆导游,湖北作家碧野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碧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第一届委员。已故著名作家。

1956年12月,散文《天山景物记》刊登于《人民文学》,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后来成为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名篇。蓝天下的雪峰,无尽的森林,高过马头的野花,迷人的夏季牧场,天神般的野马,冰雕玉琢的雪莲,硕果累累的野果子沟……一幅幅瑰丽画卷,足足影响了几代人,在无数人心中埋下了向往新疆、向往天山的种子。

连绵几千里的天山,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风物地貌,截然不同,由此更可见地域之广,造物之雄。岑参笔下的新疆,多在天山南线,那里戈壁荒漠,苍凉无限;碧野笔下的新疆,多在天山北线,那里高山草原,果木丰茂。上个世纪50年代,碧野曾在新疆建设兵团深入生活,创作了《阳光灿烂照天山》等合计百万言的文字,“一动笔,像骏马奔驰,再也勒不住”。即使过了近60年,再读《天山景物记》,仍能深切感受到作家对祖国边疆那种收也收不住的热爱,以及唱也唱不完的热情。

跟着碧野游新疆,首站必是伊犁。无论是“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的野果子沟,“雪峰、绿林、繁花围绕”的千里牧场,还是“日里披满阳光,夜里缀满星辰”的蓝色湖泊,都在伊犁州首府伊宁市方圆几百公里内。来到这里,“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就会脱口而出!

作为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的作家,碧野留在伊犁的足迹有多深?《伊犁日报》副总编辑吴志坚说,时至今日,来伊犁旅行的人,很多依然以《天山景物记》为坐标参照;“蚂蜂窝”、“去哪儿”等自由行热门网站上,有关伊犁的攻略,往往会“言必称碧野”。果子沟、伊犁河谷、喀拉峻、那拉提,无数驴友深入原始森林和无边花海,寻找着《天山景物记》中的盛景。

文字的力量,究竟有多么巨大?它能为你留住稍纵即逝的朝阳与晚霞,它能让你看到枝头果实如何变得鲜嫩饱满,它能让你感觉自己同时拥有了花朵、星月、歌声、爱情和神奇的力量,它能让你深深爱上一个遥远的地方,并且再也停不下来。

读着《天山景物记》,很多人来了,还想来;很多人来了,就没走。在伊犁,各行各业都有因为碧野的文字来到新疆扎根的人。湖北荆州的叶继程,就是深受其影响的文学青年中的一个。他来到伊犁之后,再也舍不得离开,不仅闯出了一方天地,拥有了自己的钢窗厂,业余时间也笔耕不断,成了伊犁小有名气的草根诗人。

美丽的土地会孕育美丽的心灵。生活在新疆的47个民族中,有数不清的可爱又热情的人们。碧野老先生说:“每一个蒙古包都是你温暖的家”、“好客的哈萨克牧民会象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地接待你”……到今天,一个巡山的护林员依然不需要带太多干粮,他只需要朝着有火有光的地方走去。

流转

来自灵魂的歌唱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片诞生诗与歌,酒与火的土壤。所有的歌,都以诗的形式而存在。

“高山上的鲜花,也比不上她的漂亮,卡妮凯象草原上的彩霞,她的芳名刻在玛纳斯的心上。”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的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23万行,比《荷马史诗》长14倍,让我们不禁想到我省北部山区流传的巨幅史诗《黑暗传》。《玛纳斯》这部靠着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诗篇,不仅是一曲英雄赞歌,更是西域人民生活状态和喜怒哀乐的表达。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舞蹈”。在伊宁喀赞其土达洪巴依旧居,11岁的维族少年米热阿迪力为我们表演《淘气的小孩》。他时而腾挪跳跃,时而飞速旋转,脸上洋溢着向日葵一般的笑容。这个小小少年和很多维族孩子一样,从3岁就开始跳舞,舞蹈语言,与生俱来。

我们来到新疆博物馆,这里正在进行“舞动生命 乐扬心声——新疆古代舞乐艺术的记忆”主题展。“蒙昧到文明的漫长跋涉里,西域人民为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歌,为企盼生命不息而舞……”这种表达情感、讴歌生命的方式被代代传递,不仅留下了恢弘的诗篇、热烈的情歌、苍凉的长调、欢快的舞蹈,还在石壁间、丝绸上,留下了各种霓裳广带、灵动飘逸的影像。种类繁多的乐器,绚丽多彩的服装,豪迈奔放的舞步,歌唱着大漠浩瀚、草原芬芳,诉说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在阿瓦提县“刀郎文化之乡”,我们与村民共舞。木卡姆奏起来,热瓦甫弹起来,摆手、抖肩……成队踏步,欢快热烈,怎么看着那么眼熟?哦,与恩施土家族舞蹈“摆手舞”好像!

那拉堤之夜,新源县委宣传部盛情邀请我们到“哈萨克第一村”参与联欢。熊熊篝火映红大地,村民与各族游客翩翩起舞,真是“万方乐奏有于阗”、“歌声唱彻月儿圆”。

乌鲁木齐市文联主席熊红久对我们说:“新疆的每个地名都饱含诗意,比如博-尔-塔-拉,起承转合,是不是可以唱起来?”熊红久祖籍湖南,形容举止却像一位蒙古族汉子。他说,今天的“新边塞诗”、“新边塞的散文”,大气磅礴的格局和豪迈激昂的表达,无不有着岑参、碧野等等诸多先辈的影子。对当代的文学创作者而言,从前的诗人、作家,往往是“走入者”,从远方而来,被新疆的风物雄奇深深震撼;到了这一代,很多属于“诞生者”,在新疆出生,血脉已经和天山大漠融为一体,有硬朗的傲骨,有细微的挚爱,也有深沉的忧思和难以割舍的情怀。

“新疆地域太辽阔,人与人之间距离很远,相聚时是如此激动啊,只有唱歌、跳舞、喝酒,来表达心与心的真挚敬爱。”来到新疆的湖北“文化人”,不少成了新疆文化的传承人、传播者。就我们相见而识的,就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日报》总编辑王瀚林,天门人;《伊犁日报》总编辑田兴国,武穴人。老田不无自豪地说,我是伊报第四个湖北籍总编辑——1989年前,麻城人李济民在任《伊犁日报》;其后有钟祥人任志明;另有新洲人杨振波任伊犁晚报社总编辑。

地域人文的博大丰富,在绵延的激情中,注入了冰川雪水的清冽和瀚海沙漠的奔放。特殊的土壤,造就了特殊的情感交流,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将诗意和豪情渗透进了骨子里。人们往往以雄鹰和草原来起兴,以雪峰和日月来起誓,这种切入灵魂的表达,不仅是几千年文化的延续,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深沉、最热烈、最密不可分的纽带和羁绊。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文化的翅膀让飞翔的心灵相通相融,还有什么天山地海能阻隔?!

一年又一年,我们歌唱着天山、草原、大漠,歌唱着祖先的祝福和英雄的归来,歌唱着升起的半个月亮和姑娘弯弯的笑靥。在歌唱中,无论是什么身份,什么民族,什么信仰,我们都可以一同起舞,将双手伸向彼此。

名篇摘录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节选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参 《碛中作》

山色逐渐变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嫩脂似的感觉。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草原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碧野 《天山景物记》节选

采访组成员 韩炜林 孙国平付 勤 张真真廖志慧

本版图片 记者 倪娜 摄□ 本报采访组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