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于8月18日—23日在央视播出。该片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内容涵盖法治建设主要方面,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展现了法治中国建设稳步推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法治幸福感的美好图景,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的实践成果,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和强烈共鸣,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向前凝聚了共识、坚定了信心、汇聚了力量。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无论是带领一个县、谋划一个省,还是治理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深邃思考和实践探索中,“法治”始终是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高度重视法治中国建设,从主导推动民法总则诞生、制定新的国家安全法,到完善网络立法、全面修订环境保护法,从部署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到重点解决“民告官”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司法改革持续加快,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法治中国进入新时代。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需要与时俱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护生态环境,都会对立法提出新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做到“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将中央的决策、人民的呼声及时转化为立法行动,确保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立法就要跟进到哪里;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
公平正义是法治建设的灵魂。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和责任法定化,厘清权力的边界,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确保权力在法治框架下运行;要进一步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律不是凭空产生,也不可能单独存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着重处理好法律与道德、法律与改革等重大关系,使法律成为推动改革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要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及时上升为法律,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奉法者强则国强。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都需要法治护航。我们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迈上新高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作者: 编辑: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