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2017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 制图:沈亦伶
“奇葩”险种真假莫辨,消费者小心被坑——
互联网保险,别玩“险招”(热点聚焦 拒绝身边的金融风险③)
曲哲涵 宋 超
互联网保险,玩得有点“嗨”,当心“挂羊头卖狗肉”的假创新
不久前,明星鹿晗和关晓彤公布了恋爱消息,粉丝沸腾。淘宝网马上有商家开始销售“鹿晗恋爱险”,每单保费11.11元,承诺如鹿晗关晓彤一年后仍保持恋爱关系,商家便支付双倍金额,不少粉丝竟然投保。
如今,网络世界无所不包,“奇葩”险种层出不穷:违章贴条险、熊孩子惹祸险、扶老人被讹险、忘穿秋裤险、美厨娘关爱险、肠胃险、痘痘险……险种之多之奇,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大多数互联网保险费用并不高,便宜的仅需1元,“毛毛雨”随手投;多的百十元,花得也不心疼。此外,很多险种提供定制化“套餐”,微信、支付宝就可以转账。于是,“我的保险我做主”,个性化、去中介化,使其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热捧。有数据显示,互联网保险70%以上使用者为“80后”到“90后”的年轻人。
可是,对消费者来说,某些互联网保险,其实并不保险!
一是有诈骗和非法集资嫌疑。一些险种并非保险机构开发、销售,保单毫无法律效力。比如某淘宝小店销售的恋爱险,“99元一份,两年期满结婚,赠送婚礼策划以及199元礼金;满三年结婚,礼金额度提升至299元”,看上去甜甜蜜蜜,实则暗藏风险——所谓保单,不过是商家自行印制的一张纸,若该险种大卖后商家卷款跑路,哪里还有礼金可追?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朱铭来指出,目前有些流量平台假借保险之名非法集资,或撒出高额回报的“诱饵”,或伪造保单,骗取消费者资金。这些平台并不具备保险代理资格,按规定只能为保险双方提供客户推荐、保险比价等业务,但他们显然在违规违法销售。
二是有博彩性质,“网销保险”可能是网络赌博。前两年,某些正规保险机构销售雾霾险、世界杯遗憾险、宠物怀孕险、股票跌停险、中秋赏月险。专家指出,这些保险“标的”毫无规律可循,定价和条款更没有风险数据支撑,与赌博并无二致。所幸这些“创新”都被监管部门及时亮了红牌。
三是商家对关键信息含糊其辞,产品名不副实。有些互联网保险的条款不清楚,保险机构相关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夸大理财收益、弱化保险产品性质,或者缺少风险提示,免责免赔付条款存在歧义和误导,损害消费者权益。
北京某民营企业销售人员张猛想给孩子投保一份健康保险,网上有一款年缴保费400元就可以享受普通病保额30万元的保险项目,他粗略看了一遍条款就投保了。今年,他的小孩生了一场大病,治疗和手术花费了十几万元。张猛去理赔时才发现,他投保的是医疗费用补充型保险。“医保报销了近80%的费用,我自己需支付2.4万元。根据条款,保险公司还要免赔1万元,最后只赔给我1万元。”回过头再看条款,才发现有免责、免赔额等说明,但都是用比较小的字号标注,“感觉就是故意的,让人忽略掉这些特殊说明。”
四是个人信息遗失或泄露风险。太平人寿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有些公司与不具备资质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展业务。“看上去平台与保险机构的系统对接了。事实上,投保后,保险机构还是要人工导出投保信息,再通过自家网销、电销或业务员直销的方式完成投保。这种线上线下脱节的运行模式无法完整保留消费者的投保轨迹,极易发生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的问题。”业内人士担忧,如果某些保险公司将客户隐私数据放在公共“云”服务器上,或是自身信息系统出现维护不当等情况,都会导致客户个人信息泄露。
专家指出,目前互联网保险刚起步,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网络场景定制、保费小额度、科技应用这些“便宜条件”,对消费者来说是双刃剑。一方面,涌现了退运险、手机碎屏险等基于保险原理、定价较为科学的险种,满足了多层次、多元化风险保障需求。另一方面,某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保险创新”,借势网络忽悠、欺骗消费者。虽然每单额度很低,谈不上“高风险”,但犹如金融市场的“牛皮癣”,让人难受。
(作者: 编辑:连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