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26日电题:中国家长的“托付”纠结:孩子交给谁才放心?
作者:汤琪 冷昊阳
中国家庭中,“孩子”是聊不完的话题。即将过去的2017年,一些有关孩子的热点事件,一经曝出,都产生了强烈的舆论共振。
无论是对托幼机构乱象的声讨,还是关于幼儿园安全的忧虑,亦或是小学生“三点半”放学的问题,2017年,中国家长似乎一直都在关注着一个焦点话题:孩子交给谁才放心?
资料图:北京某幼儿园门口,家长接孩子放学。中新网记者 汤琪 摄
托幼机构的乱象
——鱼龙混杂,如何监管?
如今,由于育儿观念的差异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不再完全依赖上一辈,开始亲力亲为照顾自己的孩子。然而,正处在事业奋斗期的他们,又无法全天24小时陪伴在孩子身边,市场需要的出现,让“亲子园”“小饭桌”等各类托幼机构应运而生。
今年11月,上海一家“亲子园”虐童事件暴露了当前0-3岁托幼市场的乱象。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一些招聘网站上,很多招幼师的公司并没有在招聘信息中要求应聘者需具有教师资格证,甚至有公司还要求幼教老师“协助销售部完成每月销售目标”。
“我第一时间把这件事编辑、推送出去了”,来自陕西的媒体人、90后青年吴娜对中新网记者回忆称,当她得知上海某亲子园教师虐童后,她站好了自己的岗,迅速向她所在媒体的受众发布了这则消息。
吴娜大学毕业后回到陕西老家,在一家新闻机构做编辑。同时,她也是一名尚未满一周岁宝宝的妈妈,作为母亲的敏感告诉她,这件事是“热点中的热点”。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蔡迎旗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民办托幼机构所属的主体投资方,还是要抱有一种鼓励的态度,作为企业来说,它愿意投资兴办亲子园,愿意解决职工子女的入托问题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蔡迎旗坦言,目前0-3岁托幼机构的管理确实相对混乱,她解释称,0-3岁的婴幼儿还处于保育阶段,存在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妇联、社区和家庭多方的责任和义务的分担问题。
“0-3岁的孩子送去托管并不合适,宝宝还太小了。”吴娜告诉中新网记者,现在她的宝宝是长辈在看护,为此她减轻了不少烦恼。
吴娜说,“很多人处对象的时候总担心处理不好婆媳关系或者和长辈的关系,但真的有了孩子,能有爸妈在身边帮忙带带孩子能消除挺多麻烦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心。”
资料图:某托管机构接小学生放学。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幼儿园安全问题引关注
——“幼有所教”也要注重保护幼儿健康
如果说0-3岁孩子尚还有让老人来照看的余地,那到了进入幼儿园的年龄后,家长又将面临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难题。除了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这两年频频曝光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又让家长对入园后孩子的安全产生顾虑。
今年11月,在湖北一家公立幼儿园做幼教的华莹浏览新闻时得知,北京一家民营幼儿园被曝有教师虐童现象,这让她感到讶异。
华莹告诉记者,她本以为像这样的民营幼儿园,都比较重视品牌的打造,在管理上应该到位。
事实上,这起虐童事件并非个例。有媒体梳理发现,仅在2016年,全国就有至少五起类似的有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被公之于众。
近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指出,幼儿教师的数量尤其是质量是困扰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实现“幼有所教”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保护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幼师的门槛其实很高,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好,特别是现在的幼儿园大多都是无死角的监控,在这样的压力下,不成熟的幼师容易出现情绪化的表现。”幼教虐童事件让华莹感到五味杂陈,她不希望公众对她的职业整体上存在误解。
资料图:中关村一小门外等候接孩子的家长。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小学减负放学早,孩子谁来管?
——业界呼吁学校发挥积极作用
离开了学前教育,孩子的托管问题是否就不再是难题?其实不然。
近年来,伴随着中小学减负工作推进,不少地区的小学放学时间都提前到了下午三点半左右,也因此带来了所谓“三点半难题”——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的这段时间,孩子谁来管?
在湖北武汉一所重点小学任教多年的于慧告诉中新网记者,她观察发现,她的班上有至少一半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接送,每天放学时校门口还聚集了不少社会上的托管班在发放传单。
而在北京,有媒体曾调查发现,一些小学生托管机构每月的费用超过1000元,加上用餐费,一个月的费用加起来就接近2000元,对于不少家长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即便这样,因为需求多,托管机构的名额也非常抢手。
为此,教育部今年上半年印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明确,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广大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对媒体指出,解决“三点半难题”还是要让学校发挥积极作用,多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但这就要求政策上有倾斜,着重给予老师补贴,提高老师的积极性。
资料图。中新社发 富田 摄
中国家长该如何“寄托”下一代?
尽管上述受访者吴娜明确告诉记者,自己确实对孩子未来的教育有过一些顾虑,但她认为,家长的焦虑情绪是永远无法根除的,毕竟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掌中宝”。
政策层面,官方一直在对这些社会关切做出回应。今年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后,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就公开表示,幼儿园发生的这样一些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民群众刚性入园需求与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存在的矛盾。
田学军透露,“教育部正在就学前教育立法进行调研,已经启动程序,为学前教育依法办园、规范管理提供法治保障。”
此外,今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改决定开始实行,其中,“新建、扩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与公办学校同等原则,以划拨等方式给予用地优惠”等规定被认为是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关键。
“陪伴才是最好的托付”,在吴娜看来,无论是学前教育阶段,还是小学的放学接送、托管问题,家长本身都理应付出更多时间,身体力行去陪伴孩子。(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完)
(作者: 编辑: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