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武汉“大桥鸡精”被卖因无人接班 网友担忧本土企业

发布时间:2013-06-04 15:37:30来源:SRC-220

  昨日,本报报道美国味好美以9亿元收购武汉亚太,使得江城最后一个大桥品牌易主的消息后,许多市民不胜欷歔。记者多方打听得知,武汉亚太卖掉“大桥”的可能原因之一是董事长李大华后继无人。

  业内人士透露,作为武汉亚太调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大华是第一大股东。“大桥鸡精”的未来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他手中。“从亚太的创业历史看,李大华是个胆大的人”。

  1992年,李大华调任武汉味精厂厂长。按职工的说法是,这个人胆子大,当时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内部改组,对内挖潜,对外开拓市场,取得了一些成绩。

  1995年,武汉味精厂与台湾味全公司合资,挂牌成立“武汉味全食品有限公司”,把“大桥牌味精”的生产设备及厂房以3800万元参与合资,占股33%。“大桥牌”商标授权味全公司生产销售味精、酱油产品。

  “味全”时代开始不过1年,李大华为了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又将武汉味精厂与香港佳健实业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武汉亚太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不过,这两家合资企业并不相互打搅,味全公司还是生产大桥牌味精、酱油,武汉亚太则生产普通味精以外的大桥系列调味产品。

  这年10月,凭借几十年味精生产经验和科技实力,武汉亚太在李大华率领下,首先推出了大桥鸡精系列产品。此后,大桥鸡精系列一路过关斩将,于2005年拿到中国名牌,成为民族品牌的领军者。

  业内人士评价,虽然比味全公司拿到“大桥牌”的授权商标要晚,但武汉亚太靠鸡精真正让“大桥”走向了全国。这无疑是李大华的功劳。

  李大华今年61岁,眼下面临的状况是受到外资品牌的强力挤压,保持高增速越来越难。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最近这两年,武汉亚太其实一直在接触各种投资者。“显然,即使这个年轻时胆大的人,此时也在现实面前不得不低头,酝酿在资产最良好的时候脱身。”有知情人士说。

  知情人士透露,李大华愿意与外资合作的原因还有一个——没有自己的接班人。在自己的后代不愿意接手、武汉亚太内部没有培养出有权威的接班人、国际品牌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李大华选择了退隐。

  “哪怕是曾经的湖北首富梁亮胜,也在丝宝日化品的鼎盛时期,把他发家的丝宝日化85%的股份卖给了德国的拜尔斯道夫。人福医药曾经在市值不错的时候卖掉了杰士邦。武汉亚太的做法并非没有先例。”这位知情人士认为,“逢高出售成了这些汉产品牌的共同特点。现在,这些卖掉的品牌也都还存在,不少也‘活’得很好。”

  不过,对于武汉企业这种资产出售的举动,江城人谈起来仍然觉得可惜。家住后湖地区的龚先生说:“咱武汉的品牌这么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怎么说放弃就放弃了呢?”

  四成网友担忧本土企业

  沦为国外品牌代工者

  微调查>>>

  四成网友担忧本土企业

  沦为国外品牌代工者

  一袋味精引发了江城市民的怀旧风。昨日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约四成网民担忧本土企业沦为国外品牌代工者。

  在微博上,此则报道受到众多博友关注,大部分人表达了可惜之情。网友说得最多的是“桥还在,东西却都没了”。

  网友“sherry不逛街”说:“武汉以前几多老牌子啊!大桥鸡精还是蛮好的嘛!”

  网友“池子-依然是文盲”说:“我记得小时候看到我们家买的味精就是这个牌子,好像是蓝色袋子。老字号被收购,心里不舒服。”

  65岁的李师傅家里一直吃的是大桥调味品,她还很清楚地记得以前在电视上频频出现的那句广告词——“大桥鸡精,50年好味道”。她说:“我们的生活都被国外牌子包围了,一旦被停止供应或者减少供应,想想觉得挺不保险的。”

  网上调查显示,约四成网友和李师傅有同样的担忧。截至昨日傍晚6时30分,共有335人参与投票,其中149人(占44.5%)提出了“本土企业沦为国外品牌代工者”的担忧。网友“伍沐森林”表示,外国人利用中国资源、中国劳动力、中国配方生产产品卖给中国人,自己却得到丰厚的利润,这必将造成大量资金外流。

  在这项调查中,约58%的网友表示,再也不会购买大桥味精了,因为只有“大桥”才是武汉人的味蕾。超过六成网友认为,老字号要学会在传统中创新,跟上市场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