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成都3月6日讯(高玉宇)“3·15”即将来临,备受关注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在即。这是自该法1993年开始实施后首次修改。此次新消法修改可谓与时俱进,主要针对近几年火热的网络购物问题,新设立的条款让很多“糊涂账”有法可依,让消费者在网购时心中有数。
价格欺诈问题频发
特价、活动价、惊爆价……这些诱人的促销价格,很可能打动很多人的心。但近来曝光的一系列案例却让人有些触目惊心。所谓的特价、活动价竟然比促销前的真实成交价还要高。在看起来繁花似锦的商业促销中,价格欺诈频频向消费者伸出了黑手。
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价格欺诈现象在网络购物中尤为明显。国内专业的购物搜索网站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仅三成网购的低价宣言名副其实,有近七成的网站在“价格战”中说了假话,为消费者设置了一个个低价陷阱。对于消费者而言,网购维权的难度却远比线下大得多。
而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统计,虚标原价是电商促销期间经常出现的投诉问题。去年的“双十一”促销活动中,多个商品涉嫌虚标原价,忽悠消费者,并且有多家知名网上商城被爆虚标原价,虚假促销。
其中有价无货也是最为常见的欺诈手法。部分电商在举行特惠活动或出售特惠商品吸引人气时往往存在“超卖”现象,事后常以“供应商缺货”或“销量上升太快,库存预警未能跟上”等理由单方面取消订单,使消费者购物最终无法如愿。
沈阳的季先生在网上就遇到了低价无货的遭遇。据记者了解,季先生在某网上商城花2800元购买了一套迎接新世纪二连体纪念钞,此价格比市面上的价格便宜8000多元,并且保真。但10天过后季先生没有等到货,而是等到商家要求取消订单的电话。客服以无货为理由拒不发货。
对此媒体观察家张旭东认为,目前存在的这些商品高于市场价和报价虚高、虚假打折的现象,虽然短期内能为卖家带来收益,但消费者并不是好愚弄的。时间一长,消费者自然会察觉到背后的猫腻。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必将逐渐失去客户,并最终失去收益。严格上来讲,这种没有诚信体系支撑的网购网站,必将很快为消费者所唾弃,多整个电商网购行业也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而火爆的“电商大战”也是价格问题的集中体现。看似热火朝天的价格战,促销力度远远没有达到消费者预期,价格战期间,网友不断质疑所谓低价只是电商企业的营销手段,而非真正的降价。有网友指出,在电商价格战中,很多打折的商品存在“有货提价,降价无货”的现象。另外,有消费者称购买商品后出现服务下降,安装乱收费等现象。据统计。占比近53%的网友认为电商的价格大战主要是宣传噱头。
电商观察员鲁振旺认为,价格战实为公关战,以“价格战”噱头带动消费者关注度,拉动消费欲望和消费力,已成为电商的标准打法。但是从价格竞争回归到价值竞争才是多赢之道。
(作者: 编辑:周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