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长江经济带建设如火如荼
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了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
9月22日,长三角打响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第一枪”,长三角地区五大海关(上海、南京、宁波、杭州、合肥)通关一体化启动后进展顺利,各地通关成本大大降低。
改革创新,荆楚儿女不甘人后。9月28日,武汉海启动湖北口岸“全省通”试点,全省8000余家外贸企业提前“吃螃蟹”,为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在我省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12月1日,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破局,打通了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使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惠及长江沿线。
目前,除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广东地区两大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已全面实施,全国80%的外贸货物适用一体化通关。
03.实施“先照后证”登记制度
9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实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将107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事项。
与此同时,在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宜昌市、襄阳市开展深化“先照后证”改革试点,允许试点地区进一步减少“先证后照”项目的改革方案,由当地市政府发文实施。
省工商局介绍,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建设已启动,及时公开企业信用信息,还将建立重大失信行为企业和负责人异常名录以及“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主体在经营、投融资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止,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制度。
【延伸阅读】
市场主体突破400万大关
截至12月20日,全省市场主体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01.4万户,注册资本(金)总额34663.3亿元,分别比上年底增长19.8%和26.8%,再创历史新高。
降低门槛,放活政策,今年3月1日启动的全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极大地激活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从行业来看,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数据显示,新登记企业户数前五名的行业分别是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占全部新登记企业户数的 36.2%、15.1%、8.1%、7.3%和6.8%。
04.学习上海自贸区公布两批改革事项
7月31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第一批先行先试创新事项。
12月23日,省政府公布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第二批创新事项。
第一批先行先试改革试点,重点推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制定负面清单、创新管理方式等内容,东湖高新区、襄阳市、宜昌市率先探索。
第二批改革创新事项涉及行政审批、注册登记、市场监管等多个领域。其中,东湖高新区2015年启动60项工作事项,重点推进21项具体工作;宜昌市推出企业注册登记“三证合一”等16项改革措施;武汉海关公布了集中纳税等多项改革举措。
【延伸阅读】
解放思想开创发展新格局
第一批改革试点推进成效明显。
以东湖高新区为例,42项工作事项基本完成,颁布了内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一表申报、一口受理、四证联办、一章审批”;建设创新创业特区,出台光谷创业“黄金十条”。
改革正在我省多个领域铺开。
从学习上海自贸区到探索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从行政审批减少到流程透明化,从降低门槛到改革工商商事登记制度;从首试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到省级部门首次集中公开决算……
削自己的权,去部门的利。改革试点,解放思想,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发展开创新格局。
05.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000公里大关
截至11月底,我省已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010.6亿元,稳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至此,我省“十二五”已累计完成交通投资3090亿元,占规划目标101%,提前13个月完成3059亿元的规划目标任务。
今年我省建成高速公路773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5106公里,成为全国第8个“突破5000公里”的省份。武汉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将突破100万标箱,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百万级集装箱港口。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基本形成,省会武汉进入高铁、城铁、地铁的“三铁时代”。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主体工程已“冲出地平线”,2016年将建成全国唯一集航空、地铁、城铁、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立体换乘枢纽。
【延伸阅读】
大交通托起“祖国立交桥”
借助“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机遇,我省交通投资取得历史突破,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服务和保障作用。数据显示,今年我省争取交通运输部补助资金138亿元,刷新历史纪录。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水运发展专项资金,全省建立起18个市县级交通融资平台,各种方式配套资金超过50亿元。部分市县捆绑一般预算收入、扶贫等专项资金用于交通建设。此外,在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137亿元中,积极争取到40亿元用于交通建设投资。
大投资带动大建设,大交通托起“祖国立交桥”。省交通厅指出,相比“十一五”,我省交通将在“十二五”末实现六个“翻番”:全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翻番,内河航运投资规模翻番,综合运输枢纽及交通物流工程建设投资规模翻番,一级公路里程翻番,新增高等级航道里程翻番,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翻番。
06.粮食产量喜迎“十一连增”
经国家统计核定,2014年我省粮食总产达516.83亿斤,比上年增长3.31%,增产幅度居全国第五,总产增量居全国第四,喜迎“十一连增”。
双季稻总产112.32亿斤,增长7.37%,对全年粮食增产贡献最大。中稻平均单产1237.2斤,稳居全国第一。全年粮食生产表现为夏粮稳、双季稻增、中稻单产高、秋杂粮种植面积增的格局。“减棉扩玉”成为全年粮食增产新特点。今年我省大幅调减棉花种植面积,改种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并扩大小麦、马铃薯种植,有效防范了干旱灾害影响。玉米总产58.73亿斤,增产8.46%,对全年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27.63%。
【延伸阅读】
农业现代化迈开遒劲步伐
“十一连增”,彰显湖北农业现代化的遒劲步伐,是省委、省政府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的责任和担当。
政策、科技多管齐下,全省47个粮食主产县,优质稻、优质小麦板块争相示范引领。一批“吨半粮乡”、“吨粮县”发力,粮食生产底盘越筑越牢。
前三季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8269.95亿元,同比增长12.2%,居全国第五位。福娃集团、洪森粮油、国宝桥米、春晖集团……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荆楚大地成长壮大,引领湖北优质农产品闯市场、出省门、跨国门,农业部抽检总体合格率达99.1%。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跃升。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技术遍地开花,粮油转化、秸秆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种养业结合等农业再循环利用产业链不断拉伸,一批循环农业示范村、示范场和示范县相继崛起。
(作者:ADMI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