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挂牌后,明显感觉前来注册的企业增多了。”4月5日下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挂牌首个工作日,光谷企业登记注册量明显增多。
4月1日,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地第三批自贸区统一挂牌。湖北自贸区将探索六大类19项改革事项,全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自贸区研究中心主任陈波接受长江商报采访时建议,湖北要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高附加值制造业落户湖北,使湖北成为全国制造业中心。
武汉片区挂牌首个工作日注册企业激增
4月5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挂牌首个工作日,光谷企业登记注册量明显增多。截至当日下午5时,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企业登记注册业务350件,150家企业完成注册审批。工作人员介绍,按惯例,每个小长假前后,办理企业注册审批的业务量一般都较少,但当日现场叫号情况较往日有大幅增多,“平时一般多在250个左右,当日一天叫号350个。”
前来办理企业登记注册业务的,约两成是从事进出口业务,包括代理进出口、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不含国家禁止进出口业务)等。自贸区挂牌后,这一类型企业的登记注册量有明显增长。
据悉,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实施范围为70平方公里,是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最大、最成熟的片区,全部位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涵盖东湖综保区、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光谷中心城、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等7个专业产业园区。
“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是政策洼地,并没有什么优惠政策,它是改革高地,更需要企业先行先试。”有关人士表示,这并不影响自贸区对企业的吸引和聚集,即使没有注册在自贸区内,同样也能做相关生意,更细化的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企业登记注册方案还在制定中。
而在宜昌片区,挂牌当日下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综合服务大厅办理了首笔业务,首批入驻的10家企业获颁营运证照,分别是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所设宜昌自贸区支行,宜昌悦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湖北悦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宜昌铭钻珠宝设计有限公司,安能(宜昌)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宜昌生物医药孵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宜昌求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未来,企业在自贸区内对进口原辅料进行加工,可以享受关外待遇。”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于群说,自贸区省去入关药品注册、征税返税等环节,加工后直接出口,将大大节约时间、简化手续,还减轻了企业财务核算的负担,有利于加快国际化的步伐,把“宜昌制造”的高端药品更多地推向国际市场。
为支持区内企业开展境外技术并购、国际产能合作,湖北自贸区挂牌当天,武汉片区就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一带一路”发展基金。
湖北自贸区的发展,将更多的支持本地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完善对外投资合作相关政策促进、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体系,推动企业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湖北鼓励高端产业向自贸试验区集聚
4月1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新闻发布会上,来自湖北省政府、省商务厅的领导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发布。
湖北省委、省政府集全省之智,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明确了湖北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立足中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成为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
同时,鼓励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海工装备、航空航天、北斗、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产业向自贸试验区集聚,在重点领域打造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
“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不是做减免优惠的政策洼地,而是要做改革创新的制度高地。”发布会强调了湖北六个方面的改革任务,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开放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完善投资者权益保障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自由转移其投资收益。确立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将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
同时,自贸试验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通关监管服务模式,试行“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的通关征管作业。加快建设包括出口退税申报功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深化长江经济带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
探索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本外币账户管理体系,为湖北对接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改革成果奠定坚实基础。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健全企业主体创新投入机制,支持国有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武汉、襄阳、宜昌三片区各有侧重
湖北自贸试验区的发展目标是,经过3至5年改革探索,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力争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创新创业活跃、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既是引领自贸区建设发展的蓝图纲领,也是评估自贸区建设成效的标准依据。目前,湖北自贸区总体方案中有169项改革试验任务。我们将有序推进落实自贸区试验任务,确保各项任务措施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湖北省商务厅厅长邱丽新表示。
根据国务院批复文件,湖北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119.96平方公里,其中武汉片区7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襄阳片区21.9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云计算、商贸物流、检验检测等产业;宜昌片区27.9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产业及研发设计、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三个片区既互为整体,共同承担湖北自贸试验区试验任务;又独立发展,努力构筑各有侧重的产业体系,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湖北自贸区改革事项共计19项。其中,武汉片区重点推进“对内和涉外一体化”政务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科技金融“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等制度创新;襄阳片区将实行工业项目“联审联批”,探索重点项目建设“先建后验”;宜昌片区将重点推进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飞机保税维修等任务。
湖北自贸试验区
武汉片区
70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襄阳片区
21.99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云计算、商贸物流、检验检测等产业
宜昌片区
27.97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产业及研发设计、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记者刘倩雯)
(作者: 编辑: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