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记者杨柳 通讯员周庆华)“慢性髓性白血病不用不用进行骨髓移植、不做化疗、不用住院,成为可以管理的慢性病!”5月15日,记者在采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主任周剑峰了解到,在十年前初诊的慢粒患者经过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至今有80%仍过着正常的生活。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约有400万白血病患者,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3万到4万的速度增加,其中约50%为成人患者。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6/1000万人,在成人中,占所有白血病的15——20%。
“日常所说的白血病以急、慢性髓性白血病和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主。慢粒患者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多、脾脏肿大、疲倦、盗汗、体重减轻、腹部饱胀等症状”,周剑峰告诉记者,以往造血干细胞移植曾是唯一有望治愈慢粒的方法,可受到供者有无、患者年龄、高昂费用、治疗高风险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13年前,伊马替尼、尼洛替尼等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取代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的首选一线方案。它给了慢性髄性白血病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的希望,使不可治的恶性血液肿瘤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变成了一种可控“慢性病”。
“在2001年,我给一位慢粒患者推荐了分子靶向药物,当时在国内还无法购买到。这个患者现在依旧健康地生活着,前几年还开了一家酒店”,周剑峰向记者介绍着这位湖北第一例使用分子靶向药物的患者。
去年以来,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推动基层医改,在主要省市著名医院试点设立CML门诊,通过定期科学检测讲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与其他患者区分开来,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在2014年3月初,同济医院血液科设立慢性髓性白血病专病门诊,每周二和周四的上午有专病专家坐诊。“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一个医生不但要有能力治疗本专科的各种疾病,也要特别精于某些专病的诊治,大专科下再分‘亚专科’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周剑峰说。
在谈到慢粒患者的规范治疗和定期监测时,周剑峰表示,定期PCR(聚合酶链反应)疗效监测对于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尤为重要,它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帮助优化治疗方案,还能为与患者讨论和评估病情创造良好条件。PCR检测方法非常简易,通常随血常规检查就可一并完成取样。周剑峰强调,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若忽视检查疾病复发,也许会造成无法挽救的后果。
目前同济血液科的慢粒门诊已有200多名患者形成固定“监测”的群体。周剑峰表示,群体的支撑、专业的医生、规范的监测、政策的支持是帮助慢粒患者回到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因素。
(作者: 编辑:苗翔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