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科教新闻

蹭食堂借校穿行 高校资源该不该服务社会引争议(图)

发布时间:2012-12-16 06:31:09来源:SRC-13

  图为:不少大学为减少社会车辆的进入设置门禁 (记者刘蔚丹 实习生王书雨摄)

  楚天金报讯  记者宋锐 通讯员莫玉津 范晶晶

  “每次去吃饭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因为许多校外人士喜欢到学校来蹭食堂。”日前,武汉某部属高校论坛上一篇关于“高校资源是否该对外开放”的帖子引起了广泛关注。

  有人认为,国家对大学建设的种种投入是为了培养人才,如果访客过多必然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也有人认为,允许市民到大学听课、锻炼、吃饭是一件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的好事,也是真正实现大学兼容并包、自由开放精神的途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资源社会化已逐渐成为校园与社会接轨的代名词,但大学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那么,高校究竟该不该敞开大门?开放的大学是否会更有魅力?记者深入校园进行了探访。

  外来人士“抢食堂”

  校方拐着弯说“不”

  “学校周围有很多吃饭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和我们抢食堂呢?”小李在帖子中说,每到用餐高峰期,食堂就挤满了校区附近的居民和上班族,让吃饭时间有限的学生们苦不堪言。“没课的时候还好点,大不了晚点再吃,要是赶时间就比较惨了。”小李有一次只好饿着肚子去上课。

  对于小李的经历,不少跟帖的同学都表示理解,他们认为将食堂开放会造成“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我每天都会早早的到食堂吃饭,但还是比不上‘蹭饭族’啊。”网友“一叶岂障目”说,有时她赶着去上课,看着排在前面的爹爹婆婆大包小包地买完这个又买那个,简直要急死了。记者在该校随机采访了10名同学,除了4人对校外人员到食堂就餐持“无所谓”态度外,其余6人均表示不满。

  得知学生的无奈,常到该校食堂用餐的校外人员表示虽然理解,但希望得到体谅。“学校的食物比外面的便宜而且卫生有保障,我们吃着放心。”一名居住在该校附近的老人说,他几乎每天都在学校吃饭,为了不影响学生,他都会把食物打包回家。

  对于学生反映的情况,该校食堂工作人员表示会尽量错开校外人员与学生的用餐高峰期,同时,食堂也会及时补给食物,以确保师生的用餐需求。据了解,也有一些高校食堂明确地对“蹭饭族”说“不”,并颁布了相应的限制政策,比如对外来就餐人员收取部分管理费,除周六、周日外不对外营业等。

  借道穿行隐患重重

  高校陆续关闭大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食堂,大学师生对于校园里来来往往的社会车辆也颇感不满。他们认为校园应该保持宽敞、宁静的环境,不是可以随意穿行的街道,更不是停车场。

  “我以前去教室上课都要在每个路口等好几分钟才能过马路,身边还总能看见高速行驶的车辆。”武汉大学研二学生小郑告诉记者,碰到上下班高峰期时,穿梭于校园里的车辆更是络绎不绝。对此,该校一名老师也深有同感,她表示,有些外来车辆还经常在校园里随意停放,导致校内教职工的车都无处可停。

  据悉,为了保证师生出行安全、维持校园正常秩序,武汉已有多所高校分别向物价部门申请实行收费门禁系统,以控制穿行在校园里的车流。从闹市中心的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到相对偏远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体育学院,高校已陆续关闭曾经敞开的大门。“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学校里发生的安全事故大多涉及校外车辆。”华中科技大学保卫处副处长周小炎告诉记者,每天早上8点到8点半是校外车辆穿行最多的时段,也是让他最揪心的时候。“很多校外人员为了赶时间会从学校‘抄近路’,车速很快,稍不留神就可能撞到人。”周小炎认为,通过安装门禁系统限制校外车辆随意穿行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不少市民对此甚为不解,他们认为校方这样做是“将公共资产私有化”。家住雄楚大道的张小姐在广埠屯一家公司上班,为了避开堵车高峰,她每天都会把车停在华中师范大学,下班后就能从学校直接穿行回家,十分方便。“大学本来就是公共场所,难道不是校内职工就不能享受这种便利吗?”她说。采访中,许多司机也都认同张小姐的观点,他们表示,武汉几所位于闹市区的高校拥有“借道疏堵”的优势,校方出于安全考虑加强管理可以理解,但是否能有两全其美的办法,为缓解交通拥堵作出一点贡献?

  部分资源开放引发争议

  公众期盼 学生质疑

  今年4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和江汉大学5所高校发起成立了“武汉地区图书馆联盟”,逐步向社会开放图书资源,并动员更多在汉高校敞开图书馆大门,实现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11月23日,华中农业大学的图书馆也向洪山区群众发放了首批阅览证,将馆藏的260万册图书向社会开放,市民凭有效证件即可在学校办理“阅览证”,共享图书馆资源。

  除了图书馆以外,记者在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等10所高校采访时发现,这10所学校的体育场馆也都对社会开放,除了室内馆需收取一定费用外,室外的运动场地均为免费开放。

  “好事啊!”家住光谷的赵先生对学校的“慷慨”赞不绝口。他对记者说,高校图书馆的收藏既丰富又专业,学校愿意共享为市民增添了不少学习的机会。“我一直都有晨练的习惯,但工作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场地,有时还会到马路边跑步。”家住徐东的王小姐表示,高校体育场所的开放为她解决了一大难题。

  记者随后在不同高校内采访了30多名学生,几乎一大半的人对此却颇为担心。“图书馆的座位本来就紧张,这下更难找地方自习了。”大三学生薛栗芹告诉记者,校图书馆开放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早起去占座,皆因去晚了没位子,只能站着查资料。大二学生赵中反对的理由则是担心图书馆的学习氛围会遭到破坏,“上次我去自习,看到几名校外人员一边找资料一边交谈。虽然声音不大,但是仍然破坏了图书馆应有的安静。”

  担心过度共享造成混乱

  七成学生不赞成开放

  记者就“高校资源是否该对公众开放”在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6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采访的学生中,70%的学生都不赞成开放校园。

  “学校里的人就已经够多了,如果再加上校外的岂不是要打乱仗?为什么我们的教室座位、食堂饭菜、体育器材都要与人分享呢?”武汉科技大学大三学生陈雯对记者说,开放校园虽然能方便校外人员,但却是给师生添堵的举措。“允许市民到大学听课、锻炼,吃饭是一件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的好事,但前提是不能损害在校师生的利益。”武汉理工大学大四学生杨晨认为,国家对大学建设的种种投入是为了培养人才,如果访客过多必然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若大学存在的基本作用都无法顺利实现,又谈何利国利市利民呢?

  然而,也有同学提倡高校资源社会化。“大学里的各种设施和资源承载着人类文化的重要成果,有序开放能满足大众的各种需求,也是真正实现大学兼容并包、自由开放精神的途径。”华中科技大学研一学生小沈表示,与发达国家所秉承的“没有围墙的大学”相比,紧闭大门的理念无疑是一种遗憾。

  大学文化不应关在墙内

  解锁象牙塔还须循序渐进

  对此,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作为公共教育资源,大学不仅应该为在校生提供教育教学服务,还应该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但是,大学资源过于社会化、商业化也会导致教育混乱,进而引发文化乱象和思想乱象。熊丙奇表示,高校在考虑开放校园之前,不妨先将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化。“大学的文化和资源不应该紧锁在墙内,面向社会开放对于教育本身来说也是一种促进。学校可以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们也会在分享中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湖北大学一位老师说。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谭邦和也认为,高校资源社会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国内外已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开放资源可以将其使用价值发挥到最大化,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谭邦和同时表示,部分高校本身的资源还没有达到充足的程度,如果完全向社会开放可能会造成校内人员都不够用、资源短缺、人员混乱等问题。因此,高校资源社会化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校方应该在有了充分、健全的制度,并且计划指导社会公众使用高校资源后再逐步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