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讯(记者赵莉 通讯员刘德章)12岁小孩身揣10元钱,独自出门体验时髦的户外生存大挑战——武大附小应届毕业生余果果(化名),在连吃几根冰棒后,钱没了,回家了,总共坚持了3小时。昨日,谈到8月初“熊孩子”的暑假实践,家住和盛世家的陈女士哭笑不得。
陈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妇,丈夫在外承接工程。她告诉楚天金报记者,因为家中经济条件较好,儿子余果果长到12岁就没少过零花钱,“主要是孩子学习成绩不错,我经常拿钱奖励他,每次都是100元。所以他花钱大手大脚,每天不花个10元、20元的,心里就过不得。”
7月份,陈女士给孩子报了“小升初”衔接班和两门兴趣课,花去6000元,加上补习期间孩子每日100元的零食和交通费,陈女士也感到钱花得心疼。
孩子马上就要上初中,陈女士觉得有必要约束一下了。在看到武汉大学生仅带5元钱去外地进行生存挑战的新闻后,她决定借用这种方式来锻炼孩子。
“我跟果果说,只要你半天不乱花钱,把钱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就算是成功。”陈女士要求孩子早上8时出门,下午2时回,就算成功。10元钱孩子用来吃午饭足够了。
8月3日上午8时许,余果果拿着妈妈给他灌好的水壶出了门。因为天气炎热,他选择去附近的一家超市挑战生存。
可是,余果果不到11点过就回家了。小家伙告诉妈妈,他把超市逛了好几遍,看了会儿书,觉得口渴,前后买了三次雪糕,把10元钱花光了。眼看到了午饭时间,肚子饿了,他便径直回家了。“不是给你带了凉开水吗?”陈女士很疑惑。“不好喝,天气这么热,想吃冰的!”
在陈女士无力地质问中,余果果这名准初中生的生存挑战,经历了3个小时后告失败。
教育专家:是时候和孩子谈谈钱了
楚天金报讯 “你每个月有多少零花钱?”“不知道,我没钱就找妈妈要。”“你用钱来买些什么?会还价吗?”“吃的玩的。我一般不问价格,直接给钱。”“知道钱是怎么赚来的吗?”“爸爸接工程。”“为什么每天必须花钱买东西?”“就是想买点什么,钱不就是用来花的吗?”
以上是记者与余果果的一段对话。很明显,这个少年“不差钱”,但是财商方面确实是个“熊孩子”。
余果果的妈妈坦言,她和丈夫很少和孩子谈钱,原因是“不希望孩子沾上铜臭味”,但从现在的情况看,孩子大手大脚成了习惯,他们却束手无策。
2006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商教育进入江城部分中小学校园,但其命运却是昙花一现——学校这一方净土,也不愿让孩子们过多地谈钱,于是泛泛地谈着艰苦奋斗。
武昌区余家头小学科研室主任高文平,曾组织全校400余名学生上街做买卖赚钱,也曾带着学生去菜场学习讨价还价。他表示,中国中小学生财商普遍偏低,最常见的就是金钱奖励的教育方式过于随意。“什么原因?就是我们羞于谈钱、谈赚钱。”高文平说,这种“羞于”造就了今天无数的“购物狂”和“月光族”。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喻平认为,家庭教育更要融入到财商教育中来,如家长从给孩子的第一次零花钱开始,就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金钱,引导其认识金钱的正确价值,让他们了解“钱可以用来做什么”以及“钱不该用来做什么”,让他知道,获得金钱的合法途径就是劳动。
(记者赵莉)
(作者:ADMI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