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中国画家周韶华:有文化内核的艺术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4-10-10 06:43:32来源:SRC-13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夏雨

  【大家名片】

  周韶华

  中国画家、理论家。1929年10月出生山东荣成,1941年参加中国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中荣立一等功。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此后一直工作和生活在中国湖北。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院委,是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8所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200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曾在世界各地举办80余次个人画展。

  周韶华是中国水墨画“气势派”的创始人,他的绘画风格既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又富有现代韵律感和光感,被西方评论家称为“新东方象征主义”。

  30年前,他置身于天地,将雄浑生命倾泻于宣纸之上,开创中国画坛气势派山水;30年后,他开始著书立说,将老庄哲学融入笔端,感悟中国画学体系。

  9月中旬,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刚从俄罗斯举办个人画展回国的著名艺术家周韶华在他的家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这位将中国画和中国文化带往世界各地的大师,坚守创作的青春活力;这位曾挺过枪林弹雨,怀着复兴民族文化理想的智者,仍在寻艺术之根——“真正有文化内核的艺术在哪里?”

  异国画展触动心弦

  痛惜中国画缺文化内核

  2014年9月2日,俄罗斯国立东方艺术博物馆里人头攒动,参观《天人交响——周韶华作品展》的艺术爱好者如织。《黄河魂》、《九龙奔江》、《雪域之灵》等展览作品或尺幅大作或尺牍小品,其线条、韵味、节奏像有魔力一样紧紧吸引了观者的眼睛,不少俄罗斯艺术家激动地走到周韶华身边,亲吻他的右手,感谢这位现代中国画发展创新的代表人物“带来了一场艺术的盛宴”。

  事实上,中国画家在海外举行的美术展览数量并不少,但冲出国门竞相办展的热情,往往要超过作品的艺术水准,能达到周韶华这样水准的艺术家却很少。去年夏天,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这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盛会,让艺术圈里的人大为惊诧,因为除了中国馆之外,10多个各种名目的平行展览竟有300多名中国艺术家参展,被认为是威尼斯双年展历史上的奇观。

  有业内人士评价说,这就像学生乐于留学国外大学“镀金”一样,很多中国艺术家来威尼斯,也不过是来“镀金”。这种浮躁不仅存在于艺术圈,还弥漫至美术院校中。记者此前采访了解到,近年在一些美院的毕业展上,不少人一味模仿曾梵志、张晓刚等在拍卖市场上售价高的艺术家作品,可又不得要领,令不少美术教育者感到惋惜。

  对于当代美术界的浮躁、年轻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困惑,周韶华觉得“可气、可惜”。他看到当前美术界最大的问题是文化内核的丢失。中华文化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很多人数典忘祖,把中国的经典丢了。”他提高声调说,自己敢断定很多搞理论的人并没有很好地研究中国的元典,不少画家不读书,甚至把作画当成求功、求名、求利的工具,当成画钞票的工具。“为什么大家对展览意见多,就是因为中国的东方价值观丢了,没有一个审美的尺子。”从事美术的人越来越多,殊不知文化底蕴才是作品最重要的支撑点。

  书法问道文化传承

  毕生求索艺术的文化根

  “真正有文化内核的艺术在哪里?”耄耋之年,周韶华这样的发问可谓振聋发聩,但他不是一时兴起,也非仅仅说说而已。事实上,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担当着文化艺术传承的任务,他一直在身体力行,努力寻找文化的“根”。

  2010年初夏开始,81岁的周韶华保持着闻鸡起舞的生活习惯。这一年,他开始将艺术创作的重点转向书法,一年光景,便创作作品200余件。前年开始,周韶华首推书法展。展出作品从早期的刻画符号、象形文等入手,用原生态的符号诠释文字之美。

  面对亦书亦画,似画又非画的作品,不少参观者不知其为何字,连连摇头不能接受,甚至有艺术者三五成群地耳语,称周韶华书法会影响其已有的艺术建树。可周韶华不怕,他说,创作书法就是为了触动书法界的神经。“什么样的书法才叫对中国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周韶华关于书法的认识,与其中国绘画的思路一脉,运用书法历史文化资源,以现代人的眼光借古开今,在视觉效果上创造神奇。

  更早之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思潮在涌动,周韶华敏锐地意识到旧的艺术思维和创造模式已经落伍,他深知宋元过后,不断重复的中国画早已停滞不前,如何实现中国画向当代转型,成为这位艺术先行者探索的课题。周韶华提出以黄河、长江、大海为母体的“三大战役”,第一次大规模地将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的经典元素注入艺术再生的活水源头。

  前无古人的“三大战役”给当时的旧画风带来巨大的冲击。周韶华曾说过,打下“三场战役”,至少需要30年的实践才能看到中国画转型的规模。30年过去,周韶华说,自己只是开了个头。

  耄耋之年潜心哲学

  欲寻中国画的灵魂滥觞

  “艺术家是思想者而不是手艺匠。”周韶华说。为了帮助更多人找回文化的根,除了在艺术创作上创新,85岁的周韶华跟自己较起劲来,开始研究中国画学体系。

  从文史到社科,从画集到理论,家中偌大的工作室里,满目书籍“顶天立地”,可他始终觉得不够。周韶华发现,当下那些绘画理论普遍缺少文化元典,搞理论的人,习惯把西方时髦的词汇舶来著书。去年夏天,周韶华开始以“中国画的意像说”为主题,构思写书。初稿很快完成。但在七八次的反复改稿过程中,他又颠覆了自己的构思。他意识到,中国画学有悠久的历史,应该有自己完整的体系。于是,周韶华又全盘推翻自己呕心沥血的成果,决定用哲学的思维将中国画学进行系统整合,重新创作《感悟中国画学体系》。

  周韶华遍查典籍,细研历代名家画作,他发现中国历代大画家论道,均未离开过孔子、老子、庄子等,但现代几乎没有人从哲学这个高度去整合,也鲜有人有足够的阅历去研究。周韶华由此发出挑战,他把每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找出来加以论述,对其画作、画论进行具体分析,一有灵感就不分昼夜地伏案书写,他立志将其做精,“即使牺牲一两年不作画也在所不惜。”

  “人生是部大书,写不写得好靠个人。”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周韶华一面著书,一面仍在书写自己不凡的人生。目前,《感悟中国画学体系》一书正在校对,最快年底便可付梓面世。如何在中国画系中体现中国文化之根,如何建立东方文化价值观,相信书中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