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音乐学院周耘教授讲解歌剧在中国的发展
荆楚网消息(见习记者 钟剑桥)中国歌剧《高山流水》在湖北高校学生中,是否能够遇见知音呢?11月4日,湖北省高校“大学生网络评论实训基地”举办第2期评论沙龙活动。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周耘,荆楚网副总编辑张剑与湖北5所高校的大学生等30人,观看了这部歌剧,并以“《高山流水》觅知音”为题,畅谈当下中国歌剧如何通过多元化发展在国内市场寻求知音。
《高山流水》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距离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作为湖北本土剧团编排的新剧目,入选了在武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11月4日下午,来自武汉音乐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近30位高校学子齐聚武汉琴台大剧院。
“大家看过哪些歌剧,对歌剧有哪些了解呢?”主持人的开场提问让大家一时愣住了。“只知道名字,歌剧好像真的还没看过”一位大学生回答。说起了解的歌剧名字,大家也纷纷提到一些国外的作品。对于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歌剧,只想到了《白毛女》。
“《白毛女》是早期中国歌剧的一部经典作品,这部作品开了个好头,把欧洲歌剧样式跟中国传统音乐结合在一起。”据周耘教授介绍,西方的歌剧有“主题”,角色还没出场,观众通过听到的开场音乐,就能想到接下来的情节。“对!就像抗战影片里鬼子进村的音乐一样。”现场一句神评引来大家哈哈大笑。
“现在大家所说的歌剧,产生在意大利,最早的一个歌剧叫《达芙妮》作曲家是雅各布·佩里。”说到这里周耘教授,展开洪亮的嗓音唱了起来。那熟悉的旋律,勾起了同学们的记忆,禁不住跟着哼唱。见大家意犹未尽,周教授特意推荐了《我亲爱的爸爸》《当晴朗的一天》《冰凉的小手》等经典唱段,也即兴讲起年轻时出演中国经典歌剧《红珊瑚》的趣事。歌剧的“咏叹调”和“宣叙调”,类似于京剧中的“韵白”与“京白”。一个个通俗易懂的类比,让同学们感叹,歌剧其实离中国观众很近。
艺术到底是要高大上,还是更该接地气一些?“这就好比,我们排演《春江花月夜》,就不如《最炫名族风》讨好。”一位高校民乐团的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就此,大家展开了热烈地讨论。该不该把“艺术”与“市场”相结合?中国歌剧到底是应该“大众普及”还是“小众精益”?如何抵御文艺市场上“娱乐至死”的影响?
“为什么当年的歌剧《白毛女》能如此成功?”就此问题,大家各抒己见。 “平凡人物的心灵感召,是所有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荆楚网副总编张剑表示,关注身边人和事,做好小众的细分市场,中国歌剧或能迎来“小勃兴”。
中国歌剧《高山流水》在湖北高校学生中,是否能够遇见知音呢?大家对“应该通过怎么样的途径去了解歌剧”、“中国文化怎样融入歌剧当中”等问题展开讨论。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的姜涵雪同学,身着一身汉服参加本次沙龙活动,她告诉记者:“今晚我们将去欣赏期盼已久的歌剧艺术,穿汉服让我更能深入歌剧艺术之中”。
“此次湖北高校沙龙畅谈,让同学们对歌剧艺术更深一步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带来集体思想火花的碰撞。” 周耘教授表示,评论沙龙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交流平台,不仅可以增进交流,更能激发学生评论独到的见解。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荆楚网与湖北6所高校建立“大学生网络评论实训基地”后开展的第二次沙龙活动。11月11日,将举办第三期沙龙活动,再次走进武汉琴台大剧院,观看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的经典剧目《赵氏孤儿》。
华中科技大学的姜涵雪同学,身着一身汉服参加本次沙龙活动
沙龙现场讨论热烈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