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侵华日军强渡隽水河,遭我守军顽强抵抗。图为战火弥漫的崇阳大桥。(资料图片)
图为:隽水对岸的沙坪就是当年的主战场。
图为:侵华日军在沙坪镇古城村的慰安所旧址。
记者 汪明 通讯员 蔡亚君 刘丁维 蔡灵花 王晗
在武汉与长沙之间,位于鄂南丘陵间的小镇——崇阳县大沙坪,只是弹丸之地。
75年前,这里却联系着抗战期间的两次大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并一度成为中日战事的焦点。
1939年冬,已占据武汉的日寇,经咸宁进犯长沙遇挫,回撤至大沙坪一带。中国军队以6万之众反攻。双方的最高指挥官分别是薛岳、冈村宁次。
数万军队的密集绞杀,让大沙坪成为血肉磨坊。此役,我将士视死如归、前赴后继之精神,与台儿庄战役无异。但由于战损率高,蒋介石在盛怒之余感到非常痛心,故当时的媒体均未予报道,国民党的抗战史亦鲜有提及。
本月中旬,为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告慰血洒疆场的英魂,本报记者踏访大沙坪之战遗址。几经周折,在崇阳学者李玉娥鼎力相助下,才寻访到了3位风烛残年的历史见证人,并在《湖北文史资料》第11辑(1985年)中,印证了他们的讲述。
中国兵打得狠,牺牲很悲壮
讲述人:黄望高(93岁)
图为:黄望高讲述沙坪战役。
采访黄望高老人有些偶然。得知记者来意,沙坪镇干部蔡灵花介绍,她丈夫93岁的外公黄望高就是76年前大沙坪之战的见证者。
我们住古城村找到黄老。提到日寇,老人脱口而出:“凶恶得很!”他回忆,日军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说到这里,他气得用手中拐杖重重敲了几下地面。
黄老清楚地记得,本村的何家大屋是日军司令部,港口村和岭上田家驻扎着日军步兵,高庄杨家驻扎的是日军野炮部队,日军小钢炮(注:迫击炮)部队驻在马鞍山,但家院子成了日军慰安所。
“我经常跑到对面的山上看打仗。中国兵打日本兵打得好狠,一次次围着打,尤其是保山部队(注:尚未查到其正规番号)和第3师厉害。”黄老回忆道,“有一仗,保山部队进攻,防守的日军把子弹打光了,就连打靶的木子弹也打光了。可惜啊,日本飞机空投弹药后,日军从后方包抄保山部队,中国兵的尸体很快就填满了水沟。”
当时,日军将村民赶进难民区,无人为阵亡国军将士收尸,水沟边很快出现了成群的野狗和乌鸦。“都是为国捐躯的人,悲壮啊!”黄老叹息道。
还有一场战斗给老人留下深刻记忆,“第3师围攻日军,日军没有炮弹了,用3辆汽车往这边运,车开到石城就被中国飞机投下的燃烧弹全毁了。驻在宋家畈的中国炮兵打得精准,炮轰日军就像‘焖菜’。”
对82师的印象,黄老说,老百姓称之为“难民师”,“他们调过来时是冬季,却还穿着单衣和草鞋,军装破旧。”由于穷,加上日寇抢掠,老百姓也无冬衣和棉被,只能眼睁睁看着82师挨冻。不过,当地群众还是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黄老说,村里有个青年叫黄成林,20多岁,被日军抓去做苦役,他逃出来后,给中国军队当向导,“因为他能通过观察山里的树木长势辨别方向。”
说到这里,黄老突然指了指身旁的老伴付金娥,“那年她15岁,有一次用‘良民证’帮一名中国侦察兵混过了日军哨卡的盘查。”老伴听后点头笑了。
■ 链接
黄老所述“击毁日军车队”的战斗,史料中只有一处涉及:“1939年12月27日拂晓,15师师长汪之斌率部奋勇推进,日军在桂口外围的游动兵力缩回桂口。下午,45团冲进黄土岭敌阵地带与敌争夺据点,43团围攻白沙岭。15师指挥的229团在公路设伏,伏袭了日军的一支汽车小分队,毁汽车4辆。”推测与黄老所述的“空军轰炸”不是一事。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