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纪录片《武汉上空的鹰》开播 还原77年前壮烈瞬间

发布时间:2015-09-01 07:46:09来源:SRC-220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昨晚,由凤凰卫视、武汉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纪录片《武汉上空的鹰》于两家电视台正式开播,试图揭开70多年前苏联航空志愿队秘密援华作战的那段尘封历史,还原武汉空战的壮烈瞬间。

  发生在1938年间的武汉大空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最著名的空中战役之一,其中最有名的三次空战分别发生在2月18日、4月29日和5月3日。在空军力量极端匮乏的情况下,苏联航空志愿队与中国空军浴血奋战,配合地面部队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纪录片《武汉上空的鹰》共5集,每集30分钟,摄制组先后在武汉、南京、北京、中国台湾及俄罗斯多地实地采访拍摄,耗时2年制作完成。其中采访了国内外研究抗战及武汉空战的权威教授、前驻苏联武官、武汉空战牺牲烈士后代、武汉空战见证者、当时中国空军机械师等十多位嘉宾,收集了中国、前苏联、日本等地大量历史文献及作战亲历者的回忆录,配合当时的宣传报道、历史图片及视频,最大程度还原武汉空战的历时瞬间,不少空战镜头首次与观众见面。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述永表示,纪录片是通用的国际语言,《武汉上空的鹰》客观、真实地展示出武汉空战历史的惊心动魄和国际价值,还原出一个为正义而战的血与火的武汉。

  特别提醒:《武汉上空的鹰》昨晚起在武汉台一套和凤凰卫视同时开播,每天一集,连播五天。

  播出时间:武汉台一套20:13

  凤凰卫视20:00

  揭秘

  当年亲历者口述还原空战壮烈瞬间

  时至今日,解放公园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上,仍镌刻有数十位烈士的名字。但因当年是秘密来华,关于他们的故事,已在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渐渐淡去。在纪录片《武汉上空的鹰》中将还原当年的英雄历史,揭开鲜为人知的抗战往事。

  苏军秘密来华支援

  3D还原空战局势

  找图像资料,是《武汉上空的鹰》拍摄中的最大难题,其中原因不是史料湮灭,而是当年就是秘密行动。

  武汉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主任、著名纪录片导演陈为军是节目的总制片人,在寻访中他得知,当年苏联航空志愿队进入中国是一项秘密任务,入华的其中一条路线是把飞机拆解,通过口岸运到兰州,再组装后飞到汉口,飞行员们则全部换上运动装,以体育代表团的身份入华。而且,他们在出发时都被告知,一旦被俘虏,绝不能说是苏联的志愿者。因此,国内关于这一行动的史料非常之少。武汉有一位收藏家,藏有大量武汉保卫战的文物,但关于苏联志愿空军这一部分,他仅有一把当时留下的苏联风格的匕首。

  尽管购买了一批当年苏联人采访志愿队员时拍摄的黑白胶片资料,他们参与武汉空战的情况仍缺乏足够的影像资料。于是,剧组采用3D动画,还原了当年的空战局势,及空军的飞行线路。

  陈怀民放弃逃生撞毁敌机

  后裔讲述惨烈历史

  在汉口,有一条路叫做“陈怀民路”,它的命名正是为纪念“4·29”武汉空战中壮烈牺牲的空军飞行员陈怀民。

  在《武汉上空的鹰》中,陈怀民的侄子亲口讲述了叔叔的故事。在1938年4月29日,为庆祝日本仁寿天皇的生日,日军准备在这一天发动大规模空袭。阴谋被中国方面掌握后,我空军部队迅速在武汉周边集结准备迎战。当天下午2时30分,日军数十架战机从安徽起飞,向武汉袭来,中国空军和苏联航空志愿队派出数十架战机升空拦截,发生激烈战斗。陈怀民当时驾驶着第四大队副大队长的僚机,开战五分钟后就击落一架敌机。可五架敌机随即包围过来,陈怀民的飞机在战斗中油箱中弹起火,他的胸部也中弹受伤。本可跳伞求生,陈怀民却操纵飞机倒扣着向上翻转,与一架敌机相撞。陈怀民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曾创“人道轰炸”战术

  亲历者口述战争细节

  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空战之一,武汉市民曾亲眼目睹上空激烈的战斗。但77年过去,当年将士们的热血、智慧已渐渐淹没在时间里。《武汉上空的鹰》找到当年负责为空军装填子弹的空军机械师,通过这些亲历者的讲述,挖掘出很多当年的细节。

  鲜为人知的是,在当年的中国空军中,仅有两架远程轰炸机能直接飞抵日本本土,飞机数量少、炮弹装载量也小,直接发动武力袭击效果不大,空军将士们就发明了一个名为“人道轰炸”的战术。他们印刷了100多万份传单,揭露日军在华的侵略行径,并将这些传单空投在日本本土。而这两架飞机起飞的地方,就是位于汉口的王家墩机场。据悉,这也是当年二战盟军中最早进入日本的空军力量。

  苏军视武汉为英雄城市

  忘年交传递志愿队友谊

  在这部纪录片中,还有一位特殊的讲述者,74岁的王常福老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曾任中国驻前苏联、驻俄罗斯大使馆武官,并与当时健在的苏联航空志愿队员成了“忘年交”。

  志愿队老战士普希金曾告诉王常福,他跳伞落入村庄后,不仅被村民救到村长家热情款待,还用担架抬着受伤的他们送到长沙,从长沙坐车返回基地。每每提及这段经历,老战士都会说道:“我们援助了中国,中国武汉人民也给了我们第二条生命,这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另一位志愿战士罗夫宁也回忆称,自己跳伞后受了重伤,是老百姓用担架抬着他穿山路、躲日军岗哨,历尽艰难找到一家美国人开设的私人医院治伤。

  有意思的是,苏联英雄克拉夫琴柯在回忆录中还提到,他跳伞后遇到的老百姓都特别热情,不仅找水让他洗澡,还把酒烫好让他喝,在俄罗斯时习惯喝冷水,这还是他第一次知道酒可以热着喝。

  武汉空战

  成抗战转折点

  在拍摄《武汉上空的鹰》时,总制片人陈为军走访了各国各地的相关研究者,在他们看来,当年的武汉空战其实是中国抗战的转折点,使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武汉空战发生在1938年,二战尚未爆发,欧美都处于绥靖状态,对中国战场上发生的战争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世界反法西斯的中心其实就在武汉。周恩来领导的长江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用多种形式点燃了武汉这座血性城市全民抗战的火焰,但当时的中国空军几乎消耗殆尽,制空权几近丧失。正是苏联航空志愿队的加入,不仅填补了制空力量,还培训了大量的中国空军。两方联合,不仅为武汉争得了短暂的宁朗、自由的天空,让武汉市民得以在自家房顶上亲眼目睹这场惨烈的战斗。也正是这几股力量形成的合力,才使中国重新夺回制空权,使中国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