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湖北日报十佳大学生记者颁奖暨文艺演出侧记:一场青春与梦想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5-12-31 15:43:19来源:SRC-389

图为:颁奖暨文艺演出现场。

图为:门巴族大学生记者纵情歌唱。

图为:新闻老兵张其军现场讲述采访经历。

图为:关心大学生记者团工作的获奖园丁。

湖北日报讯 “在追梦的道路上,或许荆棘遍地,或许山高路长,但我们年轻而又勇敢的心,早已准备好面对一切挑战。”29日,在第三届湖北日报十佳大学生记者颁奖暨文艺演出现场,省内外高校600余名“准记者”欢聚一堂,讲述了共同的新闻梦想和各自的追梦故事。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带来的开场舞《正青春》,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活泼跳跃的旋律里,学子们欢快地踏出青春的舞步。当天的这场文艺演出,所有节目均由在校大学生表演,展示了他们的多才多艺、青春热情和新闻理想。

“蓝蓝的天空下,走进百姓的家,大哥喜让座,大嫂忙递茶……”由书法家李辉作词、音乐家方石谱曲的歌曲《走进百姓家》,接地气、“冒热气”。华中师范大学、武昌首义学院的学子们借用这支歌曲,献给深入基层、感受民情的广大新闻人,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以及希望像他们一样奔走在新闻采访第一线的愿望。

渤海大学记者站的两名大学生宋铮、郑传宝,专程从辽宁来汉参加文艺演出。他们表演的相声《救与不救》,取材于社会上关于“老人摔倒该不该救”的热点话题,既有逗笑的“包袱”,也引发观众的思考。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学子们,带来歌曲串烧《青春岁月》;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的学生们,献上了歌舞剧《时间都去哪儿了》。

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团刊《青春志》曾刊载这样一个故事:武汉商学院的一名门巴族学生白玛列珠,用歌声为他的家乡——西藏墨脱募集支教志愿者。此次,这个阳光小伙子走上文艺演出的舞台,身穿民族服装,高歌一曲《墨脱邀请你》。

大记者与“小记者”对话,是每届颁奖的“保留节目”。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张其军来到现场,通过几张老照片,将新闻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他1951年进入湖北日报,成为我省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多年来,用镜头见证了荆楚大地的变化,定格了无数历史瞬间。这种为党的新闻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大学生记者。学子们满怀敬意,接受了张其军老人赠送的摄影作品选集。

湖北日报记者周芳、荆楚网记者余宽宏走上台,与大学生记者面对面交流,分享在新闻一线的经历与感受。作为“园丁”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詹健、湖北日报退休记者朱学诗、文华学院副院长陈思中站在新闻教育的角度,与现场的学子们进行了交流。

这一年,众多大学生记者活跃在各种新闻采访活动中,体验国情民意,践行社会责任。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到高端论坛,他们触摸发展脉搏,聆听智慧声音;从建筑工地到田间地头,他们走进基层,用脚步丈量荆山楚水,用纸笔记录百姓诉求。本届“十佳大学生记者”的获奖学子述说了心声:真正让人成长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

“放飞我的梦,你的如歌年华我能够读懂;放飞我的梦,道义担肩将是我不变的尊崇……”演出结束时,全场学子唱起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团歌《放飞我的梦》,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嘉宾与学子代表共同浇注“未来传媒人”冰雕,寄寓了美好祝福。

第三届湖北日报十佳大学生记者颁奖

29日,第三届湖北日报十佳大学生记者颁奖暨文艺演出在楚天传媒大厦举行。来自省内外高校的600余名大学生记者,共同演绎了“追梦”的主题。

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于2012年3月23日组建,目前在宜昌、襄阳、荆州建立了分团,在省内大部分高校以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省外10余所高校建立了记者站,成员达3000余人。记者团拥有团刊《青春志》、网站“青春网”、官方微信“青春小微”,全面推行学生主编制。

经过近4年的发展,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的新闻采编、活动策划能力不断增强,在高校的影响力、传播力和辐射力日益提升,逐步成为湖北高校新闻原创生产基地,为众多大学生记者搭建了追求理想、施展才华的平台。

今年,记者团开展了各种新闻实践活动、“中国梦·我家的梦”寒假征文大赛、志愿服务、青春吟诵会等。大学生记者还积极参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组织的采访活动,与媒体记者编辑一起采写新闻。中国传媒年会、寻访抗战老兵、扶贫探访、“我看竞进荆楚”等大型活动中,都活跃着他们的青春身影。

在新闻实践中,一大批青年学子迅速成长起来,采写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报道。此次,清华大学的詹蕙兰、武汉大学的戴娇娜、华中师范大学的郑祎敏等10名学子,当选本届“十佳大学生记者”;11名大学生获提名奖。

湖北日报十佳大学生记者名单

詹蕙兰 (清华大学)

戴娇娜 (武汉大学)

彭酉婷 (中国传媒大学)

郑祎敏 (华中师范大学)

蒋 旎 (华中师范大学)

韦基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郎 乾 (中南民族大学)

王 欣 (湖北大学)

刘 婷 (武汉商学院)

任真良 (武昌首义学院)

知名专家学者寄语“准记者”

乐当追梦人与创造者

29日,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新闻实践模式座谈会在汉召开。来自省内外新闻界、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拓展新闻后备人才培养渠道。他们同时也勉励青年们:在新闻道路上,要乐当追梦人与创造者。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副会长孙兆华说:“现在的社会有点浮躁,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如何选择人生方向。新闻工作很能锻炼人,在大学生记者团里,年轻人学习的除了新闻基本功,还有做人。”她指出,也许有些学生今后会从事其他工作,但是可以在这段经历中锤炼人格和品德。

《传媒》杂志主编杨驰原认为,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为新闻后备人才培养探索了一种“湖北模式”,有担当、有思路、有成果。在传统媒体人才流失、后备人才供应不足的现实情况下,湖北的这种实践更具价值,值得推广。

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梁相斌说,这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人才培养工程。当前,媒体正处在大变革、“重新洗牌”的发展阶段,这么多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年轻人仍逆势而上、搏击浪潮。年轻人选择了新闻事业,就要认识到这是崇高的事业,要做不愧于这个时代的历史记录者、影响者、创造者。

“我要为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点赞!”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教授说,从《青春志》的许多作品中,他读到了大学生记者的责任担当意识,感到很欣慰。记者不光是记录者、信息的“搬运工”,更是社会的守望者,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新闻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讨:如何培养合格的、符合传媒发展需要的新闻人才?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的新闻实践模式,就是一条很好的路径。这也体现了党媒的社会责任感。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九洲教授认为,过去的课堂上更注重新闻知识的传授,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来说还不够。大学生记者需要在“三贴近”中历练成长。湖北日报这种培养新闻后备人才的模式行之有效,在成人、成才两方面,对新闻教育的缺位进行了纠偏与补位。他寄语“准记者”们: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激扬智慧、放飞梦想,在人生的青春志上书写华章。

大学生记者的心声

“真正让人成长的,是经历

作为学生记者,时常与一个个校园人物打交道。他们鲜活的故事经由我的讲述,被更多的人知道,这是我在记者团里的最美记忆。

如果不实践,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会犯下怎样的“低级”错误,不会感悟采访中要注意哪些细节。这些经验,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真正让人成长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 ——王欣

记者团搭建的平台,让我能够与几十所高校的大学生记者沟通交流,并且参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组织的许多大型专题报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交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砥砺了意志,增长了见识。

从校园到社会,记者团延伸了我的“新闻眼”,让我看得更高更远。在经历了挫折与磨练后,我更能体会到写出一篇好新闻的喜悦。 ——韦基礼

从新媒体运营,到新闻采写,再到活动推广,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给我提供了各方面的学习机会。

运营记者团官微“青春小微”,让我从一个“微信小白”起步,去了解新媒体的内容制作和推广;参与大型报道活动,让我以学生记者的身份接触社会;参与举办记者团的系列活动,让我亲身体验一项活动举办的全过程。这些实践,帮助我以更新、更好的视角审视自己,努力开拓精彩的未来。 ——蒋旎

回顾在记者团的一年多经历,我最想感谢的,是它让我从局限于校园的学生记者走向了社会,成为一名“准新闻人”。

在这里,我的“采、写、摄、编”能力都得到很大锻炼,也让我坚信,无论以后的媒介形式会有怎样的变化,新闻业的一些核心要素是不会变化的。它依然需要有人站在新闻的最前方,传递真实、记载历史;依然需要有人守望社会,做参天大树上的“啄木鸟”。——郎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