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赵瑞泰详解话剧《董必武》:再现上海周公馆“虎口脱险”

发布时间:2016-03-29 18:46:46来源:SRC-13
    

著名剧作家赵瑞泰

  荆楚网讯 记者石倩 通讯员赵晖
 
  3月17日,汉产话剧《董必武》亮相全国政协礼堂。首都各界一千多位观众和董必武的亲属一起观看了演出,并给予如潮好评。该剧是武汉著名剧作家赵瑞泰继《张之洞》《裂变1911》之后,创作的又一历史题材话剧。按赵老对此剧评价的原话是“这是我的创作生涯中的一次突破。”
 
  赵瑞泰自18岁进入武汉人艺,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创作了17部大戏,参与创作并播出的电视剧有100多部。其中,话剧《春夏秋冬》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话剧《母亲》获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曾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获中国电视“金鹰奖”。这样的创作量,这样的成绩,在我国剧作家中也并不多见。但是赵老对《董必武》的剧本却给予了“突破”这样份量不轻的评价。“突破”何在?3月28日,带着这样的疑问,荆楚网记者走进赵瑞泰工作室,对赵老进行了专访。
 
  困惑:怎样紧扣时代脉搏 让伟人的光辉再现舞台?
 
  在赵瑞泰看来,让全国观众了解鄂籍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是一个早就该做的好题材。但董必武后人最初找上门来时,赵瑞泰却不敢接:“董老一生的革命经历长达半个多世纪,但话剧就两个多小时,应该用怎样的手法在这浓缩两小时内展现伟人的一生?在如今这种泛娱乐化的时代,应该用怎么样的形式让年轻观众更容易接受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
 
  赵瑞泰在看过无数资料,和董老后人谈话后发现,董必武1947年上海周公馆“虎口脱险”的革命经历极具戏剧冲突,或许可以成为搬上舞台的突破口。
 

话剧《董必武》剧照

 
  突破:弃用年表式时间轴叙事 截取片段闪回人生经历
 
  “以前,人物传记的剧本创作中,大多使用年表式的时间轴来叙事。”赵瑞泰透露,这次创作的突破在于他大胆弃用了时间轴顺序的叙事方式,而截取了1947年董必武在上海周公馆被重兵包围48个小时后脱险的惊心动魄的经历,浓缩成舞台上短短2个小时的演出。在这短短的48小时叙事中,用闪回的方式追忆了董必武革命生涯中“秀才造反”“托孤救孤”“ 虎口脱险”“ 长征情怀”“ 舌战群魔” 等人生精华片断,勾画了这位党的创始人如何从晚清秀才历练成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命历程。 

话剧《董必武》剧照 

  赵瑞泰介绍,剧中呈现董老一生的多个片段,并不仅仅只是回忆,而是人物的意识流。因此舞台上不仅有现在时空,还有人物的心理时空。“比如剧中长征一段,董必武一边经历着追击和爆炸,一边为妻子也是为舞台下的观众们讲述着现场的情况,这就是戏剧独有的魅力,是电影无法做到的。”
 
  “这么一个伟人,却始终谦和,自称补丁,自称龙套,不仅平易近人又可亲可感。这样一位武汉走出去的伟人,不仅应该写,还要写好。”赵瑞泰介绍,剧中多次出现的“补丁”和“替补”说,源自董老日常的口头禅。剧中邻居家的狗偷周公馆的肉吃,被周公馆工作人员打伤,董必武坚持医治和赔偿,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这也成为剧中刻画人物性格极具感染力的一笔。
 
  期盼:为了昨天写明天 让年轻观众走进历史题材话剧也能有所收益
 
  创作历史类题材,最重要的是扣紧时代脉搏,和当下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引起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共鸣。“我一向主张为了明天写昨天,写昨天的中国故事,更需要和今天的时代脉搏相连,以此引发人们对中华民族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思考。剧中董必武为子孙留下‘朴、诚、勇、毅’的家风,穿越大半个世纪,在当今社会的年轻人身上也同样适用。”赵瑞泰称,总希望观众看戏能有所感悟,有所受益。
 
  当荆楚网记者问赵瑞泰,在大多数人眼里,历史题材是最难驾驭的题材之一。不仅要查阅大量史实,还要既真实又生动地还原历史场景,刻画人物形象,为什么一直坚持历史题材的写作?“一个作家应该弄清楚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是什么,并一直坚持下去。”赵瑞泰这样回答记者。他还表示,另一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一个作家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不能光为了钱而写作。我不希望我的作品只获得短期的‘票房、收视率、上座率’等成绩,我希望我的作品是一部部经得起推敲、经得起琢磨的精品。哪怕过了数年,也能留得下、记得住的经典。” 

话剧《董必武》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