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张文林:谦谦一君子 丹青雅士心

发布时间:2016-05-06 18:04:02来源:SRC-13
 
张文林

  荆楚网讯 通讯员梁超

  张文林:湘江书画院副院长,岭南知名书画艺术家。1989年起山水画师从新安画派代表人物张仲平先生,为其入室弟子,著名“新安张氏三雄”张翰飞、张君逸、张仲平三代画家门人,为新安画派嫡系传人。篆刻师从新安书画社理事及秘书长吴嘉仲先生。诗词对联师从国民党党史馆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新安大儒、大舅郑初民先生(许承尧弟子;台北故宫江兆申院长诗词启蒙老师)。

  在我的眼里,张文林是一位理工男,一个礼多人不怪的谦谦君子!讲求礼节,甚至到了烦人的地步。

  单说张文林是一名画家,是没有错的。其实,他更像杂家。这不是因为他复杂,错,他为人简单,城府不深;生活也不杂乱,车上杂物放置得井井有条。这个“杂”其实是博学。和他相比,我有一种自卑感油然而生,很想拿书本“砸”他。他就属于这样的“砸”家。

  本来我应该尊他为老师的,但是他已经在电话中警告我,没办法,我只能直呼其名。这样,和他的彬彬有礼一比,两人之间的高低立见。我和他的差距更大了。

  他有很好的综合修养,有较深厚的艺术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实践功底,数十年来临池不辍,画画那事风生水起、有声有色。这既得益于他秉性中的笃实勤奋、谦虚好学,更得益于其良好的艺术传承。

  过于低调 不张扬谁认识你啊

  生活中,张文林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态度过于诚恳,可谓人品极佳,让人无法拒绝——这在书画圈子里是有名的。上次他在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第十一届世博会分会场参展,我本是困顿之人,他硬是邀请我这样的门外汉。我怕拂其好意,只能以中午太困(不是困顿)婉言拒之。

  本身张文林是十分勤奋、努力的。其本是工科男,总公司在香港,是一家有40年历史的港资集团公司。他是机械部副总工,几家分公司坐落在东莞。因此,他经常在往返于深港或者深莞之后,于夜深人静之时,一根烟都不抽,就进入了如痴如醉的创作状态。与此同时,他几乎拒绝了我的所有饭局邀请,期间只见过中央美院教授王同仁、画界名师颜泉先生、长安画派代表人物陈忠明、诗书画印俱佳的董扬先生等老前辈,全身心利用好业余时间,潜心国画。

 
 
 

  即使他的《霜花昨夜为谁红》已经在安徽第五届美展入选,《梧桐山烟雨图》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受到欣赏者的好评,其间也有作品被拍卖、流通,算是略有名气了,但他还是那样的谦逊,因为他的目标是去得更高、走得更远——这有点像广告词。

  博采众家之长 推陈出新

  张文林出生于新安,受湖光山色滋养,得江南氤氲灵性。

  第一次见面,以为他是地地道道的深圳南头新安古城人。其实不是。他是安徽那旮旯——徽州(徽州东晋时为新安郡)人氏。

  在孩提时,他就有很高的国画天分,自学书画并以此自娱自乐。1989年,他追随新安画派大家张仲平先生学国画,主攻山水。张仲平老先生一门三代都是新安杰出的画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侯北人就赞誉张仲平先生“清湘(石涛)后又一人也”;张仲平先生的祖父张翰飞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享誉京城的著名画家,是“安徽百位历代文化名人”之一,是皖文化的代表人物。张仲平的父亲张君逸是上世纪30年代享誉京城的著名画家、爱国人士。到过黄山的朋友可能会有印象,黄山温泉处摩崖石刻“大好河山”就出自张君逸先生手笔;黄山立马峰绝壁“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摩崖石刻,就是在抗战时期,由他和秘书班子集体创作(时任23集团军唐式遵司令之上校秘书长,替司令代笔)。

  张文林还学习书法、篆刻。其篆刻师从安徽省黄山市书法协会理事、新安书画社常务理事吴嘉仲先生。其学习诗词、对联,师从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新安大儒、大舅郑初民先生。总体而言,他的艺术发展比较全面,绘画功底坚实。

  从其绘画观之,张文林博采众长、转益多师。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都能看出经典的滋养。他用心钻研历代大家真迹,研习传统笔法,参悟新安诸先贤杰作,领悟四僧技法,大胆借鉴、活用近代优秀画家如黄秋园等人的皴法,综各家所长,落笔时“拖泥带水”,甚至在画作中尝试使用各种纸张,利用墨法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产生的效果,表现万物的千姿百态,做到了倾心传统、入而化之,学古而不泥古。

  正是因为有各种尝试,不断学习、不停地对生活进行深刻的体察,强调自己内心的感悟,他总能在作品中表现丰富的笔墨技巧。无论是笔墨滋润的山水,还是引人注意的书法;无论是构图,还是氤氲气雾的空灵神韵,他均能别开生面、运筹帷幄,显示出高雅及厚重。

  难怪有人评价,张文林的画“求变求新”。其画远看有诗的意境,令人富于联想;近观有曲的美妙,淡墨醇厚,犹如璞玉一般天然质清,让人回味无穷。比如2014年他入选第五届安徽省美术大展的山水作品《霜花昨夜为谁红》,就大胆使用了别人不喜欢用的云南楮皮纸,用大写意手笔,将远山、近景画得厚实而通透。

  从中,路人甲、看客乙等可以明显察觉,文林深知古人敬天畏地、敬畏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往往惜墨如金、惜字如金、惜纸如金,绝不轻易浪费一张纸、一锭墨。他因为不慎购置了一刀楮皮纸,缘于敬惜纸张,不忍丢弃,于是不断尝试和研究如何用好“废纸”,很快就熟悉和掌握了这种纸的特性,并运用得鬼哭神嚎,2015年秋,使用这种纸创作的国画入选第十一届深圳画家画深圳的作品《梧桐山烟云》。

  这是不是“精品意识”呢?他的画墙上总挂着一两张没有完成的画。粉丝们“蚊子”过个半年、一年后再去看,画还在。他经常欣赏这些渐渐老去的画,满脑子想着下一步该如何着笔,“意绘”着技法的新突破。

  文林一直认为,中国画除了远观外,最重要的是近距离把玩,一寸寸地管中窥豹,才能看出作者的功力,所以,他在每一点、每一划上都用心极深。

  如果我们近距离观察张文林的这些作品,可以品味到其笔墨里独特的味道和非同一般的功力,能够感受到大气、厚重和苍茫、老辣。

  人过四十 讲气韵 说骨法

  不惑的文林开始追求“雄浑之气盎于毫端”的境界。其深谙“一画”理论及其精髓,所以,当我们任意截取巨幅中的任何“豆腐块”(《霜花昨夜为谁红》局部;《梧桐山烟云》局部),可以察觉,在一点一画中,他的笔墨气韵生动。他善于在大面积水墨淋漓的块面里,力透纸背地用书法的线条表现金石味。难怪,他的老师——新安画派大家张仲平先生这样褒奖:“深谙四王遗韵,笔墨苍劲、秀俊脱俗,雄浑之气盎于毫端,具新安灵动变化之心髓也”。

 
 

  人说,画如其人。又说,礼多人不凡(烦)。因为张文林身上有谦谦君子之风,有时候可能也拘谨了一些。我有点担心他以后受到思想的局限,画风过于传统,但是近些年,他将各种尝试融入作品中,创作出许多富于时代感的佳作。同时,他又是不定型的。现在点评他的国画还为时过早。

  且说礼多人不怪吧。希望他在国画的道路上,推陈出新,但是不要刻意求变、求奇。稳而康健的道路,文林,走起!

  (作者系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偶写文艺评论,有诸多文章及艺术评论刊发。现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