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邹贤启:加强机制创新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17-01-04 16:28:27来源:融媒体

融媒体网12月30日文: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是当前新闻主流媒体面临的时代课题,是党报集团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是关系党报媒体前途命运的重大考验。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是一场深刻的大变革,而创新体制机制则是这项改革工程中的“硬骨头”,不成功突破就不可能有“真融合”。

一、创新体制机制要紧扣一个关键

和全国兄弟党报一样,近两年来我们加强探索实践,经历了建设新媒体、运用新媒体的过程,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上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一是融合发展共识基本形成。2012年4月报社提出实施“全媒体、多元化”战略,组建新媒体集团,推动各媒体运用新媒体技术、建设新媒体平台,积极抢占互联网阵地。

二是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湖北日报新媒体现有7家网站18家公司,日均受众突破3000万,形成报纸、网站、微博、微信、APP、户外显示屏协同联动的立体传播格局以及新媒体研发、建设、运营、管理的完整体系。三是融合发展的影响力初步显现。湖北日报网站荆楚网日访问量超2000万人次,主要指标居全国省级新闻网站前列;湖北日报动向新闻客户端装机400多万户,活跃用户30多万;湖北手机报有70多个版本、860多万用户。荆楚网被授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报社被中宣部等5部委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2015年居世界媒体500强第262位。11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到湖北日报社视察调研和指导媒体融合发展工作。他在调研中连发三问:“母报与新媒体是什么关系?”“新媒体的组织结构跟母报的组织结构怎么响应?”“母报生产的内容在新媒体中是怎么运用的?”这三问都是融合发展要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对照“三问”,当前媒体融合发展中最突出、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母报与新媒体“两张皮”的问题。一是在思维上,习惯以报业为原点,“受众”思维较重、“用户”思维较少,“一对多”的传播较多,以“用户”为中心的互动传播较少。二是在平台上,虽然建设了一批网站、“两微一端”等,但相对独立、力量分散,相互连接不紧密,没有实现“1+1>2”的效应,离生态矩阵、一体化布局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在内容上,重物理叠加、轻化学变化。虽然对同一主题开展了不同形态的传播,但传统报业“我传你看”的单向传播明显,对用户特征和用户需求挖掘不够,存在内容同质的问题。四是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少,重跟随应用、轻研发创新。虽然有专门的新媒体发展中心和技术部门,但技术人员往往偏重于对现有系统的维护运营,追踪新媒体技术前沿不够,与采编人员碰撞较少。五是在人才队伍上,由于事企分开改革尚未完全到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使用与激励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融合发展所需的高水平人才招不来、留不住,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成为明显短板。这些问题说明,现有体制机制已无法支持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体制改革,调整媒体机构设置,探索媒体组织重构,推动组织机构一体化、内容生产一体化、传播体系一体化,实现人员、管理、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

二、创新体制机制要坚持三个原则

1,要始终坚持党报性质定位,占领和守护好互联网阵地。“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党报媒体姓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我们着眼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在提高内容生产质量上作了一些探索创新,连续进行了5轮较大规模的改版、改革,办报水平、内容品质明显提升,一批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湖北日报发行量三年内从21万份增长到65万份,较好履行了党报意识形态主体责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7亿人,手机上网用户规模突破10亿户。人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将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但党报党媒的性质没有变,可能今后“纸”的形态变了,但党报党媒的政治责任不能忘、品牌不能丢,要坚决防止出现“此消彼长”的局面。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把正确导向贯穿到融合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使融合后的媒体更有力地成为主流媒体,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服务。

2,要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当前,新闻传播呈现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即时传播的特征,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分众化的特征。要积极应对新一轮媒体洗牌的挑战,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加减乘除”一起做,既做优增量,成立新部门、引进新人才、开发新应用、推出新产品、发展新用户等,也要简化存量、盘活存量,从提供服务的源头抓起,培植一批有影响力、公众信用度高的优质媒体,淘汰一批劣质媒体,优化媒体产业布局,努力把集团各类传播资源聚合起来,把有限的资源资金用在刀刃上,不断增强媒体竞争力。

3,要实施开放合作的发展战略,经营做强党报影响力。媒体最重要的是影响力和话语权。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外体制内等界限愈益模糊,介质融合、跨界融合、技术合作、品牌合作、资本合作等日益频繁。要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充分发挥党报主流媒体品牌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已经成熟的技术、平台、渠道、手段等借力推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在品牌经营上,要适应新兴媒体充分开放、充分竞争的特点,树立全球视野,强化市场观念,提高市场营销和产品推介能力,做大做强自身品牌。在技术支撑上,要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观念,能用社会的、别人的技术要尽量用,不能关起门来搞融合,什么都自己来建。在项目建设上,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建立有利于市场拓展的体制机制,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的发展路径和股权架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技术研发和项目开拓。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新媒体资产资源整合、改制重组,相继推动荆楚网、特别关注挂牌新三板,中国邮政投资入股特别传媒。目前,正在推进对报纸、期刊、新媒体等主业资源的重组改制。

三、创新体制机制要把握好五个着力点。

围绕组织机构一体化、内容生产一体化、传播体系一体化的目标,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努力取得深度融合的实效,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内容生产、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

1,加强组织体系创新,解决好新媒体依附传统媒体、与传统媒体分立的问题。多年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一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营模式,已与当前的改革要求、发展环境、产业规模、组织形式有着诸多不适应。对组织机构进行改革,一方面通过顶层设计,推动“事企分开”、采编经营“两分开”,逐步实现人员、岗位、业务资产、经费来源、日常管理等“五分开”;另一方面按照业务流程定位部门角色,将各业务部门重组为采集生产、集成发布、网络传播、用户分享四大部门。湖北日报社将先行整合湖北日报与荆楚网、动向新闻端、湖北手机报以及母报“两微”等,实行同名同姓,再逐步实现集团所有媒体的充分融合,着力改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分立单干“两张皮”的状况,促进实现各种资源充分利用、人员高效协调,实现“浴火重生”“合二为一”。

2,加强管理体制创新,解决好功能重复、力量分散等问题。按照事业单位、现代企业治理的不同要求,明确内容生产和传媒经营职责,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管控科学、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是重构报网新闻采编生产流程,升级采编系统,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融媒体中心,实行记者统一管理、全媒体运作,一套人马、一个平台生产出多样态的传播产品。全媒体记者对内容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数量负责,媒体编辑对媒体及版面、节目的定位和风格负责。要以技术为支撑,以产品为中心,整合内容创新、技术研发、创新设计、数据分析、产品营销等不同岗位的人员,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内容数据库,建立横跨媒体和渠道的项目团队,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

3,加强盈利模式创新,解决好媒体融合“烧钱”、不可持续的问题。媒体融合要加大投入,但是做“盆景”还是培植新的增长点,却是一个“痛点”。当前传媒市场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党报面临着媒体融合与资本运营的新时代,运营模式由传统事业型单位向现代企业转变势在必行。要坚持采编、经营“两分开、两加强”,严格划定经营工作底线,规范开展经营活动,找到支撑持续发展的“盈利点”。要抓住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既要用好政策,在硬件建设、软件配置、人才培训等方面有实实在在的投入,还需要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创新资本经营,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积极探索媒体企业跨界合作,搭建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手机厂商、相关媒体等共同参与的多边合作平台。

4,加强分配机制创新,解决好人员“多轨”、人才活力不够的问题。加快推进媒体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决策、用人等机制;探索通过特殊管理股、股权激励等方式,吸收其他国有资本、社会资本进入传媒企业,提高骨干员工和高技术人才的积极性。要转变用人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加大新兴媒体内容生产、技术研发和资本运作、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打破身份界限、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条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办法,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5,加强舆论引领创新,解决好于“众声喧哗”中当好主心骨的问题。当前“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编辑,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通讯社”的现状,在给媒体的传播方式形成巨大挑战和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的舆论监督带来了新的课题。在重大社会信息的发布上,党报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权威性,必须在舆论热点事件、重大新闻事件中不失语,不乱语,有底气,讲技巧,争取第一时间权威发声,确保首发定调,牢牢占领舆论的制高点。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完善舆情快速反应机制,提升舆情研究的精准性,向公共治理决策提供支持方面拓展;增进与技术公司、科研院校等舆情机构的交流合作,实现舆情服务在技术平台、研究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融合创新;加大对移动互联网的监测和研究力度,变革舆情产品的呈现介质和方式,整合多渠道、多终端的舆情数据,实现舆情信息的个性化、可视化的直观、动态呈现。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强网络空间的话语权,让群众在纷纷扰扰中形成一种习惯“到主流媒体来求证”,发挥党报“定盘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