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揭秘湖北档案修复师:修补“历史”的人(组图)

发布时间:2017-02-05 09:09:06来源:SRC-419

图为:档案修复室

图为:待修复的档案被泡在水里

图为:用特殊工具将档案取下

图为:用小镊子小心翼翼地整理破碎的档案

文/本报记者赵贝 图/本报记者邹斌

档案是国家历史,档案修复是档案保护与修复技术工作人员的职责,也是他们的荣誉。湖北省档案局(馆)就有这么十来个人,专门从事档案保护与修复,他们用自己的妙手,让一件件濒临“死亡”的历史档案,重新明朗鲜活起来。百余年前的神秘旧事,经过他们的“回春”之手,又再次清晰可见。

刘剑,在湖北省档案局(馆)从事档案修复工作,是保护与修复技术负责人之一。春节期间,这里的工作依然停不下来,刘剑说:“省档案馆平均每年要修复3万到5万份档案,而专门从事修复工作的,只有这十来个人,技术要求也很高。”

近段时间,“故宫文物医院”的挂牌、《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放映,“文物白衣天使”的出现,引起了一股“文物热”“档案热”,本报记者日前走进省档案局(馆)档案技术保护中心,为您揭秘我省档案修复的各处精妙。

图为:档案修复是个需要耐心的活

“遵照国家档案保护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我馆修复的主要是民国时期的纸质档案,由于年代长、纸质差,破洞、霉变、朽烂等问题很明显,一张A4纸大小的档案,全部修复完要20多道工序。”刘剑简单介绍。

在修复工作室,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对破损的档案进行加固、修裱,这是档案修复最常用的方法。记者看到,他们先在桌上铺好一张特殊的漆布胎垫,然后把一些泛黄的档案平铺在胎垫上,再进行清洗,用喷壶把档案喷湿后,迅速用毛巾吸干、抹平、去灰尘;用刷子涂上浆糊后,然后用颜色、厚度、质地相近的背纸,用镊子轻轻夹住一个个小纸片,把破的洞补起来;最后用一张托纸将其托裱,托裱好后贴在绷子板上,托裱档案过程要第二天干了之后,进行下道工序,做数字化处理。

图为:将托裱好的档案“上墙”

这种传统托裱方法有时会遇到一个全国档案界普遍遇到的难题,就是有的档案的边框是红色或蓝色的,由于当时物质条件有限,用的是矿物质颜料,遇水就会洇色,把档案搞成“大花脸”。对于此类档案,目前常用的办法是干托,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最新的保护办法是用字迹固定液加以固定,为了档案的安全,目前还没有大规模使用此项技术。

去年3月,省档案馆建成了档案保护与修复技术实验室,里面有电子拉力机、电脑耐折度仪、电脑撕裂度仪、真空冷冻干燥机等机器设备。省档案局科技处处长姚岷边介绍设备边说:“举个例子,有的档案结块成砖,非常脆,一碰就碎了或烂了,用手撕的话,力度很难掌握,如果用真空冷冻干燥机,只要把这样的档案砖浸透打湿,放进去,在零下35摄氏度的真空条件下,水会被升华掉,纸张会自然分离,这样不仅省时省力,效果还更好。”

图为:运用丝网加固技术修复的档案

在技术实验室刘剑拿起一张已修复好的1945年民国政府出版的《中央日报》介绍,这份报纸,是利用丝网加固技术修复的。对此,刘剑特别指出:“档案修复和文物修复有很大的不同,档案修复的原则之一是保持档案的原貌性。文物修复则不一样,缺失的地方可以补上,工艺上做到修旧如旧。档案修复则不一样,比如字迹掉了,不能在修复过的地方把字补上,要保持‘掉字’的原样。”

档案修复也没有固步自封。对于修复工作人员来说,拯救即将消失的历史资料,延长它们的寿命,让国家历史不断篇,才是最终目的,而技术只是手段。这些老的技艺要传承,但新的技术也要吸收,档案修复也不是手工操作一定比机器操作好,更不是老手艺一定比新技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