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耄耋学者 钢铁风骨——华科金属材料学专家崔崑院士

发布时间:2017-03-20 08:44:33来源:SRC-389

图为崔崑近照。(记者 梅涛 摄)

图为2012年华中科大校庆60周年时,朱慧楠、崔崑和崔明玲摄于校史馆前。 (记者 梅涛 翻拍)

图为崔崑、朱慧楠夫妇正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梅涛 摄)

图为2005年,崔崑在书房写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图为2008年,崔崑(右)在实验室。(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海冰

本月上旬,记者来到著名金属材料学专家崔崑院士位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家中,听崔老畅谈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92岁高龄的崔崑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提及他为之奋斗终生的科研事业以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娓娓道来,两三小时没有歇息。

历尽艰辛求学

“根据我一生工作的体会,感到要想取得一点成就,首先要勤奋,第二就是励志,要有理想。特别是年轻人,要有一生的奋斗目标。”崔老说。

探寻崔崑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他正是这么做的。

崔崑1925年生于山东济南。上初中时,家乡沦为日寇铁蹄之下,崔崑只得辍学在家,父亲教他英语、数学,又请私塾先生教他语文。1940年,崔崑考上齐鲁中学高中部,这是一所难得不受日本人控制的教会学校,任课老师大部分是齐鲁大学教授或副教授。尽管生活艰苦,崔崑学习勤奋,第一学年各科成绩全校高中部第一。

崔父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在日军接管洋行后毅然辞去高薪职务。崔崑高中毕业后,父亲支持他离开沦陷区,去四川考大学。1944年春,崔崑离开家乡,步行穿过位于河南商丘附近的封锁线,来到洛阳。又一路克服各种艰难,历经81天,辗转到了成都。

到成都后,崔崑一边到美军空军基地喷洒敌敌畏灭蚊挣生活费,一边准备考大学。秋季各大学公布录取名单,他竟被三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他选择了西迁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机械系。

大学毕业后,崔崑留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崔崑立志为新中国繁荣贡献力量。

打造首批博士点

“解放前,大学工科只有机械系,不分专业,我1948年从武大机械系毕业,学的课程有机械加工、机械设计、动力、汽车等,一门课程就是今天的一个专业。”崔崑说。

1951年,国家从各地抽调优秀青年教师跟随苏联专家学习,崔崑被安排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学习至1954年,之后借调到北京钢铁学院担任苏联专家的翻译两年。1956年夏,崔崑回到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华中工学院(注:院系调整时,武汉大学机械系并入新建立的华中工学院)。1958年,华中工学院派崔崑去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进修。

1960年,崔崑学成回国,担任教研室主任,和同事们加紧建设实验室。崔崑从苏联带回来的图纸派上了用场,买不到的仪器设备,他和同事就根据图纸自行设计、自己动手做。

经过4年左右添置仪器和设备,1964年,崔崑带领同事逐步建成装备比较完整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验室。1981年,他领导的华中工学院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成为全国高校该学科首批六个博士点之一。

崔崑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共培养了24名博士、23名硕士。“我的学生中,有10多人已是教授兼博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有的取得的成绩比我还大。”崔崑说。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导刘宁回忆,当年求学时,崔老师让研究生参与到他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省部级基金等项目中,学生得以快速成长。“严格要求、鼓励创新、学以致用,这是恩师的教学原则。今天,我也这样要求学生。”

研制新型钢种

崔崑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二十项,研制成十种新型模具钢,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

崔崑介绍,教研室建立之初,经广泛调查,他了解到工业生产急需高性能模具钢,当时国内生产的模具钢已不适应工业发展和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钢种!”凭着决心,崔崑将模具钢作为科研方向,研发了一种含铌基体钢,在国内外尚无先例。进入生产实践环节,崔崑在哈尔滨轴承厂住了三个月,带着学生和工人师傅一起,日夜守在实验现场,在不同产品上反复实验,最终达到课题攻关要求。这一新型钢很快在汽车、电子、航天等行业推广,后被纳入国家工具钢标准。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一家无线电厂需制作印刷线路板的模具,该模具形状复杂,上有数千个小孔,国内生产不了,只能从国外进口,每副模具约1万美元,一年要进口100多副。崔崑与钢厂合作,经反复实验,研制了一种易切削模具钢,解决了难题,用他们的钢生产的模具每副只需约7000元人民币,该厂每年可节约100多万美元的外汇。这种新型钢获广泛应用。此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而当年一等奖空缺,二等奖仅4项。

鉴于崔崑在模具钢研发和合金化理论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198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优秀教育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崔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编著“钢的百科全书”

认识崔老的人说,崔崑就是一块千锤百炼的“特殊钢”。

崔崑年逾七十时,学校希望他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于是,他自学计算机,很快学会上网查资料、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计算机指导学生等。

80多岁后,崔崑不再承担科研课题,但依然闲不住。2006年下半年,他开始搜集资料着手写书,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克服许多困难,于2012年完成写作,书名为《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次年,该书上下册陆续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至此,我国终于有一部全面系统的特殊钢专著。

该书共10章,1574页,约200万字,含图828个、表646个,全部由一位八旬老人历时6年、独自在电脑前完成,难度可想而知。

该书责任编辑牛宇锋介绍,正是崔老半个多世纪的心血,铸就了这部经典之作。书中包含了钢铁研究和生产实践的方方面面,书中引用的文献最早为1926年,最新为2011年。“如果不是崔崑先生把他收集的这么多的资料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我们不知道要看多少资料、查多少文献,而现在有这样一部书就足够了。”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家顾海澄教授称,“这是钢的百科全书,是一座巍峨的丰碑,是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

420万元设助学金

崔崑1956年入党。崔崑和夫人朱慧楠、女儿崔明玲共同捐资420万元,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额度每人8000元,可资助近600人次。捐款在2013年至2017年5年内完成。学校相关负责人解释,以崔老师家里的积蓄,一次性拿不出这么多钱,崔老和家人就做了一个5年计划,今年可以将捐款全部交齐。

问及捐款动因,崔崑和夫人解释,他们不讲究吃、不讲究穿,工资有一些结余,就想捐出来,回馈社会。

去年,崔崑夫妇又捐赠价值20万元的轿车,为校内离退休老同志提供交通应急服务,而自己用车则按照学校规定坚持自掏腰包。崔崑说,“我们受党教育这么多年,如果公家的车私用,心里会感到不舒服。”

2016年“七一”,中共湖北省委授予他“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记者手记

家教流芳

□ 海冰

记者采访时,崔崑的老伴、89岁的朱慧楠教授一直陪坐在旁边。

问及“朱老师对捐赠巨款最初是什么态度?”朱慧楠爽快地说,“百分之百赞成。”

崔崑和朱慧楠都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崔崑说,“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民族气节,其次是他对我的家教。”在抗战前经济条件好时,其父乐善好施,资助贫困亲友子弟读书。朱慧楠父母都曾留学法国,母亲在解放后义务为街道工作40余载。

两人都生活在兄弟姊妹众多的家庭,但家人和睦,他们终生受益。

崔崑和朱慧楠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同学。工作后,两人都严以律己。曾做化学系主任的朱慧楠介绍,他们都一心扑在工作上,不分节假日,把生活放在次要位置,当时最大消遣就是周六晚一起看露天电影。

因忙于工作,夫妇俩长年在食堂吃饭。崔崑70多岁时,二人才开始在家中做饭。“老伴洗菜、掌瓢是我。”这位随和的老院士说,不会做的菜,上网一查,什么菜都可以做了。

携手走过几十年,两人“互相支持、没有吵过架”。问及秘诀,崔老脱口而出:“大的问题共同商量,生活问题我迁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