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作家余华在汉谈《活着》改编:张艺谋换药不换汤 孟京辉换汤不换药

发布时间:2017-04-11 15:22:18来源:SRC-269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徐颖 通讯员王均江

华科大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2017年“春讲”嘉宾,是著名作家余华。昨日,他带来第一课“文学与人生”。

从学生占座位的踊跃程度,就可以看出开讲嘉宾的受欢迎程度,余华的课堂人挤人,记者站在教室外的过道上听完了全程。外面风雨交加,教室里笑声连连,作家余华是个有亲和力的好老师。

回忆《许三观卖血记》

感谢巴金拍板发表

余华在叙述自己的文学人生时,感谢了几个重要的人物。一位是当时《北京文学》副主编李陀,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经他的手发表;另一位是巴金。余华回忆,《许三观卖血记》写出来后,一些文学杂志不敢发表,当时任《收获》的主编巴金,做完手术还在休养阶段,让女儿把小说念给他听,听完他拍板:可以发。

为什么对《许三观卖血记》特别有感情?余华表示,这部小说完成了他年轻时的一个愿望,“那时,我读过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通篇用对话写完,惊奇原来还可以这么写。这篇小说就是我做的一种新尝试。”

余华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第七天》,也以创新的方式写作——一个人死后成为幽灵,到了殡仪馆待烧车间,再反观现实各种荒诞。小说中,每个待烧的幽灵要排队取号,还分贵宾区和普通区。余华说“这个细节,来源于到银行排队取号的经验”,一下把大家都逗笑了。

《活着》被提问最多

为什么喜欢写苦难

余华的《活着》影响了几代人。昨天讲课现场互动环节,被问得最多的也是这部小说。

一位女生分享自己高三那年看《活着》的感受,“看完后觉得,不光是高三这么苦难,整个人生都这么苦难。”《活着》是不是写得过于绝望和悲惨?

余华回应说,这是一部写死亡的故事,但教会了我们如何不死。“活着是对抗苦难还是接受苦难,取决于你有多大的力量。芸芸众生都在接受苦难,少数人在对抗苦难,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绝大多数人都像福贵,逆来顺受。”他认为伟大的作品可以写希望,也可以写绝望,“有时候,我们低估了人们接受悲剧的能力。这么多年过去,《活着》的读者不仅没变少,反而变多了。”

两位大导演

“活”法各不同

余华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也不多。《活着》被改编成电影,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影响了很多人。余华表示,当年张艺谋也有过顾虑,结局那么惨,观众恐怕不能接受,问他要不要修改一下结尾。那时的余华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后来结尾就改了。5年前,孟京辉将《活着》制作成话剧搬上了舞台,非常热门,一票难求。

对这两个版本如何评价?余华表示,“张艺谋在形式上遵从了原著,还原生活,但主旨上是换药不换汤;孟京辉用很先锋的表现形式,但思想上遵从了原著,是换汤不换药。”

余华公开讲学活动安排:

《阅读与写作》

4月12日晚上7:00

地点:华科大管理学院报告厅

《余华作品朗读暨无主题对话会》

4月14日下午3:00

地点:403国际艺术中心漫行书店

《广阔的文学》

2017年4月15日下午3:00

地点:省图书馆长江报告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