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久 图片由本人提供
本报讯(记者高崇成)近段时间,“格斗狂人”徐晓冬和太极人士雷雷的“比武”视频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武术的好奇和关注,中国武术到底是什么?武术是不是等同于“舞术”?各路人士纷纷发言。昨日,中国武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原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曾于久教授为本报撰文,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认识和观点。
曾于久教授是中国武术界的权威,他长期从事武术套路、散打、跆拳道的教学和训练工作,多次担任国家散打集训队主教练,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散打运动员。又曾担任过武汉体院跆拳道队主教练,国家跆拳道集训队教练,多次获得全国跆拳道锦标赛、冠军赛金牌。可以说,在中国武术界,曾教授是位典型的“跨界”高手。
以下为曾教授的署名文章《为武术正名》,本报有删节。
为武术正名
徐晓冬以打假之名与雷公太极拳格斗的视频播出之后,五花八门的评论铺天盖地,对中国武术这个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大有摧枯拉朽之势。然而,借用武术打假之名,恶意炒作、以偏概全,从而达到否定中国武术的错误观点,必须澄清。
徐晓冬是在以假打真
徐晓冬号称是我国MMA(综合格斗)的第一人,其实徐晓冬年轻时,一直在北京什刹海体校学习武术散打,是个不入流的散打运动员,后来自己开馆改为MMA的教练工作。徐晓冬与雷公太极拳格斗,实际上是武术散打与太极拳练习者的格斗,无论谁胜谁负,本质上都是武术不同项目技击功能的问题。虽然武术套路及其太极拳与人体格斗项目都是讲武论勇之术,但是一个是演练性质的运动项目,一个是对抗性质的运动项目,两者按照格斗的形式同台竞技,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徐晓冬作为退役的散打运动员,改头换面打着MMA的旗号本身就是假。徐晓冬隐瞒自己曾经是散打运动员的事实,以武术打假之名行“假打”之实的现象应该引起大家深思。
闫芳是武术“造假”的极端例子
武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利益的驱使,确实存在盲目迷信、故弄玄虚、有意造假等不良现象,容易引起大家的反感。虽然这些不良现象表现在少数人身上,但是由于现代信息传播的快速广泛,对武术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例如大家提到的闫芳(编者注:曾任河北省第五届武术协会副主席,因网上流传的隔空打人视频为人所知)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早在2012年就受到了谴责并被驱逐出武术队伍。我国有几千万练习武术的人口,像闫芳这样故弄玄虚、刻意造假的只是个别。
不能把太极拳等同于武术
武术是一个总概念,由武术套路、武术格斗、武术功法、武术艺术所组成。武术套路的内容包括129个拳种,太极拳只是其中之一;武术格斗的内容包括散打和短兵;武术功法的内容包括抓功、掌功、裆功、飞刀等等;武术艺术的内容包括舞台武术、影视武术、文学武术。在分析、讨论、判断武术的具体问题时,总概念、分概念、子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颠倒。谈论太极拳时就说太极拳的事情,不能把太极拳与武术等同起来,说太极拳不能打不等于能说武术不能打,武术散打是武术重要内容之一,难道武术散打不能打吗?
套路对健身、防身、修身有作用
武术套路以“四击”“八法”“十二型”为动作素材,根据演练性质和不同拳种风格的需要,大部分动作都是在技击方法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其技击含义通过脱离实战条件的“说招”来体现。
武术套路对于人们的健身、防身、修身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健身的角度来讲,武术套路通过桩功来练习力量,通过拳法、腿法功来练习动作速度,通过腰腿功来练习柔韧,通过跳跃功来练习灵敏。从防身的角度来讲,武术套路正像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所说,大概的意思是拳法似无益于大战之技,然惯勤肢体、活动手足对作战是大有益处的。就连鄙视武术套路的徐晓冬在视频中都不得不承认,从事过武术套路练习的人,防身的能力肯定比没有经过体育锻炼的人要强。
别把武侠小说当武术
虽然武术艺术中的文学武术、影视武术,不是属于武术运动项目的范畴,但是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和印象大部分都是从武侠小说、影视中得来的。写作武侠小说的文人墨客受到武术的启发,把武术描写得神乎其神。影视作品则通过声、光、电、特技等高科技手段,把武术表现得无所不能。这些人体功能不可能达到的武术现象,在武术界把它们称之为虚拟武术。虽然虚拟武术是在武侠小说和武打影视中出现的,但是对于宣传和推广中国武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虚拟武术是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的需要,行为武术是人体健身、防身、修身的需要。千万不能将虚拟武术与行为武术画等号,更不能因为虚拟武术来指责行为武术,说武术是大骗子、是假大空。
曾于久释疑“武林传奇”
现代武术冠军不比古代武状元弱
记者高崇成
昨日,长江日报记者专访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原院长曾于久,就武术界一些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向这位武术九段请教。
民间并没有霍元甲似的武林高手
不少武术爱好者认为,中国武术以前是很具实战性的,例如近现代赫赫有名的霍元甲、黄飞鸿、叶问等,流传下来的种种事迹证明了他们的强大。为什么现在这些高手再也没有了呢?民间是否仍有他们这样的“隐侠”存在呢?
曾于久介绍,像霍元甲这些能让现代人记住的高手,肯定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不过,后人在回忆和描述他们的身手时,肯定会有些夸张。至于“高手在民间”的说法,1979年至1982年,当时的国家体委曾经组织一个调研队到全国探访,寻找民间武术老拳师,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曾于久也是调研队中的一员。曾于久说,当时确实发掘出一批武术名家,但没有发现像影视剧中那样的武林高手。
徐晓冬为何只找年长的掌门人打
武侠小说和影视中,年龄大胡子长一般都是仙风道骨般的世外高人形象,他们都特别能打。曾于久认为这其实是一个认知误区,按照现代科学理论来看,人到老年,各项身体机能会明显下降,肯定不如中青年。在曾于久看来,徐晓冬曾经是散打运动员,他很明白这一点,所以踢馆时才不与徒弟比武,专门挑战掌门人,因为徒弟不好打,而掌门人年龄大了,身体已大不如前。
不少“绝活”都是用力学原理取巧
曾于久说,我们经常在街头或武馆看到的银枪顶喉、车轮压身、头撞石碑、踩鸡蛋等绝技绝活,并不能说明功夫深,武功高。1979年至1981年,国家体委曾举办过3届全国武术观摩表演大赛,所有项目都可以上台比赛,当时一位福建小伙曾挑着一担水赤脚站在刀刃向上的两把刀上,国家体委一位从没练过武术的官员私下也光着脚试了下,居然成功了。
曾于久介绍,绝技绝活其实是3分功夫7分表演,不少项目都利用了力学原理等方式方法取巧。当然,一个动作练了上万次自然也就熟能生巧,练过肯定比没练过强得多,但因为绝技绝活比较危险,习练者经常练出事,所以没被列为传统武术继承和推广项目,全国武术观摩表演大赛也没再继续举行。
现代武术冠军不比古代武状元弱
古代的武林人士,既包括民间江湖各门各派,也有通过武举考试后成为各级军官的武状元等,他们所学都要用于战场厮杀。那么,现在的全国武术冠军,与古代通过武举考试的武状元们相比,到底谁更强呢?
曾于久曾担任过国家散打队主教练,他介绍说,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和身体素质,是古代人没法比的。能在全国武术锦标赛或者全国运动会上获得冠军的选手,都是从小开始练武术的专业运动员,每天都在体能、技术、营养等全方位的教练和科研团队保障下训练。相比古代仅凭经验传授武术,现代培养出来的武术冠军肯定不会差,至少应该比古代那些刚通过武举考试,还没在战场上生死肉搏的武者更强。
(作者: 编辑: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