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光谷创业街口俨然成河 (记者曹大鹏摄)
楚天金报讯 本报记者黄鹏程
昨日的一场暴雨,虽然江城市民都有预期,但实际感觉并没有去年7月份那场让人记忆犹新的暴雨那般来势汹汹。在武汉“看海”并不让人意外,毕竟近几年夏天都会遭遇;但是,光谷片区渍水成灾,多多少少让人感到有些意外。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部门,试图回答市民的一些疑问。
1.降雨级别“三年一遇”
光谷为何首度成为“重灾区”
昨日3时-10时,武汉市遭遇大到暴雨,降雨中心位于江南地段,其中洪山、光谷地段降雨量达97-115毫米,最大降雨位于华农和光谷三环线附近,1小时降雨量40毫米,3小时降雨量达70毫米,这也致使光谷首度成为渍水“重灾区”。
昨日这场暴雨,使得武汉市20多处地段出现渍水,其中渍水较为严重、影响交通较大的共有5处——汉阳三环线江城大道交会处、东湖高新光谷大道三环线交会处、民族大道新竹路口交会处、雄楚大街沿线、晒湖立交涵洞。而这20余处渍水点影响最大的是民族大道新竹路口、光谷大道三环线交会处,车辆被淹入水中,交通中断。
根据气象部门的数据,这场还够不上“三年一遇”的降雨,为何让光谷首度“沦陷”?
对此,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向九华处长解释称,东湖高新光谷大道三环线交会处渍水,主要是因为周边排水设施不完善、施工工地等因素影响。目前,光谷大道三环线存在多个工地,主要是光谷大道高架桥二期工程,因为工程围挡致使周边的排水情况发生改变。
对于民族大道新竹路口以及中南民族大学校内出现的渍水情况,向九华称,这是因为受南湖水位及巡司河水位顶托,民族大道水蓝郡由于下穿立交泵站抽排不及,加之短时雨量过大,出现较为严重的渍水。
对于晒湖立交涵洞渍水的原因,同样是受巡司河水位顶托,雄楚大街沿线受沿线施工工地影响出现渍水。
2.迎战防汛排涝第一仗
南湖为何没有提前“去库存”
昨日的强降雨是武汉市防汛排涝工作会议后首场强降雨,因而被称为“第一仗”。然而,“第一仗”也暴露出防汛排涝中不少短板。
在再次遭遇“城市看海”的尴尬之余,不少市民也有感到费解的地方。市民张先生称,昨日强降雨之前,南湖水位和巡司河水位处于高位,水务部门为何不将南湖水抽排到长江中,“去库存”腾挪出空间呢?
对此,向九华有点无奈地解释说:“这是一个综合因素考虑的结果。”
据介绍,南湖与汤逊湖通过巡司河连通长江,目前长江武汉段水位达到23.60米,南湖与汤逊湖的水需要通过抽排进入长江。“巡司河位于平湖门等水厂上游,为了不影响市民饮水安全,我们并不敢全力抽排,巡司河泵站只有6到8个机组在抽排,巡司河泵站共有12台抽水泵。”向九华说。
而据武汉市水务局今年3月份发布的《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显示,南湖和巡司河的水质均为劣V类。正是因为不敢全力抽排,致使南湖水位处于高位,当强降雨来袭时,地下管网的水根本无法直接排入湖中,更不谈降低内涝风险。
昨日,武汉市启动了三级防汛排渍抢险应急预案,共出动1000余人,近200台车次上路巡查,抢排渍水,泵站累计开机240余台时,抽水690余万方。
3.“排水决战计划”投入近130亿
“三年不再看海”为何还是爽约
对于民族大道、光谷大道出现的新“海景”,有网友翻出武汉一家媒体在2013年的“武汉投入近130亿,三年后不怕大暴雨”相关报道,指出“三年过去了,武汉主城区内为何还是出现了严重的渍水?”
早在2011年6月,武汉遭遇1998年以来最强暴雨袭击,三镇88处地段严重渍水。从那时起,逢暴雨必涝、逢涝必堵,到武汉来“看海”成为雨季民众相互调侃的话题。武汉市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改造现有的排水设施,2013年更是启动了“排水三年决战计划”。
不过,据记者了解,当时这些需要改造的排水设施绝大数处于武汉原来的老城区,相对来说,光谷、沌口等地投入得并不多。对此,武汉市水务部门相关负责人称,“三年决战计划”通过改扩建排水泵站提升其排涝能力、加大地下管网建设等,确实解决了诸多的渍水点,譬如武大正门前、武大凌波门附近、汪家墩车站附近、黄浦路等渍水点,使其不再成为渍水点。
而对于昨日一场“三年一遇”的强降雨,就让光谷出现“新海景”的现象,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目前武汉处于大建设时期,出现了许多大工地,这些工地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将排水管道掩埋,或者破坏了管网。前不久举行的武汉市排水防涝工作新闻通气会上,有地方的排水管网在“清管渠”时竟然清出了大量的水泥块。可以说,多重因素叠加,导致昨日的光谷片区成为渍水之最。
(作者:周婵)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