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整治“新衙门作风”要趁早
2月4日,人民网发表评论《整治“新衙门作风”要趁早》,“治理机关干部的‘新衙门作风’,不仅要严管,而且要激励,在严管中产生约束力,在激励中产生牵引力,好比汽车的方向盘和发动机,约束力和牵引力同时发挥作用,就能保证汽车健康向前奔跑。”
光明日报: 刹住“新衙门作风”
今天,光明日报刊发评论《刹住“新衙门作风”》,剖析了“新衙门作风”的表现与产生原因,指出“新衙门作风”出现的原因,除了部分干部思想观念出了问题,也与干部考核标准不健全有关。
法制日报: 挤压人为操作空间
2月7日,法制日报刊发评论《狠刹脸热心冷的“新衙门作风”》,尝试开出除根的药方:“根除‘新衙门作风’,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推进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审批流程简、审批时限短、审批服务优的高效目标,优化审批制度,挤压产生‘新衙门作风’的人为操作空间。”
中国网: 邀请老百姓“围观”诚意十足
2月23日,中国网发表评论《不妨为媒体直播政府办公现场来点掌声》:“将政府大院日常工作的‘缩影’原汁原味地展现,借助镜头邀请老百姓‘围观’的诚意十足,透过记者随机捕捉的‘画面’,民意可以‘评分’,这种创新的监督方式,互动性更佳,覆盖面更广,真实性更强”。
深圳特区报: 与老衙门作风不是两种东西
2月23日,深圳特区报刊发评论《“新衙门作风”与老衙门作风不是两种东西》。文章认为,“从吃拿卡要地办事,到既不吃拿卡要也不办事,这不是进步,而是抗拒”,“人民给你一个位子,就是要你干事,不干事本身就是错误。至于干事就要踩红线,就要越规矩,就更是一种奇怪的‘破窗’逻辑”,“干净了就不担当,不干净才去担当,说到底就是不肯担当”。
新京报政事儿: 武汉带火了一个热词
2月17日,微信公号“新京报政事儿”发文《武汉市委书记批下属带火了一个热词:“新衙门作风”》,详细梳理了武汉反对“新衙门作风”的一系列言论和行动,并且注意到全国媒体对“新衙门作风”的敏锐反应。
文章称,武汉全市机关作风建设大会召开后,“一个词汇火了起来——‘新衙门作风’”。
百度新闻: “行动政府”不怕围观
2月22日,百度新闻转发评论《媒体直播亮出“行动政府”新作风》:“从直播内容来看,我们看到了政府人员忙碌的身影,感受到了紧张高效的工作节奏,见证了每个人赶超发展、分秒必争的精神状态”,“‘行动政府’理当不怕群众围观,不怕网友拍砖,让人民群众来生动见证政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付出的行动和努力。”
长江日报记者郭良朔 摄
以下是《人民日报》2月23日评论文章《 这样的“围观” 多些好》原文:
2月20日,是新一届武汉市政府领导班子履职第一天。长江日报记者走进政府办公大楼,对办公现场进行了网络直播,超过80万人次观看,56万人次点赞。
直播肯定得到了许可,但从视频看,显然没有提前告知。面对镜头,有错愕的,有躲闪的,来上班、开会的市区领导,被堵在电梯里、会场门口接受采访,呈现的是一幅“原生态”。直播的网友跟帖留言,也是开放的,各种评头论足。
习近平总书记说,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走到哪儿去,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把媒体请进来,把政府的工作现场晒在网上,让媒体盯紧,让网民围观,就是政府主动走近群众、接受人民监督的新颖尝试。比起把政策文件挂在网上,领导干部上网潜潜水、看一看,比起各种开会调研的电视镜头、文字报道,不打招呼的敲门而入,直接即时的现场直播,没有办法准备摆设,没有机会剪接修饰,显得更真实、更生动、更亲切。
镜头扫过,政府人员的工作状态、精神状态,甚至办公设施、穿衣戴帽,都一览无余。有没有在认真做事,八项规定落实得如何,群众都会看在眼里,做出评判。不怕亮相,不怕出丑,就不仅仅是欢迎监督的姿态,而是真正把监督作为推动作风改进的抓手,将作风建设的效果不遮不掩向人民交账。
加强同人民群众的交流沟通,是双向的。政府要了解群众,也要让群众了解政府。政府办公场所,对大多数老百姓而言,还显得神秘。现有条件下,政府完全敞开大门,恐怕不太现实。先在网上把门敞开,让群众近距离观摩,不失为推进透明开放政府建设的一个好办法。
一场网络直播,观看点赞网民如此之多,足见主动交流沟通、积极接受监督对增进信任的效果。无论线上线下,善于创新形式,少一点关门思维,少一点拒绝心态,敞敞亮亮地面对群众,积极主动地贴近群众,我们就能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不断改进工作,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