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墨 通讯员周星 余溪
1987年,中国第一家科技孵化器在武汉光谷诞生,开启了我国创新创业孵化元年。
1999年,光谷获批建设国家首批大学科技园。依托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五大科技园次第崛起,成建制地推进光谷创新创业。
2013年,“青桐计划”在全国率先提出,大学生首次登上创业舞台。这个汉版“巴菲特午餐”,让光谷迎来第三次创新创业浪潮。
30年间,三次浪潮,推动光谷创新创业的车轮不断向前。
近年来,随着国家“双创”战略的提出,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短短几年,光谷早期的孵化器,正在被各种新型孵化模式取代;创新创业的主体,从科技精英扩大到大众草根。
跨越体制的创业:
老板做教授,教授当老板
上月,“黄鹤杯·创天下谷——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在武汉决出全球总冠军。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华尔街人工智能研究科学家王星泽,凭借新一代机器视觉及人工智能绕障识别系统,从1598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
28岁的王星泽,是合刃科技创始人。其项目已获百度风投、联想之星、长安私人资本、武汉光电工研院育成基金等机构的数千万元投资。回国创业的他,还被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教授。
体制内外的双向流动,成为光谷双创的独特现象。不仅老板能当教授,教授也能当老板。
今年5月,全球首创的“稻米造血”生物技术——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获批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该成果实现从稻米中提取高纯度人血清白蛋白,已申请国家一类生物新药,预计5年可上市。
凭借这一重大成果,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杨代常,创办了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
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说,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光谷在推动成果转化、高校教师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上,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出台的“黄金十条”,在国内率先提出高校成果转化收益“三七开”,允许教师离岗创业,大学生休学创业;今年出台的“新黄金十条”更提出,教师可与高校共享职务成果所有权,并可实施自主转化。
这些创新政策,极大激活了高校的双创动力。
围绕创新的创业:
创业,都有技术与模式的创新
作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的创业,绝大多数都围绕创新展开。
在这里,集聚了43所高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68名院士、3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韩道认为,光谷既有创新的力量,又有创业的力量,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禀赋;而创业的背后,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有商业模式的创新,它与当前的新经济高度契合,引领了产业发展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武汉优炜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海归博士陈长清,成功研制出世界领先的全波段紫外UV-LED核心器件,并应用在固化、医疗、杀菌、消毒等民用和国防军事领域,填补了湖北紫外LED产业空白。去年,因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突出贡献,陈长清入选武汉“城市合伙人”。
本月,光谷互联网“独角兽”武汉斑马快跑科技有限公司,并购武汉圣龙汽车出租公司的254台出租车。这是国内首例网约车并购传统出租车案例。
斑马快跑创始人兼CEO李佳称,这次并购,是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一次探索。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商业模式的再创新,“与滴滴、神州等网约车巨头共舞,追随没有未来,必须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青年草根的创业:
光谷七成创业者不到35岁
2014年的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一次被提出。
如果说光谷过去几十年的创业历程,走的是一条知识分子和高科技人员的精英创业之路,那么如今的光谷,正在向更多大学生和草根创业者敞开“双创”的怀抱。
“双创”为众多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让有能力的人通过自身奋斗获得上升通道,并通过创新创业,成为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
数据显示,光谷在校大学生多达80万人,七成创业者不到35岁,130万流动及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27岁,年轻指数在全国居前。
斗鱼直播数据平台部技术总监吴瑞诚,曾经是阿里巴巴的一名大数据工程师。因为“不想成为2万多个研发人员中的一颗螺丝钉”,他3年前加入斗鱼。现在,他所在的部门已经有60多人,其中十几个工程师来自BAT、京东或新浪。他说,在斗鱼,三分之一的员工都是从一线城市回流,公司平均年龄只有25岁。
财经作家吴晓波提出,判断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后劲与活力,有4个“年轻指数”可作为判断依据——年轻的人,年轻的钱,年轻的产业和年轻的政府。
年轻的特点是什么?
是活跃,是敢于冒险,是敢于跨界,是不断地成长,同时能够承受成长中的种种阵痛。
这,就是光谷。
迈向生态的创业:
做中国光谷,更要做“天下谷”
没有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就失去了土壤。只有海纳百川的“谷”,才能延揽八方人才。
去年5月23日,李克强总理视察湖北时,对光谷提出殷切期望:不仅要做中国光谷,更要做吸引天下英才的“天下谷”。
打造“天下谷”,关键看创新创业的生态。
月初在京举行的“中国光谷2030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士专家咨询会”上,多位院士提出,光谷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技术、产业和人才,更关键的是创新创业的生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陈清泰直言,过去,我们通过低价要素吸引廉价劳动力、吸引企业。现在新一轮的区域发展,则是通过优质服务、生活品质吸引人才、吸引企业。
为最大限度释放“双创”活力,服务“双创”主体,光谷启动了包括“三办”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建机制、聚资源、优服务,打造双创新生态。
“马上办”,来了就办、立等可取;“网上办”,一网覆盖、网上办结;“一次办”,一件事情、一次办结。
创新生态的改变,令光谷迎来双创的黄金时代。
在互联网创业领域,“独角兽”企业、“第二总部”不断产生、接连落户。
在大企业,内部创业氛围踊跃。盛隆电气鼓励员工当老板,去年拿到千万订单的“老板”达到100名,推动企业收入年增长33%。
在烽火创新谷,短短一年已吸纳无线飞翔、朵儿网等46家上下游科技企业,“创客”1000多名。
小米“第二总部”上月起航。4年前,小米创始人雷军就在光谷创办“光谷创业咖啡”,孵化双创项目。如今,它已将青桐汇等双创样本,带到了成都、西安等城市,传递着光谷的文化与梦想。
(作者: 编辑: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