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让武汉不再“看海”

发布时间:2012-08-06 05:26:30来源:SRC-13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夏永辉 见习记者 程凤 通讯员 高山

  盛夏,一连5场暴雨,浇灌着武汉,也再一次考验着中部这一特大城市。

  其中,7月13日8小时降雨量148毫米,降雨强度超过去年6月18日的138毫米,总雨量多出两个东湖。

  然而,今年的暴雨中,武汉三镇却呈现了与去年“到武汉看海时”迥异的另一番景现:88个老渍水点消失了约七成,没有淹死一个人,没有出现一起大的事故。

  近日,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在汉视察防汛时说:大武汉的城市防汛,特别是排渍工作,为全省带了好头、树了标杆、做了表率。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责任,在于落实。

  “看海”引发大问责

  江城,优于水,忧于水。

  时间回到去年盛夏6月。

  6月18日,在连续4场大雨后,武汉又遭受1998年以来最强暴雨袭击。

  三镇88处严重渍水,多条道路水流成河,几处立交涵洞滚滚水浪甚至没过机动车顶。“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到武汉看海”、“不会开船的武汉公交司机不是好司机”等戏谑之辞,一时成为网络热点。

  人们没有想到,33天后的7月21日,这场暴雨与渍水,却带来了更大的震动——武汉市问责该市水务局。

  当时,全国从南到北,20多个城市出现严重渍水。武汉,第一个启动问责,也是武汉有史以来以“不作为”、“慢作为”处分正局级官员,其力度之大,震动全国。“治庸问责,就是要让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井盖、每一条道路都有责任主体;更关键的是,每个主体都能担责!”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说。

  被问责的当天晚上,武汉市水务局办公楼灯火通明。该局连续召开局党组会、局党组扩大会和局长办公会,一直开到深夜12点多,正视错误,总结教训,强化责任。

  打破建制,指挥前移,工作下沉。针对暴雨中暴露出的排水建设滞后、管理维护欠缺、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武汉市水务局抽调精干力量迅速成立了4个防汛排渍应急现场指挥部,分别负责武昌、汉口、汉阳三个片区及新城区防汛排渍应急。

  疏浚现场,各水务分局一把手频频到场督办。不少开工多年却未竣工的重点排水工程,迅速重启。东湖外排通道之一的罗家港明渠通道,短短一周清淤26万余立方米。

  随后,武汉市水务局干部纷纷深入一线,在82天的集中调研中,形成了10多份高水平的专题调研报告,及完整、严格的水务管理制度。

  城市防渍,最基本的民生工程

  民生无小事,一个城市的幸福成色如何,一场暴雨就可验出。

  “年年到武汉来看海?不行!”暴雨中、暴雨后,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市长唐良智多次到渍水现场及排水工地查看。“水务工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民生工作之一,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

  武汉市决定,立足全局、放眼长远,整体谋划,高标准建设,系统解决城市排水、排污、供水等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务支撑和保障。

  2011年12月,武汉市审议通过《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决定“十二五”期间拟投入124亿元,进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排水设施建设改造,三年以后,基本解决中心城区的渍水问题!

  今年1月5日,市长唐良智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排渍”列入“十件实事”:完成竹叶山铁路桥涵洞等8处立交排水改造工程;完成黄孝河明渠、机场河明渠等8处清淤疏浚工程;完成新生路泵站进水通道改扩建工程。

  与此同时,城市排渍从水务局的部门工作,提升为全城之事。

  2012年6月19日,雨季来临之前,一份创新城市防渍体制机制的《武汉市城市排渍应急工作预案》诞生,从水务到建委,从城管到教育,从气象到交委,25个部门及各城区区长都被一一赋予相应职责,并建立了环环相扣的应急联动响应机制。

  百日大会战

  排水管网建设,需要时间,但群众不能等,暴雨不能等,如何尽快提升武汉排渍能力?

  汛期,武汉渍水全部要靠泵站抽排入江。去年底刚刚到任的武汉市水务局局长左绍斌说,当务之急是尽可能疏通排水通道、提升排水能力。

  摊开地图,武汉两大排水系统影响全局:一处是东沙湖排水系统,其连江通道罗家路港渠因施工、淤积等原因,暴雨来袭时无法“给力”,造成武大、水果湖、徐东等地大片渍水;一处是机场河、黄孝河两大沟渠箱涵系统,汇集武汉城区东北48平方公里雨水的黄孝河箱涵,建成24年从未疏浚,最严重处竟淤塞2/3;而排放硚口等地雨水的机场河箱涵,实际抽排能力不及需求的一半,结果造成汉口地区多处严重渍水。

  另外,由于抽排能力不足,新华下路铁路立交涵洞、江岸区竹叶山铁路立交等处,遇大雨必大渍。

  原因找到,措施迅速到位。春节前后,武汉市一一开出治理菜单,投资13逾亿元,并严令雨季到来前竣工:

  投资4.9亿元,实施武昌罗家路地区排水工程,基本畅通东湖地区外排通道;

  投资6亿元,建设汉口常青二期泵站及机场河二期明渠;

  投资1.3亿元,建设汉阳杨泗港泵站。

  投资1.6亿元,实施8处立交(涵洞)和8处大型箱涵、明渠疏浚等排水工程。

  与此同时,武汉水务局职工掀起疏浚排水通道的“百日大会战”,全市上千名排水疏捞员停止节假日休息,对2500公里主次干管至少疏捞一次,重点疏捞3500多公里的社区“毛细管”及20余万座排水井,特别是88处渍水点。其中包括24年从未疏捞的黄孝河箱涵。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项久华的办公室里,墙上悬挂着一幅渍水图。

  渍水图上,标注着88个渍水点,项久华每一抬头就会看到。“它每天都在提醒自己,对渍水点想尽办法,做减法!”

  问责后,全体水务人的责任意识增强了,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创新排渍工作机制。

  88个易渍水点,每个都制定应急预案、整改方案;每个地点专人守控,责任到位。

  发布渍情预报。当天气预报有大雨或暴雨时,分析确定可能渍水点,提前发布“渍情预报”,方便市民提前应对。

  雨前预排,雨中急排。强降雨来临前,启动预案,提前降低港渠、湖泊水位,腾出空间应对;降雨期间,领导挂帅,责任到人,流动泵车及时出动。

  工程施工是影响排渍的“硬骨头”,水务人员耐心上门劝说,态度绵里藏针,八一路延长线工程损坏地下管网,责令修复还罚款两万九,震动江城。立交涵洞是最易渍水点,能修管网的尽快修,一时无法修的架临时泵站,并派人值守。又黑又臭的污泥充斥着黄孝河箱涵,清淤的工人绞吸污泥,打通主排水孔,呆久了,出来吃饭就反胃。烈日下,排水疏捞员给每个排水井盖打上标识,衣服湿了干,干了湿……

  汗水,流在了暴雨之前。东湖水系三条外排通道恢复通水,并新增楚河排水通道;常青泵站、机场河二期等工程也如期完工。

  7月13日,超过去年6月18日的暴雨来临。全市渍水点锐减至22处,且渍水均在3小时左右消退,武汉,经受住了更大暴雨的考验。

  对水务部门的努力,不少市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有网友说,看到暴雨中应急排渍人员浑身湿透,感动不已……

  然而,武汉水务人依旧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们说,武汉排水设施欠账太多,面对未来可能来袭的更强降雨,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让城市不再渍水,是最大的德政工程。”眼下,武汉正着手制定新一轮城市排水专项规划,实施史上最大规模的排水设施改造,建设排、蓄、渗相结合的现代城市排涝体系,最大限度恢复城市渗水、蓄水功能,力争3—5年内,基本解决中心城区的渍水问题,让武汉不再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