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1
我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五个湖北”奋斗目标
2012年6月,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会议全面回顾和总结了省九次党代会以来五年的工作,提出抢抓“黄金十年”的大好机遇,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的宏伟目标。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届委员会和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了湖北省出席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省第十次党代会为我省今后发展绘制了蓝图,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征程。
2
“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成效斐然
2012年1月至11月,“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在荆楚大地掀起热潮。全省人民紧扣“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目标,以增强党性意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立足岗位创新业绩为重点,开展了“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抓作风、抓环境、抓落实,促跨越”活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重大项目建设年”等七项子活动。
全省上下形成“稳神竞进、逆势而进、实虚并进、扎实推进、激情奋进”的工作状态,有力推动了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3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醒目亮相
2012年 2月 10日,鄂湘赣三省携手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会商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达成战略性合作框架协议。此举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全面启动,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等中部城市经济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4
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
2011年 12月至2012年4月,全省组织11万多名干部深入到全省2.6万个建制村,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整治塘堰21.7万口,改善了650多万亩农田灌溉条件,新增蓄水能力7.5亿方。
通过“挖万塘”活动,进一步改进了干部作风,改善了干群关系。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破解了新农村建设投入的难题,逐步建立了农业农村投入的长效机制。
5
大冶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县域经济撑起全省“半壁江山”
2012年12月10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出炉,大冶打破我省7年无百强县市的沉寂,跻身全国百强县(市)第97位。“郡县治,天下安”。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促进县域经济提质增量、协调发展。2011年,我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6.7%。
大冶在我省县市中率先重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标志着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6
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推进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
2011年2月16日至2012年8月25日,历时一年半,省委省政府在17个市州、直管市、林区召开系列现场办公会、三级干部会,推动省级战略市州实施,形成了全域统筹、系统集成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
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一元,统领“两圈一带”“四基地一枢纽”“一主两副”等战略;统领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鄂州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等工作平台。
7
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
“九连快”农产品加工“九千亿”
粮食总产比上年增加 10.7亿斤,生产实现“九连增”,粮食收购275.5亿斤,同比增加13.3亿斤,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7851.7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 %,实现“九连快”。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9000亿元, 食品工业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粮油工业跻身全国“四强”,大米和菜籽油加工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8
湖北交通建设发展迅速
“九州通衢”地位更加彰显
2012年7月1日,汉宜铁路全线通车;12月26日,京广高铁全线开通,武汉成为中国高铁中心。4月11日起,法国航空公司开通巴黎至武汉定期航班,武汉新辟国际及地区航线累计20条,成为中部地区拥有国际航线最多的城市。我省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503公里,位居全国前列。
9
我省加入两万亿元“俱乐部”
GDP 5年实现翻番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趋势向好,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达到22250.1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上涨11.3%,经济增速“领先中部,快于全国”。居民收入和财政金融收入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全省人均GDP达到38572元。与2007年相比,我省GDP总值翻了一番,在湖北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0
我省行政审批事项全国最少
武汉“市民之家”成最大政务航母
2012年5月,省政府决定再次取消和调整省级行政审批事项106项,继续保留执行312项,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目标。省级政府绩效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名中,由2011年的第23位上升到第12位。
同年10月27日全国最大的政务航母——武汉“市民之家”乘势启航,66个政府及公共服务部门进驻,318个窗口,集中办理426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进一个门、办一揽子事”从构想变成现实,市民办理市级行政审批手续再也不用东奔西跑。
11
成功举办首届湖北艺术节
文化活动好戏连台
2012年 9月 29日—10月 25日,首届湖北艺术节成功举办。首届湖北艺术节进行了50余场次戏剧演出,涵盖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话剧等各种戏剧形式,10余场群众文艺活动和5场展览,惠及群众近百万人,成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2012年,我省还承办了第22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典礼;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颁奖盛典;“歌飞武当 声动中华”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
这一系列重大艺术活动的举行,使我省成为近年来承办全国性文化活动最多的省份之一。
12
全国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线在武汉投入运营
2012年12月28日,武汉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武汉在我国中部地区率先进入地铁时代。
武汉地铁2号线贯穿城市中心区,全长27.73公里,设站21座。公交与地铁对接,地铁与高铁对接,市民出行更加方便。这是我国第一条穿越长江的地铁,也是武汉征服长江天堑创造的第四个“新中国第一”。
此前的三个第一分别是:万里长江第一公铁桥、万里长江第一隧和万里长江第一高铁桥。
13
航母交付 天宫对接 蛟龙潜海
湖北军工再作贡献
我省军工为首艘航母和“神九”上天“蛟龙”深潜作出突出贡献。由湖北某研究所承担总体设计任务的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顺利交付海军;全省共有13家军工企事业单位为“神九”与“天宫”的对接,“蛟龙”深潜提供了配套服务。
14
全省村村有书屋
截至2012年6月底,全省共建成农家书屋29148个,不仅实现了建制村全覆盖的目标,而且覆盖了移民村和农林场。7月1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正式以文件形式确立了以财政保障为基础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长效运行机制。农家书屋建设,涌现了大批汪新民书屋这样的模范农家书屋和读书用书发家致富典型;农家书屋是农村群众的知识百宝箱,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15
三峡工程最后一台机组移交投产
2012年 7月 4日,三峡工程最后一台70万千瓦机组——地下电站27号机组正式移交投产。三峡电站机组全部投产后,发电能力达到2250万千瓦,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电站拥有了更大的调峰、调频能力和备用容量,对电网的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随着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三峡电站投产装机容量达到设计水平,每年可为国家贡献约90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能源供应和节能减排效益巨大。
16
我省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
全省 103个县(市、区)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公办城市养老机构新竣工投入使用20个,新建民办养老机构62个,建立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1047个,建立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534个;安排社会养老项目94个;全省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达标率达到70%以上,农村社区建设实验范围进一步扩大。2012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9.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3%,城乡就业创业培训61.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3%,武汉、黄石、荆州、荆门4个城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
省政府年初提出的改善民生十件实事全部落实。
17
我省打响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
涵盖我省33个县、市、区的四大片区(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成为我省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扶贫开发全面完成顶层设计,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破茧而出,正式启动,有序有力有效实施。
18
我省城乡人口比例首次逆转
湖北城镇化率突破50%,城乡人口比例首次实现逆转,138万农民成为城镇居民。我省城镇人口比例首次超过乡村人口,标志着湖北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人口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湖北从农村人口大省进入到了以城市型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
19
赵芸蕾创造奥运会羽毛球“双金”奇迹
2012年8月,在“伦敦奥运会”上,我省羽毛球运动员赵芸蕾勇夺混双、女双双料冠军,两次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成为“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比赛中唯一“双冠王”,实现了我国羽毛球项目奥运会“1人两金”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单届奥运羽毛球双金奇迹”。
同时,也延续了自1984年中国恢复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连续8届奥运会,我省运动员届届夺金牌的辉煌。
20
我省跻身全国重要科技成果吸纳地
我省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被扭转。2012年,全省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2908项,成交额23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65.51%和93.2%,位居全国第八。2012年全省吸纳技术合同达6620项,成交额首次突破百亿。其中先进制造、电子信息领域吸纳技术成交额在各类领域中居前,表明我省企业的创新意识、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转化等方面的主体性功能大幅提升,正逐步由传统的“技术输出大省”向“技术输出大省”和“技术吸纳大省”并重的方向转变。
本版文字整理:记者 江卉 摄影:记者 王威 田悦 倪娜
(作者: 编辑:江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