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湖北院士专家工作站达141家 每年新增产值50多亿

发布时间:2013-12-12 07:34:04来源:SRC-13

    



图为:杨叔子院士在驻站企业湖北交投四优钢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工地考察。

 图为:陈和生院士在驻站企业汉光科技技术中心。

图为:长友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员、省农科院专家邱正明(中)到公司薇菜基地指导工作。

 图为:院士工作站的技术支撑,增强了三丰智能的创新能力。图为该公司开发的智能输送设备。

图为:段正澄院士在驻站企业湖北齐星公司指导生产。

  编者按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年来,以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为牵引,我省强力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将“创新因子”源源不断注入企业。这一年,新成立的99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扎根企业,在高端制造、生物农业、医药纺织、新型能源等多个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大显身手,真正成为创新驱动的“核动力”,力助企业以“智高点”赢取产业“制高点”。

  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优势,让院士工作站真正成为开放的体系与人才的高地,整个创新体系便拥有强劲内核,拥有高度、宽度与深度。

  湖北日报讯(记者李先宏、通讯员方舟、王芳)5日,黑旋风锯业股份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成立,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翁宇庆教授和他们的团队进站工作。

  至此,我省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到141家,其中今年新成立99家,成为驱动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据省科协提供的数据,14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中,有院士工作站88家,专家工作站53家,延揽省内外60位院士进站工作。院士专家工作站覆盖全省16个市州,涉及钢铁、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新型能源等近20个产业研究领域。

  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一平台,搭起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有效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万洲电气集团通过与程时杰院士合作,成功研发配网智能优化节电系统,填补了这一技术领域的国内空白;齐星(集团)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围绕企业战略决策、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等领域提供智力支持,开展合作研发,获得专利技术52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外观设计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3项;在王天然院士及团队的支持下,三环车桥有限公司完成出口汽车前轴万吨级自动化精密锻造生产线总线控制项目,年增利润37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每年可为企业新增产值50多亿元、利润2.6亿元。

  围绕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省实施了人才工作重心下移“六个一百”项目,推动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源源不断流向企业。

  省科协党组书记夏航表示,省科协将围绕人才质量转化为经济能量、科技优势转化为有效供给的要求,使院士专家在鄂的科技活动常态化、科技服务长效化,促进企业与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报告点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摘自十八大报告

  “金手指”的神奇点化

  ——看两家企业如何借智升级

  记者 李先宏 通讯员 方舟 王芳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的主体是谁?

  是企业。它直接面向市场需求,遵守投入和产出规律。

  因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着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组织院士、专家及其团队入驻企业,推动产、学、研、用有机结合,让企业创新发展凭添强劲动力。

  三丰智能、华盖牧业的实践,提供了两个鲜活的样本。

  三丰智能 杨叔子团队

  为企业上市添翼

  三丰智能,是靠创新起家的。

  其创始人朱汉平,原是黄石起重机械厂研究所所长。1999年,他下海创办三丰智能输送装备公司,致力于智能输送装备的设计、研发、制造和技术服务。

  搏击市场多年后,一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的诞生,让三丰挺立潮头。

  2008年,三丰成功研发“双轨自行小车”——一种适应于重载、超长、超宽工件的智能输送装备。三丰因此壮大,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

  得益于技术创新,朱汉平谋划三丰未来的发展,把方略定位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上。在研发“双轨自行小车”时,他深深感到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那时的三丰,只有他一个高级工程师!

  黄石市科协牵线搭桥,三丰与著名机械工程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对接。2010年9月,黄石市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在三丰挂牌成立,杨叔子院士率领了他的团队,包括机械科学与工程技术专家易传云教授、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专家黄心汉教授、仿真和算法研究技术专家李坚教授,以及无线通讯和自动控制技术专家刘洋博士等,入驻工作站,助力三丰。

  产、学、研、用无缝对接,三丰如虎添翼。

  短短三年,杨叔子院士和他的团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包括:AGV自导引小车的无线通讯与导航技术、基于求知状态下的AGV仿真及算法研究、无接触供电技术、自动分拣技术;开发了AGV自导引小车、智能立体停车设备、自动分拣及堆垛系统等新产品、新工艺。还为三丰提供战略咨询,起草、论证了“十二五”科技与技术发展规划、上市募集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2011年11月15日,三丰在创业板上市,是12年来黄石上市的第一家民营企业。“三丰创业板上市,院士专家工作站起了创新平台和技术支撑作用。”历数工作站的成果,朱汉平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数据为朱汉平的话做了最好诠释。

  建站前三丰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建站后获得专利28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建站前获得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建站后获得3项科技进步奖、1项省优秀专利项目奖、4项省自主创新产品奖、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奖;建站前承担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项,建站后承担国家创新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2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还主持制定了2项行业标准。“三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大提升。”朱汉平说,更为可贵的,是工作站为三丰培训创新人才。公司参与项目研发的人员达到27人,有1人担任了专业设计室副主任,1人担任了主任工程师,4人成为技术组长,5人担任产品主管工程师。“将支撑起三丰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三丰智能的示范效应,催生了一家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黄石,目前已达8家。

  华盖牧业 陈焕春团队

  疫苗新技术育出放心猪

  华盖牧业新基地奠基,特意选择在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的同一天。

  那是2012年11月15日。老板张华盖说,因为有了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院士和他的团队的技术支撑,他才下决心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新基地。

  新基地养猪规模10万头,占地1100亩,响当当的鄂东老大!

  浠水县竹瓦镇,新基地建设现场。说起技术支撑的意义,从院士专家工作站获益多多的张华盖见解独到:“技术意味着效益,意味着安全。”

  不说良种繁育等问题,只说疫病防治,就是规模化养猪的瓶颈。张华盖说,国外良种猪不断引进,猪病也随之传入,再加上封闭密集饲养环境,猪的抵抗力降低,猪传染病成为大型养猪场的巨型杀手,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疾病困扰下,滥用抗生素成为养猪业的普遍现象。这又酿成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陈焕春院士和他的团队,采用疫苗预防和控制猪病,既经济又安全,生产出的是人们放心的“安全猪肉”。

  张华盖以猪“伪狂犬病”疫苗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使用陈焕春院士研制的疫苗每支2元,而进口需要8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一个万头猪场带来直接效益30到50万元。

  效益远不止于此。张华盖说,采用疫苗预防和控制猪病,可让猪场生产成效提高10个百分点。他解释,以前养100头猪,成活、优质的大概只有80头,而现在可以达到90头。

  在与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进程中,张华盖还从专家们那里感悟到了行业的发展方向。受他们启发,张华盖将在他的新基地,尝试养、种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利用猪粪生产的有机肥料,打造自己的蔬菜品牌。

  张华盖说,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陈焕春院士和他的共同目标,是把华盖牧业打造成行业示范基地,生产大众放心的“安全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