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刘娜 黄璐 通讯员曾文 陈鹏飞 向莹
湖北,中部农业大省,六成农村人口。
全面小康路上,如何携手农民兄弟并肩前行?
20年前,我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启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这股“下乡潮”犹如春天的暖流,流过平原、山寨、农舍、田间……为亿万农民群众送去欢乐,送去知识,送去健康,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
从省级示范点扩大至17个市州,由“单打独斗”拓展至26个部门协同配合,从给资金、给物资、给项目到扶智、扶能、扶人,从送下乡到常下乡、常在乡……20年来,“三下乡”活动成为满足农民精神文明需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品牌工程”、“暖心工程”,助推荆楚向城乡一体化、向现代文明迈进。
20年坚持不懈,助推农村现代化转型
“三下乡”,启动于1995年10月。当年,中宣部、文化部、农业部等8部委联合发起了文化下乡活动,收到很好效果。次年,中央十部门联合发起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1997年,“三下乡”活动在我省逐步铺开,多年来,逐步形成完善的组织协调机制,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文明办、省文化厅、省卫计委、省教育厅等25个职能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对全省集中示范活动统一部署。
2014年8月,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武汉科技大学暑期“三下乡”服务团的来信上作出批示:“非常钦佩同学们对社会责任的这种担当精神。我相信,这一课也将对同学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产生奠基式的深远影响!”省领导的肯定与勉励,为“三下乡”再鼓干劲,全体工作队员再添精神动力。
近几年,每当城市农民工返乡过年,李鸿忠、王国生、张昌尔等省领导都会到车站送别,爱心单位会送来科教书籍、羽毛球拍等实用、温情的小礼品。“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三下乡,倍感温暖,非常给力!”不少农民工感叹。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下乡”活动。近年来,每年年初,省委省政府下发的1号文件里,都强调“继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把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义诊药箱背进偏远山村,把先进文化带到家家户户,20年来,数百万“三下乡”工作队员进村入户,足迹踏遍荆楚各地。
在随县,每年3月下旬是乡亲们最快乐的时候——“三下乡”活动开始了!天河口九莲灯、随县“三独”、义阳大鼓、万福店摔跤……演艺人员辗转18个乡镇,把精彩节目送到百姓家门口。
在嘉鱼,每当春耕时节,科技下乡服务团就扎进田间地头,潘家湾镇四邑村村民卢盛茂说:“有专家技术指导,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在宜昌市夷陵区,每年都有一批城区医务人下乡支医,通过手把手传帮带,山区乡镇卫生院对常见病、多发病、普外等一般手术都能开展,农民看病不用再为往返城区而奔波。
文化、科技、卫生,是农村之所缺、农民之所盼。20年来,湖北“三下乡”队伍越来越壮大,服务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扩展到送理论下乡、送政策下乡、送法律下乡、婚育新风进万家等多个方面。
农村在走向现代文明进程中,迫切需要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倡导文明生活,这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三下乡”之所以20年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抓住了“三农”薄弱环节,雪中送炭,事半功倍。
“三下乡”提高了农民的致富能力,传播了先进的文化知识,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已成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形式,精准扶贫脱贫、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助推农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举措。
从“配菜”到“点菜”,更加贴近农民“口味”
两年前,43岁的房县项家河村村民刘虎被人骗去搞传销,回到家乡时一贫如洗。
“养羊、种烟叶、种地,不出两年,只要勤劳就可致富。”村支书方必春支招。“可我没资金没技术啊!”刘虎心里直打鼓。
很快,县里“三下乡”技术员上门服务,还送来了母羊和烟叶种子。此后两年间,刘虎建了新房娶了媳妇,养羊种烟叶等技术了然于胸,走上了绿色致富路。
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才能送农民所需。
新的历史时期,农产品滞销、增产不增收、劳动力不足等新问题在农村涌现。农民群众欢迎“三下乡”,看重的是实效,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
了解农民群众之所想、所需、所急,才能促进城乡之间良性互动。每次开展下乡活动之前,各地各部门都要派工作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掌握不同地域农民的文化、科技、文化状况,结合实际,适时调整内容和形式、时间和方式。
“我发家致富多亏有这个书屋”,鹤峰县燕子镇新行村村民向国清称,3年前,他在农家书屋找到一本箬叶加工的书,开始做箬叶生意,第一单生意就赚了两万元。如今,他的箬叶小作坊已变成有1000平方米规模的加工厂,年收入200万元。
新行村农家书屋建设浸透着“三下乡”工作人员的汗水。起初,这是一个农民自发建立的看书点,县文化部门了解后,为书屋配备了电脑、安装了农业科技软件,每年由农民“点单”,有针对性地配送书籍,农民增收有了智力支持。
农民“点菜”、专家下乡,让单向活动升级为双向互动,“给什么农民就要什么”升级为“农民要什么就送什么”,“三下乡”活动越来越适合农民的“口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疗博士团、武汉大学赴通山县支教助农博士团、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团,各高校结合农民需求,组建了具有专业优势的实践团队,走村串户义教义诊,成为农村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送物资到送理念,重在提高农民素质
“今年赚30万不成问题。”昨日,在罗非鱼良种场的水边,英山县红山镇东汤河村水产养殖户李明德说:“温泉水养出的鱼质量安全,味道鲜美,即使比外地鱼每斤价格贵3到5毛,仍然好卖。”
李明德的成功源于一次“三下乡”活动。2013年元月,全省“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来到老区英山,李明德现场求教,省科技厅水产专家陈咸立建议他引进全雄罗非鱼。
李明德采纳陈教授的建议,基地当年产量翻番,实现利润近10万元,如今,基地成为英山首个水产院士专家工作站。
“专家为我打开了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这比单项的技术更重要。”李明德说,在英山当地,水产品消费传统都是全年养鱼年终卖,到了年终鲜鱼集中上市,销路成问题。跟着专家到外地考察之后,李明德颠覆了传统卖鱼理念,利用英山温泉资源优势全年养鱼全年卖鱼。
同时,他又联合当地罗非鱼养殖户建立专业合作社,申报了品牌商标。如今,合作社社员发展到50多户,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
观念一变天地宽。罗非鱼合作社的发展表明,知识更新、思想更新、观念更新,是“三农”发展的当务之急。
组织几次集中活动,动员人员下乡几趟,送去一些物资,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对文化科技卫生的渴望。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的文化、科技、卫生水平,最终取决于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各部门也在实践中探索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办法。
省林业厅2013年启动“专家服务团”行动,每年选派100名具有实用技术或丰富实践经验的林业技术专家,深入林业生产一线,推广先进的林业经营管理模式,帮助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
省司法厅要求各地司法部门组建“送法下乡”小分队,解答土地征用、拆迁补偿、新农村建设、民间借贷等法律问题,引导农民依法化解矛盾。在恩施,全州有1937个村(社区)聘请了法律顾问,“律师进村”覆盖面达到75%。
真情互动,以心换心心贴心
活动过程中,“三下乡”实践者们切身感受着广大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对科学生产方式的渴求与期盼,同时也感觉到,只有引导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三下乡”,全员参与,众人拾柴,农村脱贫致富的脚步才能走得更稳更快。
2011年以来,我省连续开展了五轮“三万”活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等,为“三下乡”活动赋予了新的内涵。
对此,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天保村村民肖永香感触很深。年初,因家中电线短路突发大火,三间屋全部烧塌。“三万”工作队队长程小明第一时间送去慰问金。“当时,全家非常痛苦,程队长给了我们信心。”第二天,在工作队的号召下,不少村民上门帮她家建房子。
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资金投入也不断增加:由临时申请到列入财政专项预算,由政府部门投入到社会各方面共同投入。各部门将“三万”活动与“三下乡”与业务工作挂钩,“三下乡”有了更实在的依托,更加深入具体。
省科技厅下发了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的文件,指导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下乡开展经常性的科技服务。省农业厅建立科技进村入户规划,实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岗培训的“阳光工程”,建立县一级培训基地2000多个,经常性对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受惠农民120余万人。
“三下乡”队伍走到哪里,老百姓就跟到哪里——许多“三下乡”工作者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形。78岁的特困老村支书户永德一句“你们来了,我们更有盼头了”,让省水利厅干部李传华至今难以忘怀。
农民群众期待的神情令人感动,也促使了“三下乡”向常下乡的转变。
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下乡人员累计700多万人次,共送图书3400多万册,送戏33万多场,送电影320多万场,科技人员下乡81万人次,举办科技培训班30多万场,培训农民约3300多万人次,下乡医疗队2万多支,开展医疗培训77万多次,为农民看病1200多万人次。
如今,农民与“三下乡”队员之间,从敬而远之到称兄道弟,从牵肠挂肚到水乳交融,“农民群众得实惠、党员干部受教育”的温暖互动,让不少村民感叹,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