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编者按】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7日,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省社科联、省党建研究会、湖北日报共同主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理论研讨会”,现将与会专家的发言摘登如下,敬请关注。
自觉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 邹贤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是指引中国共产党更好担负历史使命的行动指南,是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答卷的庄严宣誓。党报姓党,党报为党。学习贯彻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高度自觉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和弘扬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凝聚全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在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伟力中尽责有为。
深刻认识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在“七一”讲话中,习总书记不仅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提升为“四个自信”,而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自觉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利于我们加快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有利于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有利于我们不断增强软实力,在世界发展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科学把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方位。就当代中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本上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是反映党的主张、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党的声音、服务党的执政的文化,是塑造民族形象、表达民族意志、展现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文化。
自觉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潮头。作为党报传媒集团,既要发展文化产业,更要学习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承担起48字的职责使命,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始终不忘初心,坚持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发展,润物无声地弘扬时代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价值,为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和强大的文化自信不懈探索。
把文化自信和赶考意识融入高校教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齐文远
习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我仅就其中的两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文化自信的基础地位深有感触。如果没有文化自信,也就很难有其他自信。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在文化自信方面产生了问题,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的一些东西,就连衡量一项理论研究,评价一种学术贡献,也不是看它本身是不是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是不是符合我国广大人民的文化认同,是不是能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而是看是否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外文刊物上,在影响因子高的西方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是高水平的,在国内发表的似乎就是较低层次的。西方人基于商业目的而发明的影响因子评价成为一种绝对的标准和尺度,变成了一种神话。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对此必须加以纠正。我们高校的职能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传承、创新文化,我们所在的湖北和武汉是中国高等教育重镇,因此更应该牢固树立起文化自信,使高校成为培育先进文化、发扬传承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要强化“赶考意识”。习总书记所说的“赶考”实际上传达出的是一种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我们党要在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人民满意、历史满意的好成绩,对每一名共产党员提出了新的也是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牢记使命;要始终勤勉上进,勇担责任;要始终不忘初心,服务人民。衡量自己的事业也要有一把标尺,这把标尺就是人民,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也都是在参加一场远没有结束的考试,而考官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关于这场考试,总书记着重谈了对青年的期望,讲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作为高校来说,关爱青年、培养青年,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让广大青年深刻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武汉大学教授 丁俊萍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阐明了当前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他指出,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既是当前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当前党的建设的总目标。为此,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穿于管党治党的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主要任务,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指出了当前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做好的工作。一是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严起,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二是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三是要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四是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五是对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工作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握加强党的建设基本规律,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讲话精神,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党建理论和实践研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
初心 本心 民心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朱喆
习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站位非常高,对历史有高瞻远瞩的回顾,对未来有理路清晰的把握,给人一种淋漓尽致的通透性和热血沸腾的振奋感。习总书记“七一”讲话的主旨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如何理解这个“初心”?我谈点自己的体会。
初心即本心。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里,通俗地讲初心就是初始之心,也即是本心,比如孟子讲的四善端: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的初心,也是人之为人的本心。人生的修养过程就是要让这四个方面的本心初心发扬光大。人只有始终不忘这个初心才能够修成仁义礼智信兼备的正人君子。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民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初心就是民心,即以人民为中心,也就是以民心为心。习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性与党性是统一的,人民的意志就是党的意志,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民心就是党心。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也就是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习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的向背关乎党的存亡继绝。我们要像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牢记历史 走向未来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钟德涛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历史”一词出现了33次。“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讲话的鲜明主题。
讲话深刻地阐述了党紧紧依靠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及其伟大意义。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这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对应着三次伟大飞跃,即“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三个“伟大飞跃”提法富有新意。“三个伟大历史贡献”震动世界、改变中国、造福未来。
讲话提出从党的历史中获得真知和力量,切实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
回顾党的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发人深思、鞭策怠惰。他告诫全党,一定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
讲话辩证看待“向前走”和“走过的路”、“未来”和“过去”,提出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针对“赶考”论提出两个“永远”。历史连着过去,历史指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意在告诫全党,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讲话结尾,习总书记回顾毛泽东提出的“赶考”论,再次告诫全党要坚持两个“永远”,即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永远”是对“务必”的坚定继承和发展,我们一定要铭记在心。
人民立场是根本的政治立场
省社科院研究员 袁北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实践证明,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力量之基和动力之源,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习总书记深刻阐述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方面要求,都是对人民立场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阐发。他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谈到改革开放时,他继续强调要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三年多来,习近平亲自主持召开25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各个领域,目标只有一个: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幸福;谈到党的建设时,他强调要持之以恒地加强作风建设,因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七一”重要讲话内容很丰富,值得深入学习研究。聆听讲话,思想上不断深化对人民立场的理论认知,再次深入思考“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永恒主题;学习讲话,脑海中不断回放总书记民本情怀的点滴,这是对人民立场的生动注解,也为每一名党员把对党的赤诚和忠贞融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业中去作出了榜样。“七一”重要讲话内涵很深刻,对今后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切关怀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我们的职责与使命,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选择与民生、民利、民意相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只有这样,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永葆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认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才能在为人民做学问的过程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不忘初心最根本的是牢记理想信念
省委党校教授 徐仲韬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初心之源、立身之本。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最根本的就是牢记理想信念,做到“两个永远不能”。
一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为什么不能动摇?为什么不能丢?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其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精神支柱。再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不能丢。尤其是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启示我们,丢掉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武器,共产党就失去了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就会改变方向,人民团结就失去思想基础,社会就会陷入混乱,甚至国家都会四分五裂。
二是共产主义永远不能忘。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无产阶级政党。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首先,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事业。《党章》总纲鲜明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正因为有这颗初心,我们党才能在挫折中奋起,带领人民取得一次次伟大胜利。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道,是通向共产主义的桥梁。我们唯有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站在最高层把握人类进步的方向。唯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以百姓心为心”,才能真正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再次,“两个一百年”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基石。“两个一百年”是我们当前要做的事,是我们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不忘初心,高扬旗帜,牢记理想信念,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强国富民,才能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 编辑: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