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编者按 地处长江之腰的湖北人,正深切地感受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紧迫性。
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既是省委省政府当前全力推进的重点工作,又是当前湖北社会各界的重大关切,更是湖北人民的期待和向往。
两天来,出席省政协十一届十五次常委会议的省政协常委,聚焦绿色发展,探讨将湖北“绿色储蓄”等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能的路径。
协商大背景
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今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也在这个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湖北担当
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重大战略选择,把打造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基础和前提,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互促互赢。
今年以来,湖北紧紧围绕“率先、进位、升级、奠基”的战略目标,始终坚持“绿色决定生死”,牢固树立绿色理念,科学谋划绿色布局,大力推进绿色生产,推行绿色生活,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展现湖北担当。
省政协委员柳青代表省政协人资环委发言
康养产业:听得到鸟叫,呼吸到清新
建言背景:康养是健康和养老的统称。康养产业涉及健康、养老、医疗、绿色农业等。当前制约有三:发展空间有限,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顶层设计不够。
对策建议:做好做大项目支撑,尝试引领房地产开发向康养式小区转型,集中培育一批有影响的康养产业群,努力构建康养产业集群。破解医养融合养老、医保政策的衔接难题,不断完善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各种设施。发展康养产业和“民宿”为主的养老圣地,补齐发展空间不足短板,打造新的绿色发展增长点。开展医疗护理人员技能培训,探讨在医学院、林业学院设立康养产业专业课程,催生康养导游、康养师、康养治疗师等职业需求。
住鄂全国政协委员李长安发言
分散式污水处理:回归自然原生态
建言背景:污水分散式处理,就是对污水就地处理,达标排放或回用。目前常用的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不经济且中水没有有效利用。
对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重点加强乡镇、农村和企业分散式污水处理的规划,加强以流域为单位的规划。对相关设施建设给予政策、经费支持。尽快建立与分散型污水处理系统相关的法规、标准。采用PPP模式推动区域或流域一体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理清“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权责关系。加强技术和设备研发,污水处理技术要适合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特点和环境目标,要经济有效、简便易行、资源节约、工艺可靠并能够与当地自然环境高度融合。
省政协委员许开华代表省工商联发言
电子废弃物:把垃圾资源化 化腐朽为神奇
建言背景:电子废弃物既是污染炸弹,也是城市矿山。我省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在30万吨以上。循环再利用目前存在分类回收体系缺失,产业规模和集聚度不够等问题。
对策建议: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全面实施环卫清运市场化。推广“互联网+分类回收”。促进废弃资源在园区与园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定向流动,实施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与绿色消费。出台政策,推动电池回收、灯管回收、零部件再制造,推动政府优先采购。培育优势企业与优势园区,让湖北电子废弃物处理产业成为中国绿色发展的示范模式与产业标兵。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的作用,制定行业发展绿色经济评价标准。
省政协常委韩民春代表省民建发言
生态环境大数据:绿色湖北的数据支撑
建言背景:我省具备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基础条件,还存在集成整合不足,缺乏统一的数据整合规范,缺乏共享机制,管理薄弱,数据挖掘、分析与应用不足等问题。
对策建议:编制顶层设计方案,构建标准规范体系。依托全省现有环境资源数据中心,整合共享、拓展创新,构建全省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建立污染源监控大数据质量评估、企业违法风险预警体系。构建污染溯源系统和减排限产的科学决策支持分析系统。开展生态水环境大数据分析,建设全省重点流域、重点湖泊水环境污染特征及应急处理知识库。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共享机制、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信息系统。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核心,开启“一证式”污染源管理新模式。
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赵霞代表省致公党发言
“生态长江”建设:勇挑承上启下重担
建言背景:湖北肩负着长江经济带承上启下的重要责任,当前在“生态长江”建设中还存在着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凸现、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体制机制创新亟待强化等问题。
对策建议:强化重要生态系统修复与保育,系统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武汉、潜江、襄阳、荆州、荆门等地的水系连通与流域整治,强化洪湖、梁子湖等重点湖泊保护,建设沿江、沿河、环湖水资源保护带、生态隔离带。提升经济发展绿色化水平,加快制定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推进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优先发展以物流、金融、科技、商务为代表的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生产性服务业。
省政协常委黄立国代表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发言
建设美丽乡村:留住“乡愁”
建言背景:我省美丽乡村“软件”建设短板犹在:认识不高,目的有待厘清,主体地位突出不够;市场和社会参与机制发展不充分,投入模式创新少,乡村文化亟待传承与挖掘。
对策建议:培植能人、新乡贤等“关键少数”,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进行资金和人力投入。科学编制规划,做到地域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相统一,保护自然和人文资源相统一,“对现实负责”与“对历史负责”相统一。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大胆尝试探索高效务实的乡村治理模式。讲好乡村故事,加强对农村传统的孝道、礼仪、规范的普及宣传,挖掘和展现当地历史文化与融入现代元素相结合。
省政协委员王虹代表省政协委工委发言
环保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言背景:2015年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例不足5%,占全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约4%。环保产业要成为我省新兴战略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策建议:把环保产业作为我省绿色发展的一个基本支撑产业,作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梳理政策制度条款,修改、清理和完善政策。加强对环保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咨询指导,在创新信贷、债券、上市融资、政府优先采购等政策工具支持环保企业发展过程中,注重梳理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出台推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第三方运营实施方案。
省政协常委段亚辉代表省民盟发言
绿色产业带: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建议背景:当前,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的制约因素有:缺乏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支持和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风险补偿机制。
对策建议:尽快制定我省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带发展总体规划,形成武汉城市圈都市农业产业带、长江及汉江沿线绿色农业产业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带。运用不同措施扶持绿色农业产业带的发展,建立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风险基金。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引入创立品牌的激励机制,深度挖掘现有品牌优势。认真总结推广潜江市虾稻共作模式等经验,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绿色农业产业构建模式。
省政协常委杜耘代表省民进发言
国土生态整治:让矿山披上绿装
建言背景:国土生态问题主要体现在山区地质灾害多发、矿山环境遗留问题严重和产业“立法—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全闭环不完善。
对策建议:加大山区地质灾害和现有矿区环境遗留问题的监控力度,为国土生态整治和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提供基础。重点围绕鄂西山区、三大“矿业走廊”和七大“矿业生产基地”开展排查,形成我省国土生态整治工作的基本区划。深入开展矿业秩序治理整顿,严格实行矿山分类、分区管理,调整优化矿业结构及布局。重视矿区复垦和土壤修复,加大生态环境恢复力度。依托地域特色,使废旧矿山资源化,建设一批以爱国主义和科普为主的人文教育旅游基地。将生态整治、矿山复绿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省政协常委刘景旺代表省民革发言
自然保护区:既要管花管鸟,也要管人
建言背景:自然保护区之绿,是发展的底色。我省76个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挑战,管理权责不明晰的矛盾凸显,出现“管花管鸟,不能管人”的情况,保护区规划与行业部门规划相分离。
对策建议:深化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试点推行开发区、园区管理模式职权统一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机制。加大投入,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进一步将保护区内森林面积或湿地面积全部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将典型自然保护区纳入专项资金补助范围,对以特定野生动植物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完善《自然保护区条例》,逐步施行“一区一法”。
省政协常委陈奎生代表省九三学社发言
海绵城市:“里子”建设更重要
建议背景:围绕“渗、滞、蓄、净、用、排”六字,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是根治内涝顽疾的治本之策。当前制约因素有:顶层设计尚未完成,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进展迟缓;投融资体制不够健全。
对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省级统筹协调,成立省级领导小组,尽快出台实施意见。尽快调查了解各市、县水系、湖泊湿地、城区环境污染源、内涝多发地段、地下管网分布和老旧小区现状等情况,修编好中长期规划。分区域、分类型,强化措施,将海绵城市与地下管廊建设、绿色设施与灰色设施建设、“面子”建设与“里子”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科学有序地推进。探索通过PPP模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
省政协常委纪道慧代表省政协民宗委发言
民族地区绿色发展:政策要精准发力
建言背景:近年来,我省民族地区立足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绿色发展政策扶持、项目投入、理念落实力度不够的问题。
对策建议:制定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规划,统筹现有各项帮扶政策,将片区的扶贫攻坚与“十三五”规划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制定政策实施细节,加大政策落地力度,确保政策精准发力。建立省级层面绿色产业补偿政策,建立对绿色产业发展的补助机制。对民族地区绿色产业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变普惠为特惠,变竞争性安排为扶持性安排。设立富硒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取消民族地区生态项目配套资金要求。尽快实施绿色GDP考核办法。制定省级层面的除草剂等高危农药管理规范。
省政协常委罗鹰代表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省台盟发言
创新与绿色融合:构建绿色发展新动能
建言背景:创新与绿色融合发展不够表现在:以绿色、循环、低碳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占比低于第二产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绿色技术水平不高等。
对策建议: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强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试点地位。健全生态环境与资源监管体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损害赔偿制度,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审判庭。组建专门负责绿色创新的协调组织和服务体系,创新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投入,激励和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研发与扩散,形成产品品牌和区域特色。积极发展数字化农业和绿色农业等。加强绿色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如环境工程、废物再利用资源化、零排放、绿色再制造技术等。
省政协常委杨少杰代表省农工党发言
助推绿色产业:调整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建言背景:我省提出“绿色决定生死”的发展理念以来,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由于绿色发展投入大、见效慢、产业支撑不足,一些地方成效不明显。
对策建议:从培育绿色产业、构建科学考核体系和加强环保监管等入手,推进湖北绿色发展。合理选择、精心培育我省绿色产业。明确绿色产业的标准:对我省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有重要作用;发展前景巨大;吸纳劳动力数量多;有利于现有产业升级;有利于废弃资源再生利用等。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我省县域经济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体现考核指标体系的差异化,增加绿色发展指标,调整部分不合理的指标。督促各地切实做到对环保机构的财政全额拨款,强化执法保障。
(作者: 编辑: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