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黄冈中学为何跌下“神坛”

2015年4月6日 第87期

黄冈密卷,一纸风行大江南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这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城市带来无尽的荣耀。但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等政策的相继出台,投入欠账之困,名师流失,荣耀了近30年的黄冈中学,逐渐走下“神坛”……

辉煌黄高:缔造高中教育“神话”,与海淀齐名

  “北海淀,南黄高”,“百年黄高”有太多传奇。先看两个数字:98%以上的高考升学率保持了近30年;先后收获18块国际奥赛奖牌。

  再听一个故事:恢复高考第三年,黄冈中学“尖子班”23名考生包揽了湖北状元、探花、榜眼,13人进入北大、清华。这样的成绩在当时引起全省轰动,甚至有省内其他兄弟学校怀疑黄冈中学作弊,并向上告状。

  还有一项纪录:第一个站上英国伊顿公学演讲台的中国中学校长来自黄冈中学。

  1980年,黄冈中学再次拿到全省第一,“黄冈神话”的称号不胫而走。高考成绩的鼎盛时期出现在1986年,当年黄冈中学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达91.4%,600分以上高分者达30人,占湖北省1/9,且囊括理科第一、二名,文科第一名。

  这段让黄冈人骄傲的时光持续了近30年,黄冈累计为国家输送大学生60多万人,演绎了基础教育史上的“黄冈神话”。上世纪90年代,黄冈中学老校区150亩的校园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无数人前来取经。

“神话”终将远去 黄冈中学也不例外

  转折发生在20世纪末期,质疑者总结出了三个“标志”:1999年以后从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的奖牌;2010年,黄冈中学未能出现在第一批北大校长推荐学校名单中……

  最近7年高考,黄冈一本上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年,黄冈文理科600分以上的8503人,仅占全省12.1%,与人口占比大致持平。而近14年来,湖北省高考状元产地统计中,28个文理科状元,其中武汉8个,襄阳7个,荆州4个,黄冈仅1个。

  “有时候,黄冈市的文理科状元,也并非出自黄冈中学。”当地一位研究黄冈中学多年的教授称,如今的黄冈中学仍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升学率并不低,只是已无法与其昔日的辉煌同日而语。

黄冈中学为何优势渐失:高考改革、负债、优质生源和名师流失

黄冈中学成功模式: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帮 三大法宝:高考、奥赛、教辅材料

  一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经济并不发达的城市,为何曾创造出这样高的升学率?

  黄冈师范学院教授袁小鹏研究黄冈中学多年,据他总结,黄冈中学的模式就是“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帮”,从政府到普通老百姓,无人不重视教育。如今全国闻名的河北衡水中学,走的就是几十年前黄冈中学的路。现任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也曾总结,黄冈中学三大法宝:高考、奥赛和教辅材料。除去高升学率,奥赛为黄冈中学斩获荣誉无数。

  黄冈中学在高考和奥赛上起步早,优先占领了制高点。在2006年以前,黄冈中学每年因奥赛获奖而保送的学生基本都在25人以上,最多时有三四十人。

  “以前高考是全国统一命题,全国所有省份一张卷子。在全国卷时代,题目怎么出都会受到黄冈中学的影响。”袁小鹏称,黄冈中学的老师对高考动向的把握是最清醒的,甚至具有话语权,不少老师担任过出题人和阅卷老师。

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黄冈中学应试优势变劣势 失去话语权

  2002年,这一年高考制度进行改革,教育部推动各地自主命题,黄冈中学不再是标杆,在全国中学中的地位发生动摇。

  2004年后,全国各省开始分批试点新课程标准改革,但湖北省并不在首批试点名单中,这让黄冈中学的应试优势变成了劣势。2009年,湖北省才作为第六批省份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此前全国共有5批19个省份先后开始课程改革。这标志着黄冈中学的话语权几乎消失。以前都是别人来黄冈中学学经验,变成了黄冈中学去请人家来介绍新课标改革经验。

  此外,让黄冈人引以为傲的奥赛,也开始与高考脱钩。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从2014年起,毕业的高中生获得全国或省级奥赛奖项,将不再具备高考保送资格。

负债并发症:优质生源、师资力量大量流失

  有专家将2004年搬新校区看做黄冈中学开始走下坡路的标志性事件。

  2004年,黄高在城东新区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共投入3.5亿元,学校因此背上了1亿多元债务,每年的利息在600万元以上,收入只能勉强还利息,无力偿还本金。这种情况到2011年才有所改善。为化解债务,黄冈中学扩大招收择校生比例,直接导致生源整体质量下滑;教师待遇上不去,造成部分骨干教师外流。

  如今的衡水中学,同黄冈中学一样位于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为何该学校的升学率已连续15年蝉联河北所有高中的冠军。袁小鹏介绍,这就是衡水中学与黄冈中学的不同之处,衡水中学是良性循环,通过高升学率吸引优质生源前来就学,生源质量有保证,但是黄冈中学却是在人为扩招。因此而来的不良后果也在显现,升学率受到影响,进名校学生减少,黄冈中学在争抢优质生源时也背腹受敌。

  一方面,各县一中截留生源,尽管前几十名能获得黄冈中学的录取资格,但近年来,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选择不去黄冈中学,而是在县一中读书。

  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武汉的几所“超级中学”,华师一附中、武汉二中等学校也来抢生源。他们能给出黄冈中学做不到的优厚条件,如减免学费,甚至答应给贫困学生的父母在校内安排工作。

  据统计,黄冈每年流失到外地的优质学生数量,少则一两百人,多则三四百人,又因为距离武汉比较近,优质生源流失数量要高于距离武汉较远的襄阳、宜昌等地。

  黄冈经济发展在湖北排在倒数几位,在新校区建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黄冈中学老师的工资几乎未涨,不少老师被武汉等地的学校以高酬劳挖走,还有不少老师出走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并成为当地学校的骨干老师。

  业内人士称,离开的特级教师,在黄冈月薪不到5000元,外流后拿的都是年薪,起点都在10万元以上。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曾对中西部8个省份边远地区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发现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20年间,是教师流失最严重的时期。那时候,黄冈所有学校几乎都遭遇高薪挖人,最多一年流失320多人。

  同时,省会重点中学因为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师资力量、交通、国家财政投入等,就能将县级中学抛在后面,优秀师资力量和生源都不断流向大城市,形成一个循环。

黄冈首提重振教育雄风 教育大市计划突围

  “重拾黄冈教育的辉煌,是所有黄冈人的心结,如同一个没落的贵族,要找回先辈曾拥有的岁月一样。”袁小鹏这样形容所有黄冈人想重新找回“黄冈神话”的迫切心情。政府也希望如此。今年3月26日,黄冈市召开2015年教育工作会议,新上任的教育局长闻武斌在讲话中称“要重振黄冈教育雄风”,这被媒体解读为“黄冈首提重振教育雄风”。

  政府计划,集中优质生源振兴黄高、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引导骨干教师向农村流动、与高校合作建优质生源基地。

集中优质生源振兴黄高 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在政府的计划中,将振兴黄冈中学放在第一位,且今年的目标为本科录取万人居全省前列,一本上线率提高1个百分点,考取清华、北大人数突破25人。市教育局制定出台了黄冈中学与县市区一中共赢发展的招生办法,有关工作已经启动。从今年起,各地禁止单独提前招生,禁止截留生源,禁止干涉学生填报志愿,严格控制优质生源流向市外,维护正常招生秩序,切实保护好黄冈的共同利益。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行政手段集中优质生源到黄冈中学治标不治本,关键还是在于黄冈中学提高自己的声誉,通过良性循环吸引优质生源前来就读。

  黄冈教育雄风的重振,不仅仅只有黄冈中学,还有更多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破解这一难题,闻武斌称,要建立市区一体化统筹联动机制,统筹市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不断扩大市区优质资源覆盖面。

  黄冈面临的另一问题是,长期以来,由于市区学校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造成择校、大班额的问题积重难返,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闻武斌表示,在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建设的同时,选择部分优质学校实行“阳光招生、均衡编班”改革试点,将“划片就近入学”与“公开摇号派位”相结合。

  突破“师资”问题,闻武斌表示要实行轮岗交流激励政策,鼓励骨干老师向农村学校、城区薄弱学校流动,同时还要建立名师激励机制。

  教育的发展需要钱,黄冈从2013年开始开展“市校合作计划”,引进人才和项目,留住人才和项目,发展黄冈经济,为黄冈教育提供经济保障。

时代变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黄冈中学曾占据的制高点已经失去,但它还是一座很优秀的学校。黄冈教育不需要重振“传统教育雄风”,应该思考的是高考改革、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占领另一个制高点。

相关稿件
延伸阅读

  一位教育内部人士透露,学校负债在黄冈是普遍现象。数据显示,黄冈市现有72所高中,债务总额数以亿计。
2004年,黄高在城东新区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共投入3.5亿元,学校因此背上了1亿多元债务。为化解债务,学校扩大招收择校生比例,直接导致生源整体质量下滑;教师待遇上不去,造成部分骨干教师外流。这种情况到2011年才有所改善。黄冈市政府先后两次拿出5000万元为学校化债,并解决了100个教师的编制问题。
事实上像这样受到“特殊关照”的学校并不多,多年教育欠账仍困扰着绝大多数学校。
据市财政部门负责人介绍,黄冈教育欠账体现为“三个不到位”:“两费一金”征收使用不到位;教师政策性经济待遇保障不到位;学校基建投入不到位。比如,2012年,黄冈应征“两费一金”30298万元,实征25377万元,实际用于教育20072万元,“征收、使用都打了折”。
早在2011年,黄冈就启动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目前黄冈中小学校舍建设每年大约需要10亿元,实际缺口近5亿元。

往期回顾
本期编辑:徐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