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汉正街的“女扁担”

2015年5月18日 第91期

汉正街的“扁担”(搬运工)当中,有一群娘子军,她们像男人一样,在这个竞争激烈、节奏快捷而又市场纷乱的时代艰难地讨着生活。从青年挑到中年,上百斤重物扛上肩,脸常常被压歪,再苦再累也要把家养好,把孩子带好,她们默默承受着生命之重。

汉正街女扁担:像男人一样讨生活

  天微亮,老汉口烟火气缭绕。循着叫唤声快步走过去,麻利地装货、打包、封口,双手使劲一抖,上百斤重的大包就上了肩头。这是女扁担王申兰普通一天的开始。
  据汉正街的生意人统计,这里的女扁担大概有上百人,几乎占据了整个扁担队伍的半壁江山。
  她们中的许多人都遭遇过人生的大劳累和大苦痛,却很少像小女子一样哭哭啼啼,或是时时露出一副苦瓜脸,更或是见人便痛诉自己的遭遇。她们常常用咋咋呼呼的大笑把自己内心的痛楚掩盖起来。顶多说一句“怎么办呢?天塌下来还不得自己扛?总不能天天哭吧”。
  “坚韧、不服输、吃苦耐劳”,是她们生活的态度。为了把家养好,把孩子带好,她们干起了男人才干的活。再苦再累,喝着热腾腾的莲藕排骨,吃一碗热干面,就能扫尽一天的疲累,一声“扁担”又恢复到生龙活虎的劲头。

拼生活!一个板车挑出两个大学生

  在汉正街上随处可见拿着一根扁担、两条绳子干着搬运活的女扁担。冯仁碧便是其中一个。冯仁碧,52岁,四川人,今年是她入行的第16个年头。

  因常年重担压肩,冯仁碧看上去肩宽膀圆、身体结实,腿部肌肉特别发达。壮硕的外表下冯仁碧早已疾病缠身,常年的重体力劳动让她身体多个部位劳损受伤。腿部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脊椎弯曲变形。冯阿姨有3个孩子。大儿子和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目前在成都工作。小女儿12岁,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培养出家里的第三个大学生。

  同样52岁的谭常兰是重庆人,当扁担已10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武汉买套两室的房子,晚年定居武汉。

  杜阿姨今年46岁,在汉正街当了19年的女扁担,从青年挑到中年的她,从没向客户多收钱,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到终点,默默承受着生命之重。

80后女扁担:给孩子们最好的生活

  汉正街女扁担年龄在40岁以上居多,而像瑞红(化名)这样的80后女扁担,人数则非常少。

  出生于1981年的瑞红是湖北恩施人。与其他女扁担跟随丈夫拉板车不同,为了能经常见到在老家恩施的一对儿女,瑞红放弃了在东莞的工作,孤身一人来到武汉做起了“女扁担”。因为年轻,体力好,每月会有4000多块的收入。“我希望能给孩子们最好的生活。”瑞红说,她在硚口菜场附近租了一间10平米左右的房子,劳累一天后回家给孩子打电话成了她最开心的事情,每月都回次家看看孩子。

扁担生存状况扫描:板车上打个盹却再也没醒来

劳动强度:五六百斤重物扛上肩

  汉正街每天数以万计的包裹需要转运,外来的“扁担”大军承受着怎样的艰辛?据目测,需要肩扛的包裹,重量都在100公斤以上,在集家嘴个别市场,包裹通常有两三百公斤,需要三四个“扁担”一起上阵。劳动强度如此之大,“扁担”猝死事件令人心痛。

  2010年1月16日,汉正街五旬“扁担”加长华在搬运完1500公斤大米之后,感到有些疲惫,便躺在自己赖以生存的板车上打盹,却再也没有醒来。

  2010年5月,47岁“扁担”黄师傅因过度劳累猝死。

  2014年1月,外号“鸭蛋”的51岁“扁担”在挑货上楼时突然倒地身亡。“其他人挑的是16捆,他挑了18捆,估计是太累了。”工友说。

生活环境:为省百元房租,住桥洞下蜗居船上

  在武汉晴川桥桥洞下有个“扁担村”,这里住着十多位“扁担”。为省百元房租,他们把桥当房顶地当床。他们的床,有的设在木板上,有的设在老式竹床上,还有的铺在废旧的推车上。为了避风,有的人还用塑料雨布做成了床罩。除了床,最显眼的还是几副锅灶。在沙土上,用几块砖头一垒,就是一个土灶,架起炒锅,“扁担”们就在这里生火做饭。“外面吃太贵了,一餐最少也要4块钱,自己做4块钱的菜可以吃一天。”

  为了多攒些钱,两百多汉正街扁担“蜗居”在汉江边趸船上,过着水上生活。一条趸船,被隔成十多个小房间。他们或单独一人或全家一起,白天到汉正街做搬运,干完活就以船为家。

  硚口区怀安一里19号有不少简陋的“扁担”屋,一个铺位每晚2元钱。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被木板隔成上下两层,下面摆着高低床。空气中,有一股浓重的酸味和霉味。

收入情况:一单活挣9块钱 每天开支不超10元

  在汉正街,拖车一个月最少可以赚3000元,而扁担一单活挣八九块钱,一月最多也就2400元。随着汉正街陆续外迁,扁担的生意大不如前。每年9月到春节是旺季,好的话一天能挣200多块。现在一天能挣七八十块钱就不错了。“扁担”老加每天凌晨4点去附近的宝善堂菜场拖菜。拖完已是近8点,简单吃完早餐,就去汉正街拖货。一直要忙到下午四五点钟才能收工。每天的3顿饭,要么是馒头加稀饭,要么是一碗面,几元钱的伙食费,外加两元钱的房费,就是一天的开支。

“扁担”大军:正在消失的风景

  30年前,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兴起,蜿蜒曲折的小巷成就了一种职业——“扁担”。鼎盛时,“扁担”大军有10万人之多。如今,拥挤不堪的小巷变成车流穿梭的大街,曾是汉正街一景的“扁担”们生意清淡,有的还在坚守,有的转了行,有的则当上了大老板。他们的命运沉浮,折射了汉正街三十年的变迁。

  有人估计,随着物流和交通发展,10年后,“扁担”这个职业将消失。据了解,目前汉正街“扁担”人数已不到1000人,淡季人数更少,可谓“末代扁担”。

从10万到不足1000 “扁担客”无数的盛景消逝

  1978年改革开放,为弥补国有商业企业不足,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复兴。火柴、肥皂、手电筒等大量生活日用品在城市与农村间流通。汉正街小巷林立,来此打货的人只能靠肩挑手提。“扁担”这个行当应运而兴。

  流动、灵活是“扁担”的特点。他们的年龄在30岁到60岁之间,主要来自省内的天门、洪湖、监利、仙桃、麻城,还有部分来自河南、四川。随着市场发展,“扁担”数量越来越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汉正街大街小巷里的‘扁担’估计有10万吧。”常年在汉正街经商的商人郑先生告诉记者,汉正街时常出现近10个“扁担”挑货并排走的场景。

  1997年至1998年,为规范管理,汉正街市场派出所给扁担“编号”,发给“在编”扁担每人一件红马甲,每个月收取一定管理费。但许多扁担自由惯了,不愿意被收编。而汉正街商人则认为,主要是扁担人数太多,流动性大,很难管。最终,这项政策被取消,扁担们恢复过去放任自由状态,一直持续至今。此后,汉正街街道工会又陆续吸纳六七百名有意愿加入的“扁担”,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维权。

  2003年,汉正街实行改造后,第一大道直达码头和车站,巷子变成宽阔街道,小摊成了大商场。近百家托运公司兴起,“扁担”们逐渐失去了优势,收入也随之减少。

后汉正街时代,“末代扁担”成最后的守望者

  “年轻人都不愿意挑扁担,我们又老了挑不动了。”50岁的“扁担”刘开国说,他们这批老“扁担”可能是这个行业最后的守望者。对于未来,他们感到挺迷茫。

  过去的“扁担”有的回家了,也有的为商铺打零工,或者去建筑工地、铁路上做搬运去了。还有的人一边挑扁担,一边在汉正街学做生意,从小“扁担”做成了大老板。

为了谋生,扁担们从各个地方来到大武汉,用肩挑背扛迎来了汉正街的兴盛。如今,汉正街面临发展和转型,这些“扁担”大军不久或将从汉正街消失。汉正街不会忘记他们,这座城市更应记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