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儿科看病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常青花园片区的居民是例外。位于常青花园学府南路的武汉市第四医院常青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01年创办之日起,便从本院调了两名儿科专家在此坐诊。57岁的副主任医师董卫和62岁的副主任医师张旻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多年,两人轮流坐班,一年365天门诊不间断,包揽了常青花园以及周边区域1.3万名儿童的诊疗工作,孩子们看病基本不用出常青花园。
20块钱小处方,治好八成常见病
前天晚上7点,在武汉市第四医院常青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来问诊的人渐渐稀少,董卫站起身来活动活动腿脚,收拾一下诊室,踏着夜色回家。
董卫和张旻1983年从医学院毕业分到武汉市第四医院儿科,2001年,因为常青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办的需要,董卫调到这里。家住欢乐大道的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坐地铁转公交,7点20分准时到诊室,一坐诊就是一天,晚上7点下班。
2007年,张旻也调到中心,与董卫搭档,为常青花园及周边地区1.3万名孩子的健康护航。
两人日常处理的多是常见病,很少给孩子开输液。居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刚出生2个月时便在董卫这里看病,现在已经12岁了,印象中从没打过针。
上周,李女士给董卫送来一面锦旗,并对儿子说:“你成年之前最该感谢的人就是董爷爷。”
董卫和张旻算了算,输液的病人比例不超过3%,处方也都是便宜药,平均下来大概就20多块钱,能处理孩子们八成常见病。因为得到社区居民的高度肯定,2013年,董卫从11万居民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首届“常青好人”。
有了他们,家长少走很多弯路
在居民张女士的眼里,有这两位儿科专家的镇守,家长们的求诊之路顺畅了不少。张女士的儿子今年7岁,在他5岁半的时候,因为咳嗽来看门诊,张旻发现孩子老是眨眼睛,怀疑他有多动症,当即建议她带孩子到上级医院治疗。果然,孩子被确诊为多动症,好在发现得早,孩子得到及时治疗,如今病情已经好转很多。
董卫也曾接诊过被家长误以为是呼吸道疾病而实际上是鸡骨头卡喉的小患者,他执意要求家长带孩子去大医院做CT,果然应验了他的判断。
“有他们在,我很安心。”居民陈先生告诉记者,孩子生病了,如果三五天没好,他心里就很慌,一来就要求医生开药甚至输液。但两位医生经常开的处方就是“多喝水、多休息”或是“把家里那个常备药继续吃几天”。一开始,陈先生半信半疑,但他还是遵照医嘱,发现按他们的来的确有效。“我觉得很幸运,我几乎没去大医院排过队。”
“给孩子看病其实也是给大人看病。”两位医生认为,孩子病了,他们很多时候扮演的是和家长一起分担焦虑的角色,所以他们说话都非常注意,既要作出专业诊断,又要注意舒缓家长的情绪。如此,才能建立起信任。
建立健康咨询群随时接受询问
“我们幼儿园班上,从周五晚上到现在已经有10多个小孩陆续出现突然高热,是不是不要上幼儿园比较安全?”
“张爷爷,我怀孕八个月了可是感冒了,可以打什么针?”
这是“张爷爷健康咨询”群里,一些常青花园的居民与张旻和董卫的对话。前天,张旻掏出手机,记者看到,群里有40人,都是他接诊后为了便于随访的孩子家长,大家有问题可以在群里问,有好的治愈经验可以在群里分享。
董卫说,尽管坐诊时有时候忙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但他们都会见缝插针及时回复群里的咨询。“现在年轻的家长多了,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和他们打成一片啊。”
坐诊十多年,董卫和张旻已经是常青片区的名人了,经常走到路上被居民认出来。有一次,董卫去菜场买菜,两三个摊主都不收他的钱。“都说孩子是我看好的,我哪里记得哟。”次数多了,董卫都不好意思在医院附近的菜场买菜了。
张旻患有“三高”和糖尿病,不过精神头看起来不错。有一次坐地铁,他被社区居民认出来,执意要给他让座,他还有点失落:“我看起来有那么老吗?”
“虽然是扎根基层,也还是很有成就感。”张旻说,儿科是公认的辛苦科室,责任大,不赚钱。但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甚至他们的孩子也来找自己看病,这种信赖冲淡了一切疲惫。
群里总有居民为两位医生点赞。张旻总觉得受宠若惊:“我想我们看病为病人服务就像老母鸡下蛋,是天性和责任使然。如果老母鸡下蛋也要被点赞,总感觉这件事有点过,怪怪的!”
文/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高星 陈捷
图/通讯员陈捷
(作者:王会)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