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滚动播报

宜城这样跳出“污染转移”怪圈 逐梦“水晶”

发布时间:2018-02-27 13:37:41来源:湖北日报

晶莹剔透的水晶如今成了宜城的新名片。“宜城已成为‘中部水晶之都’,这里产业链条齐整,不少企业今年还要扩产。”2月22日,宜城水晶产业办主任周中华介绍,宜城市水晶产业去年产值规模过百亿元,仅次于浙江浦江县,跃居全国第二。

5年前,宜城市抓住浦江水晶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晶产业。截至目前,该市水晶产业从业者2万人,年物流费用1亿多元,带动各类消费7亿多元。

疑虑 会不会重蹈“牛奶河”覆辙

浙江浦江,“中国水晶之都”,水晶产业规模全国第一,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这里,几乎每家每户的生计,都与水晶沾边。

2013年春,宜城得到一条信息:大量作坊式水晶企业污染严重,被浦江强制关停。

浦江县曾聚集1400多家水晶小作坊,钱塘江的支流浦阳江流经这里,变成了“牛奶河”。来宜城发展的浦江老板王能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租了一间简陋农房加工水晶,废水直排下水道,进入浦阳江,水晶渣随意倾倒。“连村里的荒田都是乳白色。”他说。

宜城是农业大县,亟需工业项目。但对是否承接水晶产业,大家心存疑虑。

有人十分尖锐地提出:“把外地污染企业转移进来当成‘香饽饽’,这么干,是要钱不要命。”

共识 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宜城硅矿储量丰富,是重要的水晶原材料产地。水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转移后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

面对这光彩闪耀的水晶“蛋糕”,宜城请来专家多方考察、论证后得出结论:浦江水晶产业遇瓶颈,问题虽然出在环保,但根源是规划不到位,作坊式的野蛮生长,最终导致环保欠账太多。

宜城市委、市政府认为:对缺少支柱工业的宜城,问题不是“要不要承接”,而是“如何承接”。要追赶东部,但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于是,宜城投入1000多万元,制定系统的产业规划、环保规划。在建设综合安置起步园、原材料生产加工园、水晶产业城核心园和水晶商贸物流园四个功能园区的同时,投资8000余万元建设综合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站厂。

破局 废渣废液进入循环链

“你们能解决‘牛奶河’问题吗?”

第一批来宜城考察的客商中,有个叫李涛的老板首先抛给政府一个问题。

他的企业在浦江因环保问题被关闭,不想重蹈覆辙。

宜城水晶产业办主任周中华回答:“政府投资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沉淀池,水晶生产带来的污染‘可防、可控、可治’。”

一听这话,李涛吃了定心丸,遂将他的水晶公司从浦江迁来,还邀来一帮老板。“经过5年时间发展,宜城水晶企业已达到工业污水零排放,水晶废渣100%集中处理。”宜城市环保局副局长朱运平说,据调查,全市586家水晶加工企业去年全部实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未接到一起环保投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日前来到宜城水晶产业园看到,在金利豪水晶公司污水处理池中,带有水晶碎渣的废水经过十级沉淀池沉淀,颜色由深变淡,再抽到蓄水池中用药剂净化,最后回送车间循环利用。公司总经理张小刚说:“宜城有完善的水晶固废处置办法,沉淀池中的废渣,每周都由专业公司回收。”

专司回收的浩业环保公司,将园区每天产生的20吨废玻璃分离出来再利用,筛选出来的水晶废渣用来生产新型建材砖,去年产值3000多万元。

恒泰水晶厂厂长王能算了一笔账:一个月拖走3车废渣,再加上购买专业净水药剂,企业月支出约5000元,但通过中水回用,可节约2万元水费。

近两年,浦江县派出多个考察团,来宜城观摩产业园治污情况。王能说:“他们想把我们重新引回浦江。但宜城环保设施配套、产业链完整,不想走了。”

逐梦 产业升级追求高质量

“你用的智能手机上的摄像头,可能就是我们的产品。”在泳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总经理高勇军拿起一个盛满玻璃球胚的量杯。球胚只有5根头发丝粗细,精度却达到1根头发丝的1/1500,产品用于修复光纤,销往日、美等发达国家,每公斤售价过千元。

新材料研发也减轻了企业治污压力。2016年,宜城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建设水晶材料研发中心,着重研发环保、节能型新材料,助推产品提档升级、降低生产能耗。

在恒泰水晶厂,王能指着生产线上的抛光盘说,以前用氧化铝盘打磨水晶片,一天要产生1吨废渣;现在用新材料制成的树脂盘、陶瓷盘打磨水晶片,一天产生不到100公斤废渣。

把好“污染”关,宜城正引进水晶特色小镇项目,打造中国水晶文化艺术之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教授卢现祥说,宜城承接水晶产业转移,走出了一条由无序到有序的绿色发展道路。

记者手记

主动作为才能“干净转移”

□ 孙滨

“十三五”时期,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扑面而来。湖北凭借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较低的生产要素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对产业转移有较大吸引力。

然而,湖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承载着巨大的环境压力。

为避免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污染同步转移,宜城提前做好顶层设计,扎牢环保篱笆,揽回金山银山,也留下绿水青山。他们的实践说明,只要政府部门主动作为,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前端工作,产业转移才能够实现“干净转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孙滨通讯员何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