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戴文辉 通讯员查方政 杨洪霞
红灯笼、红对联、红福字。春节期间,记者在郧西县关防乡沙河村易地搬迁安置点看到,一排排新房错落有致,新房大门上的红对联格外醒目。“幸福,满意!”50岁的李必根以前住在大山顶上,土房子快要倒塌了,“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新房,从未感觉这么踏实。”
关防乡沙沟村,是郧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
郧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全县农业人口48.1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7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4%,贫困人口中80%居住在高山、深山、高寒地区,地理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
2014年以来,郧西18个乡镇(场、区)经过群众评议,乡、村审核认定,共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6253户70674人,需新建集中安置点966个。2016年该县已搬迁4900户13234人,建设集中安置点270个;2017年搬迁9236户26928人,建设集中安置点350个。
因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标准要求高,易迁扶贫被视为难啃的“硬骨头”。郧西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
新房怎样建?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2月26日,记者走进观音镇黄土梁村,一排排新楼房鳞次栉比,一根根自来水管接进农家,一条条硬化道路通到每家每户。
“新居落成念党恩,脱贫光荣靠自身。”春节前几个月,41岁的贫困户范仁华搬进新家,70多平方米,卧室、厨房、客厅、卫生间通风亮堂,家具、电器一应俱全。他给新家贴了一副新对联。
范仁华患有风湿病,一直未娶亲,和80岁的老父亲相依为命。根据政策,易迁户搬进新家后,旧房子必须拆除。起初,范仁华对此还有顾虑,担心适应不了新的生活,又没有退路。很快,他发现自己多虑了。
“我在村里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上班,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家里还养有两头猪……”他憨厚地笑着说,准备攒钱娶个媳妇。
“我们始终把易迁作为关键环节,下大决心、花真功夫让贫困地区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实现可持续发展。”黄土梁村支书胡朝柱介绍,村里的安置小区是2016年5月动工的,规划用地面积11.8亩,总建筑面积2770平米,已建好住房64套。所有搬迁户均按“户申请、组评议、村票决、镇(乡)审核、县认定”和“两公示、一公告”的办法予以确认,严格控制建房成本,守住搬迁不举债的“底线”,确保搬迁户“拎包即住”。加强工程管理,守住项目规范管理的“红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建筑风格、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建设。
安置点配套建设农民健身广场、绿化、污水管网和防洪堤,培植500亩的铁扫帚基地,冬季种植油菜,油菜收完后就种植铁扫帚。还鼓励贫困户从事铁扫帚种植和加工,或在合作社务工增收,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户均增收10000元,现在已经有50多户刚刚搬来的贫困户到合作社上班。同时建设了水、电、路、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据了解,易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郧西围绕“县直部门办手续、乡镇政府建房子”的总要求,坚持“群众事,群众晓,群众办,群众管”,聘请专业设计团队、专业监理团队,始终把质量安全作为安置点建设的生命线牢牢守住,按照“合法、精简、高效”的原则,优化办事流程,开辟绿色通道,做到特事特办、特事快办,探索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易迁新思路。
2017年初,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考核专班认为,郧西的易迁房外观是荆楚房屋风格的一张名片,是鄂西北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易迁户如何致富?
建设时就规划好产业
“郧西年味儿浓,农家乐的饭菜有特色。”2月19日,郧西县安家乡田坑村,贫困户黎明仙开办的农家乐里,来自陕西西安的一家游客赞不绝口。在安家乡,像黎明仙这样依靠“农家乐”等旅游产业致富的农民有几十户。
近年来,随着五龙河、龙潭河、天河、上津古城等景区建成,郧西的湖北口、店子、上津、香口、土门、观音、城关、羊尾、夹河、河夹等十几个乡镇的搬迁户都吃上了“旅游饭”。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了让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安居乐业”,郧西根据易迁“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特点,按照“四靠近” 、“三配套” 原则(靠近工业园区、靠近产业基地、靠近旅游景区、靠近中心村庄和配套菜园、产业基地、公共服务),探索形成了产业带动、城镇就业、旅游发展、生活保障四类安置模式。
着力“五个一批”,把产业规划与搬迁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脱贫。该县整合资金15亿元,把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等工作进行整合,推广“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农村规模发展蔬菜、核桃、中药材、茶叶等产业;引导企业、能人、大户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对带动贫困户致富的产业项目均给予资金扶持,基本达到了“建一个新区、搬一批群众、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该县对高效农业实行以奖代补,设立马头山羊产业保险基金100万元,发展以马头山羊为主的养殖业已达1010户3379人。出台《市场主体带动扶贫奖励办法》,鼓励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旅行社、旅游公司等,通过入股分红、资产租赁、土地流转、就近从业等方式,带动了全县搬迁户1516户5068人,实现就业创业增收。
大力推进乡乡、村村建设光伏电站工程,在全县已建和在建光伏电站总装机达到294.4兆瓦,全县3000户6300人搬迁对象直接纳入光伏扶持,每户每年补助3000元,直至脱贫。
抢抓国务院把郧西列为“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劳务协作工作试点县”的良机,与广州、东莞、深圳、武汉等四市开展劳务协作,帮助贫困人口精准就业。通过开展“雨露计划”、“阳光工程”,选送“两后生”参加职业教育,鼓励创业就业,全县共组织搬迁对象县内就业及县外劳务输出12636人,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建成什么样的安置点?
达到“美丽乡村”的目标
2月22日,农历正月初七,没有鞭炮、不办宴席,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50多岁的贫困户刘庭政全家4口搬进本村易迁安置小区,在门前屋后的空地上栽下几棵长青树。
刘庭政家以前住两间土坯危房,没有固定产业,2014年被评为贫困户后,儿子由政府推荐到广东打工,刘庭政把1亩5分地流转给村里发展荷塘观光产业,他在附近合作社打工,2016年全家顺利脱贫,被村子评为“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
村支部书记刘廷洲介绍,下营村是湖北唯一的淘宝村,全村339户、1421人,贫困户178户、595人,易迁户53户104人。自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全村全村从事电商的就有139户700余人。2017年,电商营业额1亿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500元,已达到整村脱贫的标准。
说到下营村的未来,刘廷洲信心满满:“村民富了,还要让村子美起来。我们将以电商产业为主导,乡村旅游为辅助,创业孵化为补充。把村子打造成为旅游观光、乡村采摘、民俗体验、电商示范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产业发展,农户增收,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好日子有了盼头,也对美好生活有了新要求。
郧西县按照山上栽塔柏、河边插杨柳、街上植桂花、院里种葡萄的模式对村庄、集镇进行全面绿化,处处可见反映家风文化、诚信文化、孝德文化、“讲文明树新风”等内容的家风文化墙。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文明城、园林城、森林城为契机,围绕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畜禽污染防治和环保宣传等内容,为全县18个乡镇(场、区)所有村配备垃圾转运车、垃圾箱、垃圾桶,按照“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乡镇处理”的模式,实现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化。
目前,郧西的安家乡、观音镇、三官洞林区等3个乡镇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6个乡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村,10个乡镇创建市级生态乡镇,140个村创建成了市级生态村。
“2018年搬迁7882户21316人,建集中安置点270个;2019年搬迁4235户9196人,其中建集中安置点76个。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加大帮扶力度,真正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郧西县委书记张涛说。
(作者:杨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