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成龙通讯员丁仕钧尹志远
2017年,中国一冶集团完成新签合同额533.75亿元。其中,203亿元来自水系治理、海绵工程、地下管廊等生态环保项目。
在冶金行业,中国一冶是涉足钢铁业务最广的“老大哥”。如今,生态环保项目已占据其主业的近半壁江山,实现华丽转身。
经济转型大潮中,传统企业如何把握窗口期,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一冶的实践提供了思考空间。
瞄准生态环保谋转型
4月,武汉青山海绵示范区改造工程将接受验收。这个占地23平方公顷、依江而卧的庞然大物,就像一块海绵——降雨时,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工程的总承包竟是中国一冶——一家“干钢铁的企业”。
翻开一冶的历史,堪称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缩影。
1954年,为修建武钢,国家从全国抽调力量组建武汉钢铁建设公司——它就是一冶的前身。在2008年前,其90%的业务集中在冶金行业。
但随着国内冶金市场步入低谷,一冶由辉煌跌至谷底。
2009年,武汉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正努力在非冶金领域寻找生存、发展空间的一冶,拿下了武汉二环线汉口段及金桥大道建设工程,走出了转型的第一步。
作为冶金企业,原本就具有污水处理、工业废渣再利用等技术储备,在叠加了路政工程施工经验后,一冶将打造“黑臭水体治理+园林景观”式生态环保工程,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
2013年,一冶迎来转战生态环保领域的首秀——承建长江堤防江滩综合整治工程武青堤段。为确保设计效果得到完美呈现,一冶特意在工程中布设了多个实验段,对景观植物种植、新型材料运用等,进行创新开发。
技术创新闯开市场新路
你往青山海绵示范工程路面泼上一盆水,仅仅几秒钟,地面积水就消失无踪。
奥秘在于,一冶研发的耐磨透水砖——它以矿渣为原料,砖体内部有大量透气微腔,能使积水迅速渗透。
能在生态环保领域立住脚,靠的正是永不停歇的技术创新。
2016年初,一冶成立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专门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新型材料、施工工艺等,开展科研攻关。每年,都会在海绵城市、水环境治理、市政园林景观及地下管廊项目的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巨资。去年,这项支出达到近4000万元。
针对透水砖容易被泥沙堵塞的难题,一冶专门为透水砖研发可拆卸的滤芯。该项技术全国唯一,已申报国家专利。
在武青堤滨江生态公园,创造性地通过种植耐水植物打造生态草溪,一旦下雨,草地变小溪,既可对雨水进行初级过滤,又可收集、导流。
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新型材料研究所总工周紫晨说,仅在海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冶就已获得国家专利6件,另有18件专利正在申请中。
“明星工程”造就品牌效应
2017年12月5日,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第五届城市颁奖仪式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由一冶承建的武汉市长江堤防江滩综合整治工程武青堤段,获得“城市的未来”奖。
与此同时,由一冶参与建设的东湖绿道,让东湖成为“城市绿肺”,享誉国内外。
两大“明星工程”,造就一冶的品牌效应。
2014年以来,一冶每年新签合同额稳增上百亿元,承建的环保生态项目走出湖北,在河南、广西、福建、云南、吉林、广东、宁夏、江苏、江西等省市开花结果,在国内抢得一线地位。
2016年,一冶在巴基斯坦承建的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开建,目前已建成300兆瓦的发电规模。中国一冶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品牌效应,已走出国门,辐射海外。
(作者: 编辑: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