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8日,北京,早春的空气里,飘着希望的甜味。
这天,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气氛格外融洽,掌声、笑声和谈话声,声声入耳。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参加审议,就湖南的发展布局“把脉、定向”——“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字字玑珠,鞭辟入里。
“三个着力”犹如一盏希望的灯塔,让航行在大海上的湖南舰队坚定了前进方向。2017年,湖南在践行“三个着力”上,交上喜人答卷。
发力供给端 催生新动能
2016年8月,一纸关停令,贴在华菱旗下的中冶湘重(湘潭)的电炉操作仪上。湖南供给侧改革的大棋局,落下了一颗关键的棋子。
事实上,为盘活这盘棋,湖南省委省政府在前期已做了大量工作。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就湖南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巧用了五个成语:“去粗取精”去产能,“旁敲侧击”去库存,“化险为夷”去杠杆,“多措并举”降成本,“扬长避短”补短板。
2016年全国两会甫一结束,湖南省委常委会就审议《湖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当年8月,湖南省政府印发了《湖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规划(2016-2020年)》。自此,湖南的供给侧改革的棋局愈发明朗。
在关停中冶湘重的电炉时,正是全国钢铁行业陷入深冬的时期,华菱集团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一季度,连续亏损40亿元,负债率一度高达86%,资金链随时有断裂风险;在降成本、去杠杆、分离“三供一业”的大背景下,生存危机成为华菱决策层最大的取舍之难。为突出重围,决定接受与湖南财信金控资产重组的方案。但“变钢铁实业为金融企业”的转身,也伴随了诸多质疑。
在此改革攻坚的关键期,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当时存在的“脱实向虚”不好苗头,要求振兴实体经济。一语惊醒梦中人,湖南省委迅即组织学习贯彻、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华菱决策层经过慎重考虑,最后舍弃资产重组的方案,决定回归实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企业效率,瞄准高端细分市场,再次起航。
这是一次在湖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华菱作为湖南工业的“长子”何去何从的重大生死抉择,也是一次吃透中央精神、及时认清和摆正供给侧改革与振兴实体经济关系的决策再决策,后面同时关乎的是数万华菱员工的钢铁情结与何去何从。
2017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华菱钢铁实现逆袭,其高端钢已广泛运用在汽车、桥梁、机场、钻井平台,甚至出口海外。2017年1月至11月,华菱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109亿元,利润52.5亿元。至此,华菱上演了一次“虚实变奏”惊心动魄的决策之旅,她用事实回答了决策的英明,书写出了历史上最绚丽的绩效华章。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采用华菱的桥梁板。图/红网
这,就是新经济思想的力量;这,就是湖南决策层深入践行的智慧的力量。
和华菱一样,从供给端发力的还有中联重科。
受全球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中联重科的传统重型机械已没有太多市场空间。重压之下,中联重科左手去产能,右手谋创新,目前其产品已向农业、环保等领域进军,并在今年4月,入驻中白工业园,拓宽海外市场。
数据显示:2016年,湖南化解钢铁产能50万吨,煤炭产能2079万吨;2017年以来全省又停产关闭煤矿近50处。
房地产去库存,也是重要的一步棋。随着“湘十条”“限购令”等政策接连出台,至今年9月,湖南待售商品房去化周期11.1个月,非住宅库存去化周期为39个月,较2016年底缩短11.1个月。既严控开发,又把控销售,两端发力,湖南房地产市场已实现平稳增长,特别是以长沙为代表的理性房地产市场,正在成为人才引进、企业落子及民生福祉的一块难得的价值洼地!
举棋若定,落棋有声。
大力推进“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湖南的动作一直果断又坚决:省政府工作部门从48个减至46个,省直10个行业管理机构全部撤销,并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37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59项,企业减负720亿元以上。
“芙蓉人才计划”,这步棋走得又稳又快:人才新政、人才工程、公共服务举措、创新创业平台相继颁布或搭建,网罗天下英才,凝聚湖湘发展能量。
与此同时,30项补短板工程并列运行,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城乡一体化配套设施,弥补生态安全、民生保障缺陷,多管齐下,真正做到强弱项、补短板。
打赢脱贫战 奔向新生活
神秘的湘西大地,山莽莽,路逶迤。贫困笼罩下的大山深处,居住着习近平总书记最为牵挂的人。
2013年11月,“精准扶贫”的微风拂过十八洞村,并逐渐吹向全国。这场“不让一个人掉队”的脱贫攻坚战,在努力回答“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考题。
时光流转,十八洞村在蜕变,路宽了,水通了,光棍们娶到媳妇了……这一脱贫样本,在全省、甚至全国发出示范的光芒。
这背后,是从湖南省委省政府到一线扶贫队伍,层层立下军令状、级级签署责任书,把 “脱贫攻坚”当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的鲜活事实,凝聚着全省人民万众一心同奔全面小康的拳拳之心。
辛勤的付出终获芬芳的果实。
2016年,湖南125万贫困人口脱贫,1100个贫困村出列,武陵源区和洪江区脱贫摘帽。2017年,12个贫困县集体表态,立军令状,誓言脱贫,目前已进入了考核验收阶段。
十八洞村施全友和孔铭英经营的“巧媳妇农家乐”生意火爆。图/红网
不仅如此,120万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2051个贫困村的电网得到改造。
随着改善的类目越来越细,民生的蛋糕也越做越大,它被分给每一个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从2014年至2016年,湖南的财政民生支出从3314.8亿元增至4435.9亿元,占总支出的近七成。
学有所教,每个乡镇有一所公办幼儿园;住有所居,城市棚户区改造393996户;病有所医,城乡医保实现“并轨”;老有所养,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420元/月和220元/月,养老金实现“13连涨”……
民心二字,念兹在兹。愈是灾难时刻,愈显民生情怀。
2017年夏天,暴雨如注,倾盆而下。
2017年7月2日,长沙橘子洲超历史水位。图/网友“稀里马哈”
这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致使湖南多地受灾严重。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果断决策和科学调度下,湖南各级党政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谱写了一曲三湘儿女战天斗地的豪迈之歌:转移安置群众166万人次,紧急生活救助55万人,全部做到了“五有”: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安全住所、有病得到及时医治。
一场灾难,反而成为湖南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动力,更加激起三湘儿女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以美丽乡村 建现代农业
大湖之南,鱼米之乡。
每至初秋,金黄的稻浪在田间欢唱,饱满的谷粒压弯了桔梗。菜园里,青青蔬菜,含羞露头;湖泊里,肥鱼鲜虾,腾空飞跃。一幅美丽乡村图,正徐徐展开。
然而,新农村的建设,并非大而泛之,而是体现在丰富的餐桌上,温暖的房子里,便捷的交通中。这些点点滴滴,精心雕琢着原始的乡野。
湖南新农村建设。图/网友“灵魂同伴”
据统计,2016年,湖南有4118个村改善了人居环境,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304个。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湖南力争在2020年建成20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如果说,改善基础设施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起点,那么农业现代化则是其支点。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随着“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期30年”的政策一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将势在必行。
收割机、植保飞机、化肥深施器等新科技直接嫁接新农业,一个农民,无需披星戴月,苦守三分地,而是一年可完成上千亩的土地耕耘,年入十多万不成问题。
农业链条也不断延伸。一粒稻谷、一亩良田、一个农庄,除了养活家人,还有多种可能。粮食加工、休闲农业、村社旅游……随着一二三产业无限融合,湖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6万家,跻身全国七强,粮食、畜禽、棉麻、竹木成为千亿企业。这些“可能”正装饰着农村的未来,而农村的未来正装饰着幸福美丽的中国梦。
农村现代化自然少不了政府工程的助攻。“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化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和“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推动湖南农业驶入快车道。十八大以来,湖南粮食年总产量跨上300亿公斤台阶,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总数达3065个。
理想在照亮路程。坐拥禾下乘凉梦的宝贝疙瘩,在农业现代化的指引下,湖南必将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目标。
站在新时代的风口,我们看见“三个着力”驱动着如画的蓝图正在泼墨绘就“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中!
时刻新闻记者 许敏 王宇晨 报道
(作者:袁筱)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