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记者 赵莎莎
“跟银行谈贷款,总是谈着谈着就没了下文。”武汉市浩瀚动画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兵的一句感叹,道出了文化产业企业在投融资中面临的最直接问题——融资难,尤其对于文化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而言,缺乏资金,企业寸步难行。
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由于需求的特殊性,存在高风险性,产品的附加值比较高,但是文化行业可以用来银行抵押的固定资产非常少。相比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的第一梯队城市,湖北在文化产业通融资方面还存在渠道单一、信息不通畅、投资效率低等问题。
银行贷款利率高 行政藩篱影响企业融资
作为文化产业工艺美术品领域代表企业之一,武汉新金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在湖北黄金首饰市场本土企业中属于领军企业。总经理孟汉华坦言,珠宝首饰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运转方面必然需要贷款。
“然而银行贷款时,对于央企和上市公司,按国家的基准利率还要低一点,而对民营企业是要按基准利率上浮百分之十到三十,这个差距实在太大。”孟汉华说,这导致企业产品成本过高,没有价格优势,销售困难。相比之下,深圳为了支持珠宝首饰行业,政府投入20亿元的贴息贷款和担保,组织银行集体为行业龙头企业贷款120亿元,这样的政策令他们十分羡慕。
湖北志强集团是位于襄阳的中国唐城投资方,总经理高翔则指出,行政部门的藩篱同样影响到了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发展。高翔举例说,古建筑的评审方面,全部按照的是商业房产的评价标准。一个大殿建有20米高,一个普通的房产项目层高可能只有两三米,但二者在房屋产权核定等方面沿用同一标准,显然不合理。因为商品房的一层造价可能只有几万元,一个大殿造价远远要高于此。这造成的最直接影响就是,银行融资只能按照商业房产的评价标准来算,融资金额大幅减少。
湖北初步探索“金融+文化”模式
直到2014年12月,湖北才出现首支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该基金由武汉楚天协同创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该公司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协同创新基金共同发起。发展基金首期募集规模5亿元,基金的成立拉开了湖北省文化产业、金融资本融合的大幕。
“湖北日报产业发展基金”以科技部火炬中心、湖北省科技高新处、武汉市发改委和东湖高新区四级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据介绍,基金募集在2015年3月底完成,在已获承诺的资金投入中,政府引导资金为2亿元,优先级投资人为1.8亿元、劣后方投资人为1.2亿元。
武汉市也在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武汉市在2013—2016年设立引导基金,该基金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由专业机构按基金运作模式管理,投资方式以阶段参股和融资担保为主,投资领域主要包括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3大优势产业技术领域,以及高新技术服务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等6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2013年至2016年,全市引导基金规模预计累计可达102亿元。
专家建议:壮大主体、激发文化产业创新力
对于如何更好的发展“金融+文化”模式,业内人士建议,首先,以文化招商等方式借助外力壮大市场主体,继续推进建立全国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产转让交易平台,产生对产业发展的真正推动力。
同时,探索建立社会资本参股、控股国有文化企业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设计保障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平等、公平、自由地参与文化产业投融资。
建设投融资平台,将政府专项资金与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支持结合起来,探索区域性文化产业对境外投资的信贷支持方式,推动文化产品对外输出,促进湖北省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建立文化产业投资风险评估和分摊机制,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产权交易和评估机构的合作机制建设,共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产评估、风险鉴定、知识产权及专利评估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