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彭一苇 通讯员 虞宇杰 朱怀富
今夏的特大暴雨中,全省城乡基础设施与住房受损严重,这也暴露出我省城乡基础设施的不足。
目前,通过完全修复或应急性修复,全省城乡受损基础设施已恢复基本功能。
借重建之机,补齐城乡建设的短板,已成为各界共识。
眼下,一些城市针对洪灾中暴露的问题,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一并考虑设施修复与功能提升的措施办法,制定了补短板的专项规划,启动了一批优化排水系统的提升性项目。
帮城区涵蓄雨水160万方,海绵公园变城市守护神
孝感市槐荫公园一、二、三期,依槐荫河东西两岸而建,2015年年底基本建成。
入梅以来,孝感市经历6次强降雨过程。槐荫河常设水位21.375米,强降雨中,水位一度高达23.105米。“槐荫公园建设时,就设计成具有调蓄功能的海绵型公园。”孝感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说,此次降雨,槐荫公园帮助蓄水160多万方,有效减轻了城区渍水压力。
槐荫公园的作用,使人们看到了海绵城市的神奇,也为完善市政设施功能指出了方向。
目前,孝感市各项重建工作有序推进,共策划重建项目61个,灾后补短板项目多达94个。
灾后,该市还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通过海绵城市建设,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将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7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市中心城区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
安装精度达毫米级,地下管廊要滴水不漏
9月10日,十堰市沧浪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场,工人们在大型吊车的帮助下,将一个近40吨重的预制管廊吊入坑道。
管廊虽大,但安装起来却是个精细活。几名工人在坑下反复调整,两段管廊才“对接”。“管廊对接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否则就会影响防水性能。”中建三局十堰项目副经理熊平说。
他介绍,管廊对接后,工人要马上进行水密测试,对管廊做四道防水措施。这样,才能保障管廊内各种管线安全。
记者在现场看到,管廊采用双仓,主仓内安放电力、通信、给水等管线,隔壁小仓内可安放雨水管和污水管,一旦下暴雨,可迅速排水,避免排水不畅导致渍水。
今年的特大暴雨中,不少城市内涝严重,地下管廊有望成为城市抗洪防涝新利器。按计划,今年我省将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50公里。
2015年4月,十堰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3年试点期内,将新建综合管廊21条,总长约55.69公里,投资约52.31亿元。按要求,燃气与污水管道基本入廊,部分管廊入廊管线增加了直饮水、真空垃圾等类型,入廊管线达11类。
截至今年7月,十堰市已启动安阳路、沧浪大道、发展大道中段等10条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总长约25.3公里。
建立梯级蓄滞排水体系,提高城市防涝标准
据省住建厅统计,在此次特大暴雨中,我省城乡基础设施与住房受损严重,估算损失90.77亿元。
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严重不足,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全省城市专用雨水排涝管网,只占全部排水管网的不到50%;排水管网标准偏低,排水系统只能适应24小时100毫米以下的降雨;城市雨水蓄滞空间严重不足,城市建设密度高,硬化面积大,不少原有的湖泊、塘堰、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被侵占,一旦遭遇超强降雨,城市道路、桥涵等区域就会严重渍水。
针对这些问题,省住建厅提出,今后在城市建设中,应当按照“源头减量,中间密网,末端扩容”的原则,系统解决城市排水问题,建立城市梯级蓄滞排水体系,注重城市对雨水的自然吸纳、蓄渗和就地调节。
此外,省住建厅要求各地按照新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提高我省城市内涝防治设计标准,经济条件较好、人口密集、内涝易发的城市要采用设计规范的上限;大城市中心城区内涝防治设计标准为3至5年一遇,重要地段为5至10年一遇,中心城区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等为30至50年一遇。
(作者:周婵)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