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长征第一仗立下首功 25岁湖北籍师长牺牲(图)
发布时间:2016-10-19 08:50:46来源: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81年前的今天中央红军抵达陕北 率先完成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第一仗立下首功 25岁湖北籍师长牺牲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凌墨

 

  

举行遵义会议的小客厅

红军翻越大雪山

 

美国记者斯诺与强渡大渡河的勇士合影

 

 

1965年任军长时在丹东机场参加飞行

  【人物简介】方槐,1917年10月出生,江西于都人。1932年参加红军,1933年2月入党,历任班长、排长、师青年科长、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长、师长、副军长、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

李盛才旧照

  【人物简介】李盛才,1916年出生,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3年入党。建国后,历任空军师参谋长,空军机务学校校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副司令员。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13年2月20日在武汉逝世。

  月亮升起来了,又大又圆。

  河上比白天多出数座浮桥,这是当地百姓下午赶工搭建的。红军从四周的密林冲出,一队接一队,夜渡于都河。

  伴随着溅起的水花,数万红军身后的苏区,响起流传至今的歌声: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

  1934年10月17日,集结在赣南于都县的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分别从五个渡口渡过于都河。三天内,中国共产党中央及红军主力8。6万人,全部撤出中央苏区。

  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他们从前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革命根据地。急行军的将士们不知道,他们最终要走到什么地方去;他们也不知道,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军事远征就要开始了。

  30万人保守住一个天大的秘密

  八天后蒋介石才得知红军已经走出好远了

  数以万计的于都百姓伫立在于都河的各个渡口,为红军送行。

  此前,8万多红军主力在于都县城集结休整了10天。期间,全城实行赤色戒严,国民党谍报部门对此一无所知。

  “30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记载了当年的情形:国民党的飞机天天在苏区上空盘旋,一发现红军目标就狂轰滥炸。为了不暴露目标,于都百姓协助工兵,每天下午4点钟开始架设浮桥,晚上8点以前完成;红军连夜渡河,至凌晨浮桥拆除,不留痕迹。

  红军出发8天后,1934年10月25日,一张国民党军飞行员拍摄的照片送到蒋介石手中。这时他才知道,红军已经离开中央苏区边界上百公里了。

  蒋介石没有想到,五十多万重兵、九千多座碉堡和成百上千的飞机、大炮、坦克铸就的封锁线,竟然被红军如此轻易突破。

  “生擒毛泽东朱德者,赏洋10万元。”当天,蒋介石发布“把朱毛红军消灭在第二道封锁线”的命令。紧接着,他又将“赏格”提高到大洋25万元。有好奇的外国记者做了一番调查,发现这是当时以政府名义针对个人的“最昂贵、最诱人的悬赏”。

  湖北籍独臂师长长征首仗牺牲

  25岁的他为红军突破第一道防线立下头功

  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央红军损失惨重,长征出发时武器弹药十分匮乏,中央机关的许多人手中甚至只有刀或矛。

  然而,就是这支装备落后的队伍,在国民党军的重重围追堵截中,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长征途中,中央红军留下了一个个传奇而英勇的战斗故事。

  “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是湖北人洪超,他为红军突破第一道防线立下首功。”长征史研究专家、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周少华介绍,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长征的第一仗,在江西信丰百石村打响,洪超不幸被敌人的流弹击中,壮烈牺牲。

  洪超生于湖北黄梅一个贫苦农家,18岁加入国民革命军叶挺的部队,南昌起义中加入朱德的部队。他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长征前一年,他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失去一条胳膊,但打起仗来依然勇猛无比,成为红军师一级指挥员中少有的获得过“红星”奖章的人。

  当洪超牺牲的消息传到红三军团指挥部,彭德怀痛心不已,亲赴现场凭吊。1974年11月,彭德怀留下临终遗言:“不要忘记洪超,他是我们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个师长。”

  “四渡赤水”成世界军事史经典

  连毛泽东都说这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黔北重镇遵义,进行了10余天休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出生于湖北武昌的伍修权中将,时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他回忆,与会者除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还扩大到军团一级干部。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邓小平以《红星报》主编身份列席会议,被选为党中央秘书长。

  遵义会议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会议。它在革命的危急时刻,使党对红军的“军事领导走上正确的道路”。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采取高度灵活的运动战战术,使数十万国民党追剿部队疲于奔命,创造了“四渡赤水”等世界军事史上运动战的经典战例。

  赤水是长江上游支流,也是贵州、四川、云南三省界河。1935年1月19日至3月22日,毛泽东指挥红军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穿插于国民党军的重兵之间,灵活创造战机,共歼敌3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若干年后,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25天翻越五座四五千米的雪山

  81年前的今天中央红军主力胜利抵达陕北

  比战事更艰险的,是雪山和草地。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了五座大雪山,海拔都有四五千米,而且是在1935年6月12日至7月7日的25天内完成。

  翻过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后,1935年6月14日晚,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第一次会师。时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的聂荣臻后来回忆,见到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时,“那个高兴劲,简直无法形容。李先念同志看到我没有骡子,就送了我一匹骡子。这匹骡子我一直骑到陕北。”

  8月下旬,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就在红军历尽千辛万苦,走出茫茫草地后,张国焘拒绝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电令右路军南下。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三军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并将这些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81年前的今天,1935年10月19日,陕甘支队胜利抵达陕甘苏区吴起镇(今吴起县城)。至此,红一方面军主力历时13个月、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

  会师那天,将士们兴奋地升起篝火庆祝。董必武后来感慨:“即在出发前就知道路很远、时间很久、险阻艰难很多的话,也不能变更我随军的意念吧。”

  家乡800多人一起参军 长征结束剩下不到20人

  最惊险时敌人距他只有几十米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荣海 通讯员穆琳孙鹏

  年近百岁,可是一听到有人说起长征、雪山、草地时,老人显得格外有精神。

  近日,记者走进老红军、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方槐家。方老的孙子、中部战区空军某指挥所干部方烈告诉记者,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人的记忆力开始衰退,这段日子一直在休养。为了不打扰方老静养,方烈为记者讲述了爷爷参加长征的故事。

  长征经过家门口母子再团聚已是16年后

  方槐老家在江西于都县,是红军长征开始的地方。1931年,不满14岁的方槐得知红军正在招兵,兴冲冲去报名。招兵的同志看他还没有一支枪高,劝他等长大一些再参加红军。1932年1月,方槐终于如愿。

  1934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踏上漫漫征程。一天,方槐所在的红一军团行进到方槐的家乡附近,他获准回家两小时探望家人,来不及吃晚饭,就匆匆归队。“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分别时,母亲拉着方槐的手问。“打了胜仗,再回来看你们。”17岁的少年斩钉截铁地说。

  母子再次团聚,已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

  “长征路上险象环生,爷爷印象最深的就是湘江战役。”方烈说,爷爷讲过,湘江战役是他们打得最苦、牺牲最多的一次战役,他看到清澈的河水都被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每次说起湘江战役,老人眼圈都会红润,8万多人的部队渡过湘江后只剩下3万多人,伤亡非常惨重。”

  800同乡一起参军长征结束时剩下不到20人

  长征时最艰苦的是什么?小时候,方烈经常问爷爷。爷爷说,长征途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用树皮、草根充饥以外,最难受的还有严重缺觉。

  红一军团过了贵阳之后,很多同志3天3夜都没好好吃过一餐饭,连喝水都很困难。睡眠不足是常有的事,有的战士甚至练就了站着可以睡着,一边走可以一边打盹的“特异功能”。

  方槐还给方烈讲过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一次部队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大家都隐蔽在路边的沟里,仰面看着炸弹一颗颗地从天上掉下来。太阳晒得懒洋洋的,他们实在太疲劳了,很多人竟然睡着了。方槐在半睡半醒之间突然听见叫喊声,猛的睁开眼睛抬头一看,尾追而来的敌人距他只有几十米,他跃起身边射击边奔跑,敌人追击约二里地,眼看追不上放弃了,他和很多战士逃过一劫。

  方槐告诉方烈,家乡与他一起参加红军的有800多人,长征结束时剩下不到20个。“历经炮火、苦难的洗礼,爷爷坚强而乐观,一辈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坎坷,都以苦为乐,一笑置之。”方烈说。

  时常告诫后人不能躺在老一辈功劳簿上

  方烈说,爷爷对他们很疼爱,但要求也很严格,自己的名字就是爷爷取的,希望他继承革命烈士遗志。后来,他也选择参军入伍。参加工作后,方烈每次回家,爷爷总是叮嘱他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要多在基层连队锻炼。

  最让方烈感动的是,1999年10月1日,他军校毕业,爷爷赠送给他一块手表,上面刻有“示孙:永远听从党指挥”几个字。17年来,方烈一直珍藏在身边。方烈说,这块手表一直提醒着他,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指挥,永远跟党走。

  方烈说,爷爷还经常告诫他们,不要躺在老一辈的功劳簿上。方烈说,尽管爷爷在部队是领导干部,但从来没有为儿女和孙子辈们的工作打过招呼,都是靠他们自己打拼出来的。

  在生活上,方老非常节俭。手脚利落时,他坚持自己补袜子,但各种捐款、献爱心却出手大方。“长征是一个讲不完的大故事。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信念。”方老经常这样告诉子女。

  经历大小战斗无数 全身多次中弹受伤

  白求恩曾亲手为他接骨疗伤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荣海 通讯员穆琳张懿

  14岁报名参加红军,差点因年龄太小没报上名;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是白求恩同志到中国后亲手接骨疗伤的第一人。这位老红军叫李盛才。近日,记者走进武汉虎泉干休所,李盛才的儿子李斌和孙女李文琦回忆了老人参加革命和战斗的经历。

  参加反“围剿”子弹打中胳膊和腰部

  小时候,李盛才的父母去世得比较早,他一直跟着叔叔生活。1930年,红军招兵时,他和同伴一行4人去报名。那年,他只有14岁,个子还没长高,招兵同志觉得他年龄偏小,就没有接受。后来,在同伴的央求下,他才和伙伴一起报上名。

  李盛才参加过5次反“围剿”。1933年8月底9月初,红一、红九军团等部在福建温坊(今文坊)地区伏击、袭击国民党军,在温坊战斗中,李盛才被敌机枪扫中,左胳膊和腰部中弹,疗养了一个多月才好。

  李盛才随部队从福建转战到江西,从江西于都出发,被迫开始长征。李盛才在红一军团侦察连任排长。张国焘闹分裂后,红一、红三军团编为陕甘支队先行北上,过西安至兰州公路时,李盛才奉命带全班警戒,遭遇国民党毛炳文师一名副官,李盛才追他追出好远,他看李盛才个子不高,返身将李盛才扑倒在地,并掐住脖子,李盛才把腿收到腹前,一脚把他蹬出老远,接着抽过背后马枪将其击毙,从其身上缴获左轮手枪和一袋子银元。

  打日寇腿中弹白求恩为他做接骨手术

  孙女李文琦清楚记得,爷爷多次讲过,白求恩曾亲手为他做过接骨手术。“爷爷在世的时候,经常提到救命恩人白求恩,爷爷说如果没有白求恩,可能他的腿就保不住了。”

  那是1938年8月的一天,我晋察冀军区115师骑兵营奉命对占据河北完县的日寇进行打击,那时李盛才任该营三连连长,率连担任进攻任务。这次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双方伤亡都比较大。

  就在李盛才率队准备冲向一炮楼时,一颗子弹射过来,他身负重伤倒下。营里的特派员看到他伤势严重,立刻给聂荣臻司令员秘书打电话汇报,请求派人救治。很快,晋察冀军区医务人员赶来。

  经检查,李盛才右腿的腿骨五分之四已被子弹打断。“天气炎热,必须马上进行锯腿手术!如果伤口感染了,命就不保了!”医务人员说。

  就在准备进行锯腿手术时,白求恩赶到了。他仔细检查了李盛才的腿伤,用英语说马上做保腿手术。白求恩亲自主刀,小心翼翼地把他那被打碎的腿骨取出来,然后再用铁条做成夹板固定,最后绑上纱布。

  在白求恩的精心治疗下,李盛才的腿保了下来。李盛才也成为白求恩在中国抗战中成功实施接骨手术第一人。

  生活十分简朴一件白汗衫穿了十多年

  “在部队里,爷爷自己照料个人起居。离休在家,爷爷依然保持了这一习惯。”李文琦说,即使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爷爷仍然坚持自己洗衣服,从来不让奶奶或家里其他人帮忙,直到晚年身体完全动不了。

  作为90后,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李文琦一直非常独立。她说,这与家庭教育有关。“在家里,父母会经常拿爷爷的例子来教育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也成为了我们家的家风。”

  爬雪山,过草地,一些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过惯了苦日子。李文琦说,爷爷也一样。她印象最深的是爷爷穿的那件白色的汗衫,非常薄,夏天穿特别凉快。她从小就看爷爷在穿,后来读了初中,还看到爷爷在穿。由于时间长了,衣服反复洗结果破了好几个洞,可是爷爷还是舍不得扔。问他怎么不换一件衣服,可是爷爷总是说:“这衣服很贴身,还能穿”。就这样,一件白汗衫差不多穿了十多年。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