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纪念建党95周年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记竹山县溢水镇陈家铺村医王焕云:温暖人心的“红丝带”
发布时间:2016-06-16 09:27:08来源:湖北日报进入电子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杨康 通讯员 杨春霞 范珉

他是患者最亲近的家人,笑容暖彻人心

竹山县溢水镇陈家铺村高山上的一座土房内,王焕云身着白大褂,双手交叉搭在患者手腕处,聚精会神把脉。55岁的他个头不高,头发已开始花白,脸上沟壑纵横。看着病人时,他的眼神平静而笃定,带着暖彻人心的笑容。

上周,整整两天,记者坐着王焕云的摩托车随他上门看诊。患者散居大山深处,几乎每到一户,都要穿过几段阴沉的山谷,翻越几座险峻的高山,行走数十公里的盘山公路。

做了35年村医的王焕云,擅长号脉、针灸、推拿,中草药也是强项。35年来,他为村民解除过多少回病痛,已无法统计,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艾滋病人的关爱。

在已去世的艾滋病患者左银家门口,记者遇到了他30岁的女儿阿凤。车还没停稳,阿凤就冲了过来,拉住王焕云的手,嘻嘻笑着。“阿凤有轻度精神病,在左银去世前,我答应要帮他照顾好女儿。”王焕云说。

对阿凤而言,王焕云就是她最亲近的家人。在左银被查出患艾滋病后的12年里,王焕云屡次带上生活用品,吃住在他家里,陪护他度过病症重发期;帮助左银养猪、种植果树增加收入;利用访视病人走村串乡之便,为阿凤寻找伴侣,解决了她的终身大事。

给阿凤看诊完毕,已是日暮。在左银坟前,王焕云点燃香烛、纸钱,“你放心,阿凤的病情比较稳定,你女婿待她很好”,他缓了缓,眼里闪烁着泪花,“村里得你这个病的,眼下只有沈吉和春丽还活着。沈吉今年种了5亩肚倍,春丽的双胞胎女儿已经3岁了,给她用的母婴阻断疗法很成功,孩子4次检查都没有得(艾滋)病。这两年我身体不太好了,就让儿子金钟回来继承我的事业。”

说到最后,王焕云已忍不住泪水。纸钱燃烧的火光,将他的脸映得通红。

一人一药箱一摩托车,他奔走大山15年

15年来,就是面前这个精瘦的汉子,在尽村医职责的同时,不畏流言、不惧艰险,帮助山里的艾滋病患者抗击病魔。

一人、一药箱、一摩托车,王焕云数千次翻越重重山岭为艾滋病人上门看诊。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这句誓言,有16年党龄的王焕云踏过湍流险滩,攀过悬崖峭壁,“零距离”与艾滋病人接触,率先垂范,引导村民接纳、帮助他们。

艾滋病至今尚无根治的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在大山深处的小村里,王焕云是身患顽疾的村民的希望。

陈家铺村地处秦巴山腹地,直到6年前,村里才有了水泥路。他清楚地记得,2012年2月16日,家住高山上的啸庭病情危急,他骑车上门看诊,并为啸庭及其80岁的父亲做好晚饭。返程时,天黑下暴雪,他不慎摔倒在泥泞路上,全身多处擦伤,腰腿软组织重度损伤,右手背被石头划了一道五六厘米的口子。

在家休养4天后,王焕云再度前往啸庭家看诊。 在扎针时,由于手部疼痛,试了几次都没扎准,还有血液飞溅出来,洒到了他受伤的手背上。

“我赶紧去屋外的水沟里冲洗。”王焕云说。冷水有助于毛孔收缩,血液更不容易渗透到体内。

冲洗完毕,王焕云回到屋内,让自己镇定下来,继续为啸庭打完针。所幸,后来经检查,他没有被感染。

从2001年起,王焕云每周都要到每名患者家中访视一次,依例检查病情,帮助患者排忧解难,直至患者离世。

父子接力,“红丝带”继续在山村飘扬

2003年非典期间,王焕云用摩托车载着一大箱草药送到村小学,途经一条河流时,桥上打滑,他连人带车掉进了河里。一位正在地里干农活的农民放下锄头,飞奔过来将他救起,“王医生,你一定要保重身体啊,村里人都离不开你呢!”

也不是没有打退堂鼓的时候。有一次,他到乡镇卫生院开会,一位医生同行指着他调侃道:“瞧,艾滋病人来了!”那一刻,他感到一肚子委屈无处诉说,气呼呼地跑到院长办公室,哽咽着说,“我不干了。”

可是,哪能不干呢!病人在等着他,父老乡亲也在盼着他。因为他的努力与付出,村里十几年来都没有新增艾滋病例,艾滋病人寿命延长,直到近几年才陆续有患者离世。“每位去世的患者都是我亲自送葬,消毒、处理遗物。只有做完这些,心里才踏实。”

2008年,王焕云被转为国家正式医生,工作重心转移到溢水镇卫生院。为此,他劝说儿子王金钟放弃在十堰市人民医院的进修,回村和他一起分担防艾工作。

如今,王金钟已习惯了村里的宁静生活。他每天准时在7时50分前到达村卫生室,“我要接替父亲,让这里的父老乡亲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让象征关爱艾滋病人、传播爱与希望的‘红丝带’继续在山村飘扬。”

(文中艾滋病患者为化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