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治国理政新实践·湖北篇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治国理政新实践·湖北篇(2)】百舸争流促发展
发布时间:2016-03-24 00:02:28来源: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百舸争流逐浪高——在“协调发展理念”指引下的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实践
 
 
  新闻漫画:百舸争流逐浪高——在“协调发展理念”指引下的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实践

 
 
  评论: “协调”理念引领荆楚发展新境界
 

  H5:湖北协调发展之路怎么走?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孙国平 陶忠辉 梁晓莹 张真真

  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湖北加长板、补短板,改写区域不平衡格局的必由之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纲举目张,“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覆盖荆楚,激荡山川河岳,泽被荆楚百姓,奏响协调发展的时代强音。

  荆楚雄风劲,百舸争流急。

  从“一主两副”到“一主两副多极”,从“两圈两带”到“两圈两带一群”——一元多层次,众星捧月,你追我赶,气场升腾,舒展昂扬激越的发展画卷,汇聚荆楚共建支点的强大合力。

  承载党中央、国务院的殷殷期望,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厚植协调发展新优势。“一主两副”大城崛起,“两圈两带”圈带互动,一“红”一“绿”交相辉映,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四大片区扶贫攻坚唤醒群山——多极带动,多点突破,湖北阔步迈入协调发展新境界。

  大城崛起,“一主两副”构筑湖北“金三角”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在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

  湖北,过去一直是武汉“一城独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巩固和厚植自身原有优势,以期壮强带弱,促进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打造湖北发展新引擎。

  摊开湖北地图,一个奇特现象惹眼——武汉、襄阳、宜昌三个城市,连起来就像一个等腰三角形;以这三个城市为圆心,以三角形的腰为半径画圆,这三个圆几乎可以覆盖整个荆楚大地。打造湖北“金三角”,现实条件具备,发展前景可期。

  但,这三个城市发展也不均衡。与武汉相比,襄阳、宜昌差距十分明显。数据显示,2010年,襄阳、宜昌两市GDP相加3085.62亿元,仅为武汉的55%,不足全省的20%。

  放眼全国,苏州、大连等沿海型副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城市影响力等,与省会城市大体相当;洛阳等内陆型副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也相当于省会城市的六成左右。

  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湖北亟待多点支撑。

  促进区域协调健康发展,湖北亟须多点发力。“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断,给了湖北极大的鼓励和信心。“让强的更强、大的更大,带动其他地区跟进发展。”省委、省政府加快“一主两副”城市战略布局:重振“大武汉”雄风,建成支点中的“支点”;支持襄阳、宜昌,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三个三分之一”科学定位浮出水面:全省经济总量中,武汉市占三分之一,襄阳和宜昌合占三分之一,其他地区占三分之一。

  方略既定,争相竞进的发展豪情,喷薄而出。

  龙头舞动,大武汉,大气魄,大发展。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调研,第一站就考察了武汉新港,强调“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省委书记李鸿忠强调,认真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抢抓机遇,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全力支持“复兴大武汉”。“复兴大武汉”,武汉致力于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家创新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大枢纽。

  5年来,大项目抢滩登陆江城,工业经济“强筋壮骨”。南车北车在此会师,通用、雷诺、比亚迪强势入驻,联想、TCL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纷至沓来。

  5年来,武汉“每天不一样”,城市“颜值”不断刷新。地铁线路每年通车一条,武咸、武黄、武冈城铁相继通车,京广高铁、沪汉蓉高铁在汉交会,近40条国际和地区航线通往全球,“祖国立交桥”挺立荆楚。

  5年来,武汉实力倍增,接连进位。2014年,武汉迈入万亿元俱乐部,在全国城市排名由2010年的第12位上升至第8位,副省级城市中居第3位。2015年,武汉人均GDP迈过1.5万美元大关,与北京、上海处于同一水平。

  两翼齐飞,襄阳、宜昌“争奇斗妍”。

  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襄阳,5年来,每年上千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英菲尼迪国产化下线,新能源汽车产业“井喷”,两大云计算中心运行,成功跻身“全国智慧城市20强”,新材料产业屡创全国第一。

  站在“十三五”的起点上,襄阳提出,到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万亿元。 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达3000亿元级台阶,努力培育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医药化工5个千亿元级产业。

  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宜昌,2012年起每年实现一个千亿产业,连续四年崛起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四大千亿产业。

  宜昌千亿产业的发展,成为支撑我省三个三分之一战略的重要基础,成为推动宜昌迈向中部非省会首位城市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宜昌市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7位,前进16位;跃居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2位,前进1位。

  五年砥砺竞进,“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初步形成,湖北区域经济日趋协调!

  至2015年,武汉GDP达到10905.6亿元,襄阳、宜昌GDP分别达到3382.12亿元、3384.8亿元。“一主两副”占全省经济总量60.2%,其中,襄阳、宜昌合计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9.5%,提高到2015年的23%。

  后发赶超,竞进中补齐发展“短板”

  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放眼荆楚大地,四角均是山区、贫困地区,且多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

  巍巍大别山,绵延千里,连接革命老区,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

  绵绵武陵山,群峰巍峨,雄踞湖北西部,是全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居住区。

  西北有秦巴山区,东南有幕阜山区。

  大山无言,它们一度是封闭、落后、贫穷的代名词。

  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只有加快这些地区、人口的脱贫致富,才能建设全省均衡、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让相对落后地区在全省协调发展中“不塌陷”、“不掉队”。2011年,湖北率先启动“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以及“幕阜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次年,“秦巴山连片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又启动。

  子落棋盘,清脆有声。扶持政策“含金又含情”——

  “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秦巴山连片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成为国家战略,“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明确指出,“幕阜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享受其他三片区同样的扶持政策。

  大别山、武陵山“一红一绿”两个试验区,每年每个县(市)增加扶贫投入3至5亿元;省政府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两个试验区产业发展;确定每个县(市)由省直单位1名副厅级领导、1个处室和1名联络员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赋予试验区“先行先试权”,敢为天下先,不断突破资金、土地、科技、人才、城乡统筹等方面的深层次体制障碍。

  一“红”一“绿”,四大片区,“后发”变“厚发”。

  在鄂东,黄冈“一年新增厂房是过去60年总和”,187个“点中点”成为老区跨越发展的“样板田”。2015年,黄冈规上企业达到1434家,比2010年的720家净增714家,年均增长142家;黄冈农产品加工值挺进千亿大关,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达到1.6:1。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大别山不断迈向新高度。

  在鄂西,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开通,犹如惊雷划过恩施大地,撼人心魄:“我们东进武汉,西入重庆和成都,原来可以这样快!”从此,恩施山不再高,路不再远。龙船调、大峡谷、腾龙洞、清江山水画廊等奇山秀景、土苗风情,走出大山,走向世界。2015年,恩施州游客接待量达到34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20亿元,成为全省旅游大州。绿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恩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3939元,增加到2015年的7985元,4年实现翻番。

  在鄂西北,十堰“外修生态,内修人文”,驱动车城跨越发展,GDP由2010年的736亿元增至2015年的1300亿元,交通大改善,县县通高速;生态文明扎实推进,车城迈向生态新城。

  在鄂东南,咸宁市将绿色崛起作为核心战略和发展路径,GDP从2010年的520亿元增至去年的1030亿元,幕阜山片区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香城泉都”品牌叫响全国。

  一“红”一“绿”交相辉映,四大片区薪火旺盛,成为湖北经济增长新引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点亮了路标。

  省委、省政府应声而动,迅速出台了《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自我加压、信心坚定:到2019年,实现全省59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3年底静态人口)全部脱贫销号、482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国家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享受片区政策的3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而今,放眼荆楚大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工作正全面扎实推进,尤其是在四大片区,“挂图作战”旌旗猎猎,部门驻点、干部进村、产业扶贫。一系列重大举措,精准施策、精准到户。

  山川激荡,河岳欢歌。

  千帆竞发,“多极化”昂扬进发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之一。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中央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一方水土、一方经济与一方人口的协调,让各个地区都以自己的优势资源为后盾参与国家的经济活动,让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均衡。

  在实施“一主两副”战略“壮强”,“一红一绿”、四大连片攻坚“补短”的同时,肩负着“建设支点、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的湖北其他市州,当如何分担发展重任?

  遵循“优势互补的差别化协调发展”法则,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紧锣密鼓,抓铁有痕,逐一推进。

  2011年4月起,省委、省政府在武汉召开现场办公会、三级干部会,奏响“一元多层次战略”区域全覆盖、各级全统筹、多载体支撑、多平台推进的战略交响。

  前后历时一年零4个月,省委、省政府在17个市州“授旗、鼓劲、指方向”,厘清区域发展思路。

  与原有的发展优势相对应,与自身的资源禀赋相协调,选择不同的发展主题和路径,17个市州“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激情跨越。

  孝感融入大武汉,澎湃“心”动力。亚洲排名前四位的生活用纸企业金红叶、恒安、维达和中顺先后落户孝感;日本矢崎、小糸、意大利马瑞利、法国喷达等汽车零部件企业扎堆集聚。“十二五”期间,孝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排名跃升至4至6位。

  荆州强力壮腰,步入发展快车道。荆州开发区面积从69平方公里拓展到209平方公里,先后有11个产业集群列入全省90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数量在全省排名第一,其中有3个产业集群产值过百亿元。

  黄石“生态立市”,生态转型渐入佳境。至2015年底,黄石三产业结构比达到8.8:55.4:35.8,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优良天气居全省前列。

  多极发展,是对自身特色的重新审视,更是区域间良性互动的生动演绎。

  “中国农谷”辉耀荆门。打造“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荆门不断探索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之路,亮点纷呈。看今日荆门,农产品加工业已跻身千亿产业,农业经营主体突破2万家,稳居全省首位。

  随州崛起“专汽走廊”。以特色突破带动全市转型跨越,随州形成了30公里专汽长廊,专汽生产和出口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专汽产业强势带动下,随州铸造、风机、食用菌等产业跻身全省重点产业集群,香菇出口稳居全国第一,茶叶出口、新能源发电全省第一。

  鄂州建设全省地级市综改示范区;黄冈全力推动大别山试验区建设;咸宁打造“香城泉都”和“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十堰突出写好“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大文章;仙桃、天门、潜江各自发力,向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冲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华中屋脊”神农架林区扬长避短,建设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

  在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无限支持”下,各地勇为、奇为、敢为、善为,加快谋划和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发展平台,打造区域发展的强力增长点。

  多极发力,全省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城市,从“十一五”末的3个,增加到“十二五”末的10个!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奋进湖北增添新动能。湖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必须以“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为引领,大力推进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发展,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步伐,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全面优化发展格局。

  千帆竞发风头劲,百舸争流浪潮高。

(作者:  编辑:周婵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