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2017全国两会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一留一回,两个百万”叫响全国两会
发布时间:2017-03-08 07:52:43来源:C-- 长江日报进入电子报

迟福林 特派记者郭良朔 摄

刘志彪 特派记者郭良朔 摄

庄聪生 资料照片

左宗申 特派记者蒋太旭 摄

汪晖 特派记者郭良朔 摄

盛明富 特派记者蒋太旭 摄

特派记者邵澜 张隽玮 汪文汉 柯立 蒋太旭 宋磊

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确保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开拓招商引资工作新路径。

春暖花开之际,奋力赶超发展的武汉,提出“一留一回,两个百万”创新举措,引发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度关注。他们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纷纷为这两项创新之举点赞,并热情建言献策。他们都表示,将抓住机遇融入武汉这座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

“一留一回,两个百万”让人才形成合力 将为武汉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无论是在武汉大学、武汉市还是湖北省,雷军都是最响亮的名片之一。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是湖北人、又曾在武汉大学求学,对这座城市非常有感情。他认为,校友对学校感情很深,对学校所在的城市感情很深,很容易找到投资的切入点。“武汉作为一个中部城市,在城市竞争中不具备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利用校友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招商引智,想法很先进。”

雷军表示,武汉在教育资源上有非常大的优势,也拥有包括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青睐。今年小米将借由一带一路拓展包括印尼、越南、俄罗斯等周边市场。而武汉恰巧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自己正在瞄准武汉,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原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庄聪生认为,武汉的“一留一回,两个百万”提法新颖、切合武汉实际,“这个举措定位精准,针对武汉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庄聪生说,他去过武汉,光谷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高校林立、高素质人才遍布,令他感受到武汉的城市活力与潜力。“到处都是年轻的面孔,他们的身上充满创业激情,是这个城市最宝贵的财富。”他认为,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是富有朝气的人群,也是创新创业的基础人群,如果他们能留下来,愿意为武汉贡献才智,将在武汉掀起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同时,“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能通过武汉校友将创业经验、创新成果、大量资金带回武汉,将促进武汉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庄聪生认为,“一留一回,两个百万”对武汉产业转型和招商引资工作抓手作用明显,能聚拢大学生和有相当创业经验与财富积累的人士,让两个人群形成合力,“大学生代表未来,有创业激情,也有创业技能,‘武汉校友’代表雄厚的创业创新能力,二者形成合力,能对武汉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舞台搭好了,长袖善舞的人自然就来了” 人才的使用要与产业发展规划衔接统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说,他经常来武汉。他认为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人才至关重要。作为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城市,“一留一回,两个百万”特别符合武汉现在发展的实际情况。尤其在新一轮的创新发展中,在新的科技革命当中,不管是武汉的学子,还是武汉的校友,都可以大有作为,都缺一不可。所以,应该采取更多的保障措施,让在武汉生活的人才留下来,让生活在外地甚至外国的武汉校友返回来。“你的舞台搭好了,长袖善舞的人自然就来了。相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而言,武汉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现在都有一定的优越性,完全有可能吸引新的人才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原主席盛明富听说武汉正在实施“一留一回,两个百万”,连声说好。他说,武汉的发展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至关重要,处于重要战略位置,特殊性不言而喻,制定人才的长远规划对武汉的发展尤其重要。中国的发展需要人才红利的支撑,武汉5年留住一百万大学生,显然是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人才的使用要与武汉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统一。吸引大学生留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学以致用,让他们的未来发展与事业发展拥有更好更大的空间。

盛明富说,人才聚集之后就为吸引资本创造了条件,武汉要让百万校友资智回汉,要在政策上创造一切便利条件,包括对行政审批事项实行最大限度的简化。

“有针对性地提前布局,有计划地引入人才、聚拢人气,对武汉发展绝对是个好点子。”昨日,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宗申产业集团董事长左宗申说,“一留一回,两个百万”体现武汉对人才的重视,是一个符合经济规律的城市发展战略。

“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而言,人才至关重要,创新将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学生群体是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左宗申说,如何留住人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热门话题,为此,很多城市都在努力。武汉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每年产生大量高校毕业生,同时,不少“武汉校友”积累了大量的创业经验和财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汉面临城市发展的绝好机会。

左宗申建议,武汉可结合城市特点、产业特征,出台一些有利于大学生留下的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吸引本地优势产业需要的人才。

“两会后将带队来武汉看看” “一留一回,两个百万”成活广告 

“武汉人才济济,是一个令人怀念的地方!”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对武汉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李书福1996年毕业于湖北经济管理大学财经系。当听说武汉正在实施“一留一回,两个百万”,他高兴地说,武汉有一百多万在校大学生,科教优势了不得,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好了,大学生留在武汉的比例会一天天高起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会选择留在武汉创业。

作为武汉校友,李书福向长江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我们正在讨论与武汉合作投资一些项目”。他透露,这些项目与新能源汽车相关。

听长江日报记者介绍了“一留一回,两个百万”工程后,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专程来到会场外,接受了长江日报记者的专访。南存辉说:“留下百万大学生到武汉创业,吸引百万校友回武汉投资,气魄很大、思路很新。武汉本身是一个思想很解放的城市,政府和社会的市场意识都很强,地处长江龙腰位置的武汉,将迎来新的腾飞。对于浙商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近期我和一些浙江企业家计划组队到武汉考察,寻找投资机会。”

南存辉说,武汉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吸引最富有活力的大学生群体留武汉创业、对外招商引资,将促进武汉现代制造业升级转型。落子武汉,对于正泰集团下一步发展也将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新能源与电力能源设备制造领军企业,正泰集团此前在武汉已经投资了太阳能光伏发电,下一步,武汉是正泰集团投资的一个着力点。武汉城市圈本身是庞大的市场,加上交通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人才、科教资源,这些都是民营企业所需要的。“两会结束后,我会带队去武汉,希望能够把我们浙江民营企业的资金、技术、产品优势,和武汉的地理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相结合。”

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年轻人发展的氛围 为“一留一回,两个百万”提供生存土壤

“城市如果不创新发展,人才也无法在城市生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说,希望武汉创新发展,这样“一留一回,两个百万”工程才有生存的土壤。

刘志彪27岁就开始领衔南京大学经济学系,后成为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认为,科教资源比较丰富的武汉,在如何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留一回,两个百万”是一个好的切口。

“抓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抓手和突破口,就是要及时地转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驱动的重点、抓手和突破口,就是科技与人才工作;科技与人才工作的重点、抓手和突破口,就是科技创业。”刘志彪认为,科技创业,就是要让科技资源通过一定的途径,经过一定的时期,转化为一个新的资源,或者是创造新财富的过程。这其中人才的因素至关重要,有了人才,就有了发展的基础。留住人才,城市就要创新性发展,为留下者提供广阔的天地和发展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潘刚说,武汉提出“一留一回,两个百万”,从推动创新和创业入手,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这释放了良好的政策信号。

潘刚说,武汉具有良好的人才资源优势。80多所高校、120多万的在校大学生,为武汉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相信在“一留一回,两个百万”带动下,更多优秀人才将加入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为实体经济创造更大产出。未来,伊利愿意与武汉的广大企业一起,为青年人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动力,助力这些人才资源发挥最大价值,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更大动能。

“从趋势来看,中心城市和教育资源的集中度并非正相关,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氛围是关键。”昨日,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告诉记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来说呈现高度集中的趋势,但随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逐渐饱和,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流向其他城市已经是大势所趋,“武汉有条件、有吸引力培养并留住大学生。”汪晖说。

他介绍,在国外,好的学校往往在非中心区,吸引学术人才和科技工作者的,往往是科研的氛围。“年轻人可塑性很强,就业初期对其人生发展影响很大,”汪晖认为,武汉要实现“一留一回,两个百万”,必须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年轻人发展、尊重人才的氛围,让青年人在武汉拥有成长的获得感。汪晖还建议,5年吸引100万大学毕业生留汉、100万校友回汉投资,必须持续发力,他建议武汉延长政策实施的时间轴和空间轴,以长期服务于人才战略,促进城市飞跃发展。

链接>>>

校友企业家

捐5000万引才基金

本报讯(记者李佳)“你念或不念,情就在那里,看你能不能把它调动起来”,昨日,我市就校友招商工作走访部分武汉高校,并与在汉七所部属高校相关负责人举行座谈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各高校校友企业家纷纷表达回汉再创事业的意愿。

武汉大学董事、校友企业家协会秘书长蹇宏透露,为响应“百万校友资智校友回汉工程”,几位校友企业家昨日拍板捐出5000万元的武大专项人才引进基金。

蹇宏近期成了空中飞人,前几日他刚去浙江拜访武大校友、公牛集团董事长阮立平,过几日又要赴京,与武大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理事长陈东升、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校友商议成立10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响应“百万工程”事宜。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梁茜介绍,曾吸引著名天使投资人龚虹嘉、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阿里巴巴副总裁高红冰等大咖的该校“校友企业家论坛”等品牌活动,将以武汉“百万工程”为主题将部分活动放在武汉,成为城市招商品牌活动。

中国地质大学校友合作处处长徐岩介绍,全国各省市国土系统中,超六成骨干是地大校友,对武汉基础建设或许能起到支撑作用;华中师范大学校友办主任郭庆表示,将发挥该校基础教育优势,让外部人才携子女来汉安家没有后顾之忧。

“打造‘武汉校友’概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委员、总会计师王建鸿的建议得到共鸣,华中科大副校长梁茜也倡议武汉高校“合唱”联动。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名家说:“资本主要靠政策,智力主要靠情感”;王建鸿认为,“用环境留住校友,用利润发展校友”,各高校都赞同“工程”要落在实处,“不仅要留,更要让企业家不想走”;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曾春年建议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孕育未来朝阳产业,要做好战略规划。一方面关注走出去的校友,一方面在高校成果还在孵育时就对通过产学研创业的在校师生给予支持,将成果和未来的企业家留在武汉。

武汉校友热情相邀

华科系创业家

有意“回家”

本报讯(记者李佳 通讯员肖晶)“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刚启动,在汉企业家纷纷对着朋友圈里的校友喊话:“回来吧,回来哟。”长江日报记者获悉,数天前,受在汉校友企业家邀约,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一位企业家从外地赶到武汉,着手考虑将企业总部搬到武汉,这家互联网企业去年盈利上千万,是行业内的隐形冠军。

位于武汉软件新城的武汉卡比特信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车载互联技术和产品研发的高科技公司,提供业内领先的手机车机互联解决方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创始人冉龙波告诉记者,本世纪初,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里就已刮起互联网技术研发风,在他那一届,后来走出了淘米的汪海兵,之后有同校机械学院2002届杨永智、软件学院2011届黄承松、计算机学院2003届姚欣,华科系互联网创业者崛起,“而和我同一届同系隔壁班的有位老友,也已成为互联网在线服务业界的隐形冠军”,他说,华科系校友低调务实,却又内里热情,对母校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里默默前行,却又时常回望。

上周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的消息燃爆了校友们的朋友圈,“周五这位校友就带着主要技术团队来到武汉考察,未来这家盈利上千万元的企业极有可能搬到武汉”。令冉龙波感到振奋的是,经他牵线,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为返汉的校友企业家邀来了各方办事部门,“政府部门很有诚意,让牵线的我和牵来的老友,都感觉很‘靠谱’,‘工程’不是空话,落到实处。”

去年年底刚成为武汉城市合伙人的武大校友卢永雄,从英国返汉创立西红柿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将积累了15年多的先进磁传感技术研发经验落地武汉,自己“入伙”也不过3个月,卢永雄就邀在欧洲领先的POS机企业担任高管的老友回汉。卢永雄介绍,老友和夫人都是湖北人,他作为副总和股东之一,积极推动这家欧洲企业进驻武汉,“现在武汉在搞‘两个百万’,回来看看吧。”老友也感兴奋:“大力扶持新产业,改善人才环境,武汉越来越有吸引力了。”

据统计,服务外包企业聚集园区——武汉软件新城70家企业,入驻其中的三成企业都与城市有缘——创业者或为本地人,或曾在武汉上大学。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