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道绿树成荫
东湖绿道成市民最受欢迎的休闲地
园博园内花开四季
通向机场三期的水杉大道
墨水湖公园成为城市绿肺
花开三镇满城香
地铁站点披上“绿色新衣”
千朵菊花形成大城崛起扎景
市民积极参与义务植树
今日是第39个植树节,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16年武汉市绿化状况公报》。过去一年,我市组织发动全社会力量持续推进园林大建设、国土大绿化、资源大保护,巩固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开启了“生态化大武汉”建设新征程。全市完成城市绿地建设面积783.3万平方米、“绿满江城”植树造林4.1万亩、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4.18%,绿化覆盖率39.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1平方米,森林覆盖率22.88%(全省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森林蓄积量525万立方米。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一批重大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陆续开工、竣工,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了“一心两轴五环六楔多廊”城市生态格局。
瞄准生态化大武汉建设 下达今年全市绿化任务单
今年,我市将全面加快“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进程,全市建设城市绿地709公顷;完成人工造林2.5万亩,实施退化林分修复5.2万亩,新增产业基地2万亩、森林面积2万亩。
建成东湖绿道二期60公里
建设140条林荫道
建成东湖绿道二期60公里,续建环汉口、环武昌、环汉阳绿道,新建环牛山湖、东风大道二期、狮子山、栗庙环湖、问津大道等绿道315公里。特别是近60公里的东湖绿道二期,将深入湖边,走向山林,将把过去藏在深闺中的美景“拉”出来,便于市民登山、亲水,感受更广阔的东湖美景。
聚焦“长江主轴”、“长江新城”、“东湖绿心”,推进园林绿化项目建设,重点打造龟山景区,建设江滩四期、武昌江滩公园,实施武青堤(铁机路—武丰闸)江滩绿化,续建长江汉阳江滩(杨泗港上游端—白沙洲大桥上游端)绿化工程,开展汉江两岸景观整治。
建设林荫道140条。每个区不少于10条,其中包含两条花道。
全面完成“花开三镇”景观提升工程。在汉马线、军体会沿线、武汉大道、长江大道等70余条道路,打造成月季、樱花、海棠等特色花道,实现花成带、成团、成片、成景,四季有花,花开不断。
新改续建46个公园、建设51个街心花园
推进府河绿楔绿化建设
强化公园绿地建设。新改续建岱家山文化、新月溪、马鞍山知音、盘龙城遗址等公园46个,含野芷湖、杨春湖、晒湖、柴泊湖等23个湖泊公园。建设51个街心花园。
全面开展机场二通道可视范围绿化、柏泉郊野公园、杜公湖湿地公园,推进府河绿楔绿化建设。启动汤逊湖绿楔—野芷湖公园、后官湖生态绿楔景观提升建设,新、改、续建金潭府河、后官湖、柏泉、神山湖、鸡公山5个郊野公园,逐步把生态绿楔建成复合郊野公园群。
围绕“四水共治”,加大河流、港渠等水岸绿化力度,推进大东湖、南湖、汤逊湖、后官湖等生态水网建设,实施巡司河、夹套河、青菱河、南湖港等渠道绿化,新建鲤鱼溪配套绿化。
实施四环线生态带建设
武汉再添“绿环”。以“一廊·七卷·十景”作为规划布局,建设全长146公里、两侧50米宽的四环线生态绿化带。今年建成23公里,改造提升外环线24个匝道绿化水平。
大力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和省、市、区、乡道路两侧宜林地绿化建设,完成10条以上快速通道绿化,绿化里程200公里。
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对黄陂北部、新洲东北部难绿化荒山实施绿化,对全市30多处“天窗”实施补绿,完成人工造林2.5万亩,实施退化林分修复5.2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中幼林抚育10万亩,完成“四旁”植树300万株、重点造林项目建设1.77万亩。
建设绿色乡村。积极创建新洲区“省级林业生态示范区”,推进江夏区五里界、新洲区凤凰镇等6个森林小镇建设,完成100个省级绿色示范乡村建设,把江夏小朱湾、黄陂盛家河湾、新洲徐治湾、蔡甸大小金湾等村湾建成绿色特色示范村湾。
发展赏花游、森林游、湿地游
大力发展苗木花卉、木本油料等特色经济林产业,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新建苗木花卉基地0.5万亩、油茶基地1.5万亩。发展壮大武汉林业集团、康欣科技、江夏花博园等一批龙头企业和花卉苗木市场,培育辐射华中、面向全国的花卉苗木和林产品市场。
依托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发展园博园、黄陂木兰花谷、新洲区仓埠桂花、江夏区五里花海、蔡甸区九真彩叶、东湖开发区黄龙杜鹃、武汉开发区硃山紫薇、东西湖柏泉郁金香主题公园等生态旅游。
积极承办第二届中国(武汉)绿色产品交易会、第十四届中国苗木交易会和湖北生态论坛。
落实“森林、林地、湿地、绿地”管理责任制
推进公园管理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努力打造全国一流公园。落实“森林、林地、湿地、绿地”管理责任制。落实“路段长”养护责任,实现道路养护管理全覆盖。
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批,严守林地“红线”;加强城市绿地管理,禁止非法占绿、损绿、毁绿;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沉湖、上涉湖等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加快推进藏龙岛、安山、杜公湖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强化国家森林公园管理,禁止违规占用、变相转让森林公园林地。
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及因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
园林绿化十大亮点
武汉园博会圆满闭幕
武汉园博会荣获联合国C40城市大奖,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于去年圆满落幕。
频获国际大奖不是偶然现象,它折射出武汉对于园林绿化的大力度投入。园博园全园规划总用地213.77公顷,将原本的垃圾场改造成生态园林,实现生态格局的再造。
东湖绿道一期建成开放
鸟瞰全景,蜿蜒绿缎绕东湖;漫步其中,湖光山色相连,千秋绿道拂清风,这是东湖绿道给市民带来的世界级慢生活体验。绿道串联起东湖的磨山、听涛、落雁三大景区,全长28.7公里,全线植树21208株,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
法桐林荫重回中山大道
中山大道经过实施综合改造景观提升后盛大开街,百年老街焕发新颜。沿街绿化成为一大亮点,种植行道树总计911株,加上保留的200余株老树,整个路段的行道树超过一千棵,行道树数量超过以前的3倍。新栽树木中以法桐为主,市民赞叹法桐林荫道又重回武汉。
地铁站点穿“绿色新衣”
轨道交通6号线沿线22个站点穿上“绿色新衣”,栽植乔木14386株、色块150573平方米、草皮58710平方米,实施绿化面积22万平方米。轨道交通2号线北延线6个站点,实施绿化建设2.2万平方米。值得说明的是,地铁6号线的植物设计,是以花为主题,市民乘坐地铁,春可赏樱、夏观紫薇、秋品金菊、冬来寻梅。
机场三期呈现水杉大道
天河机场内及周边将种植60多种、共计6.5万余株乔灌木,景观绿化工程以水杉为基调树种,打造出“杉映天河”绿化景观。同时,种植了大量茶梅等冬季开花的植物,让旅客在天河机场一年四季均可赏花观绿。
花开三镇满城赏花观绿
实施三环线以内立交匝道绿化美化工程,集中提升44座立交匝道绿化水平,种植乔、灌木2.8万余株,完成绿化建设面积285万平方米。有序推进花开三镇工作,布置花卉10万平方米,栽植夹竹桃、藤本月季、云南早樱、山茶、树状月季、茶梅等花灌木8万株。
举办解放公园郁金香展、青山公园杜鹃节、和平公园月季展、沙湖公园荷花展等花事活动,吸引大批市民游客观赏。
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荣获大奖2个、金奖17个、银奖20个、铜奖9个,打造了武汉“花品牌”。
新增公园绿地167.6公顷
新改续建临江、环湖、滨水公园15座,其中新建墨水湖、竹叶海、柴泊湖、薇湖、汉口汉江江滩、青山江滩等公园6座,改造提升7座,续建2座,新增公园绿地167.6公顷。新建绿道304.6公里。续建、拓宽三环线生态带17.5万平方米。全市76座城市公园,免费开放71座,年游客接待量逾9000万人次。
市民园长获住建部推介
我市32个公园公开聘请市民园长,市民参与公园建设的创新形式,被国家住建部在各城市推广。
深入开展“花园家庭”评选和“惠民送花”活动,2016年评出100个花园家庭,送花15个福利院、20个社区和1000户普通家庭,让绿色与花香充盈社区庭院,将绿色福利传递至千家万户。
着力打造“公园大课堂”主题活动彰显公益特色,推出创意课程112节,发挥公园科普、教育功能,服务市民家庭逾3500个,并将每月的第一个周五设立为“植物医生问诊日”,每次“问诊”活动平均接待市民1500人左右。
府河发现珍稀濒危的青头潜鸭
在府河发现全球总量仅存500只左右珍稀濒危的青头潜鸭,长江江滩发现国家一级保护的黑鹳,涨渡湖上万只红嘴鸥越冬。我市野生动植物资源呈恢复性增加,生态持续向好。
我市湿地面积16.2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9%。沉湖、上涉湖、涨渡湖、草湖、武湖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2.8万公顷。全市有东湖、金银湖、杜公湖、后官湖、藏龙岛、安山6个国家湿地公园以及4个省级湿地公园。桐湖、木兰花溪2个省级湿地公园获批新建。
全市1732条道路列入养护管理
对全市1732条城市道路、3000公顷城市道路绿化及其附属绿地和街旁绿地,列入绿化养护管理,其中实施一级绿化养护的道路240条,养护达标率96%。2016年借助“大城管”机制和电视问政平台,累计发现和及时整改道路绿化养护问题30余万处,共补栽乔灌木3万余株、色块及地被植物150万平方米,布置绿地花卉8万平方米,实施绿地降土面积45.8万平方米,整形修剪行道树1万余株,整改合格率98%。
绿化状况公报解读
义务植树深入开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16年2月26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市绿化委员会成员、市直机关单位负责人、绿色志愿者及部分市民群众,在东湖绿道湖心岛参加义务植树,栽植紫薇、水杉、樟树、桂花等树600多株。
各区各部门层层发动。各区(功能区)区委(工委)、区政府(管委会)和市直部门非常重视义务植树工作。新洲区开展“每人十棵树、一年千万株”义务植树大行动,大力实施“三边一山一网”植树造林,成为2016年春季义务植树开展时间最长、活动场次最多、栽植树木数量最多的区。
义务植树机制不断创新。在全国率先建立常态化义务植树平台——“绿色林林7”网站,实施互联网+义务植树,组织开展“种一棵咱家的树”主题义务植树活动,义务植树点增加到19处,并增加了手机报名方式,组织各区因地制宜开展了“模范林”、“双拥林”、“三八林”、 “共青林”等义务植树主题纪念活动,不断掀起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高潮。全年市民义务植树活动达222场次,植树56万株。
城市园林建设亮点纷呈
一批重点工程闪耀面世。武汉园博会圆满闭幕,荣获C40城市大奖、2016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东湖绿道一期建成开放,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中山大道综合景观改造工程盛大开街,百年老街焕发新颜。轨道交通6号线沿线22个站点绿化工程,栽植乔木1.44万株,绿化面积22公顷。机场三期景观绿化工程以水杉为基调树种,植树2.52万株,绿化面积58公顷,打造出“杉映天河”绿化景观。
城市园林品质进一步提升。新改续建滨水公园15座,其中新建汉阳区墨水湖、硚口区汉江江滩、竹叶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薇湖、青山区江滩、新洲区柴泊湖6座公园。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将二妃山垃圾场建成城市公园。江岸区、江汉区等利用城中村改造,实施控规绿地建绿,新建石桥等“三小”绿地21处。武昌区、洪山区等实施三环线以内44座立交匝道绿化美化提升工程。续建、拓宽三环线生态带17.5公顷。有序推进“花开三镇”,布置花卉10公顷,栽植夹竹桃、藤本月季、云南早樱、山茶、茶梅等花灌木8万株。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等大规模推进绿道建设,新建绿道304.6公里。
城市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化管护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已建成城市公园76座,面积3298公顷,免费开放71座,年游客接待量逾9000万人次。公园管理制度不断健全,42座主要城市公园纳入日常养护管理考核范围,养护管理良好率100%。在31座公园积极探索推行市民园长参与管理,市民园长工作经验被国家住建部推介。对全市1732条城市道路、3000公顷城市道路绿地及其街旁绿地,列入绿化养护管理。借助“大城管”机制和电视问政平台,引入第三方考核机制,累计发现和及时整改道路绿化养护问题30余万处,整改合格率达98%。
社会绿化氛围日益浓厚。着力打造“公园大课堂”主题活动,服务市民家庭逾3500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开展“植物医生问诊日”、“园艺沙龙”等活动,帮助市民解决家庭养花技术问题,累计接待市民1.5万人次。举办解放公园郁金香展、青山公园杜鹃节、和平公园月季展、沙湖公园荷花展、第33届金秋菊展等花事活动,吸引大批市民游客观赏。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荣获大奖2个、金奖17个。组织花园家庭评选和惠民送花活动,评选花园家庭100家,送花到16家敬老 院、1000户家庭,让市民共享绿色福利。
造林绿化成效显著
大力推进“绿满江城”。继蔡甸区、东西湖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上年完成“绿满江城”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后,黄陂区、新洲区和江夏区均提前完成目标,共实施造林绿化4.1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55.9%,提前一年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造林绿化任务,率先实现 “绿色全覆盖”和应绿尽绿。黄陂区森林面积占全市46%,森林覆盖率达36%。
全面完成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任务。严格规范项目管理,完成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1.4万亩,防护林造林0.5万亩,血防林造林0.3万亩,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3.2万亩。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江夏区积极创建省级林业生态示范区,建设绿色示范村26个,实施180个村的绿化提升,完成京港澳高速、青郑高速通道绿化2万株,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江夏区五里界街、蔡甸区索河镇被省绿委、省林业厅命名为湖北省“森林城镇”,全市有黄陂区蔡店街源泉村等108个行政村被命名为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
各部门绿化取得新进展
市城建委加强协调,市城投、地产、地铁等平台公司积极参与,新建市政道路工程配套绿化56.58公顷,改建绿地20.6公顷。
市交通运输委全面推进绿美廊道建设,累计完成国道绿化205.23公里,绿化率92.79%;省道绿化411.63公里,绿化率94.02%。2016年完成武嘉线、荷土线、蔡孝线、阳枫线、黄孝线公路绿化,共植树1.48万株。
市水务局加强沿江、环湖岸线、堤防绿化建设,水生态、水景观持续提升,累计绿化江滩51.3公里,建成江滩公园绿地558公顷,绿道32.3公里。其中,2016年新建绿地27.44公顷。
市房管局通过行业管理,新增小区附属绿地面积6公顷,植树8万株,不断提升小区绿化水平。
市教育局将校园绿化纳入学校整体规划,积极开展“园林式学校”创建工作,累计建成市级“园林式学校”120所、省级“园林式学校”21所。其中,2016年植树6750株,建设“园林式示范学校”15所。
武汉铁路局结合“和谐站区”建设,栽植灌木15.1万株、乔木1.4万株,并结合武孝城际武汉段建设开展绿化造林,形成绿色通道。
武汉警备区及驻汉部队积极参与驻地植树造林,大力支持地方绿化建设,参与3500人次,义务植树3万株。
市发改、规划、财政等部门各司其责,积极支持,充分发挥了带动和保障作用。
生态林业产业方兴未艾
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207亿元,增长15.6%。
林业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林业产业基地总规模达120万亩,产值48亿元。江夏花博园举办首届迎春花会,受到市民欢迎。
林产品加工加快升级。瞄准中高端消费市场,加快传统木材加工业改造和产品升级,完成加工业产值20亿元。
生态旅游业蔚然兴起。充分利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赏花游基地、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等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吸引旅游人数达3000万人次,实现产值80亿元。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新洲仓埠桂花文化旅游区、江夏梁子湖—青龙山森林休闲旅游区、蔡甸后官湖—索河湿地生态旅游区、东西湖郁金香主题公园及府河湿地、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已初步成省、市乃至全国市场上叫得响的生态旅游品牌。
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全市现有省级以上林业重点龙头企业46家,年营业收入75亿元,上交税金3亿元,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湖北九森林业、武汉林业集团)2家。
生态资源管护不断加强
森林林地资源管理规范。全市林地226.5万亩、森林面积181.6万亩,严格限制经营性项目占用林地。强化森林采伐管理,严禁公益林商业性采伐。全市89万亩生态公益林建立了数据库,实现“一张图”信息化管理。对九峰、青龙山、嵩阳、九真山、素山寺、将军山、马鞍山等七个国家森林公园加强了保护。
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加大。我市湿地面积1624.6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9%。湿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立沉湖、上涉湖、涨渡湖、草湖、武湖等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2.8万公顷。东湖、金银湖、杜公湖、后官湖、藏龙岛、安山等6个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潴洋海、索子长河、桐湖、木兰花溪等4个省级湿地公园管理不断规范,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成立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湿地保护联盟,开展长江流域湿地保护协同合作。蔡甸区保护和修复湿地的做法得到省林业厅充分肯定。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得力。加强鸟类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珍稀鸟类资源监测和保护,在府河发现全球总量仅存500只左右珍稀濒危的青头潜鸭,长江江滩发现国家一级保护的黑鹳,涨渡湖上万只红嘴鸥越冬。开展野生动物救治和疫源疫病监控,及时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我市湿地野生动物413种、维管束高等植物408种,对1282株古树名木实行分级挂牌保护(其中一级54株、二级257株、三级971株)。
森林安全得到维护。森林防火形势总体平稳。全年发生森林火警火情34起,受害面积120亩,比上年下降11%,没有发生较大森林火灾或因火灾引起的人员伤亡事故。
严格依法依规办理行政许可。完善行政审批管理规则,制定了《武汉市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地面积审核及监督检查实施细则》、《武汉市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地面积审核事项法律文书》和《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地竣工验收面积测量技术规程》。办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3747件。
有力打击违法犯罪。开展了“天网行动”、“清网行动”、“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等活动,受理查处各类林业案件243起。其中行政案件226起,处理违法人员414人,查处率100%;刑事案件17起,破案1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8人。
生态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退耕还林管理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林权登记发证182.43万亩,发证率98%。林权流转资金总额3.2亿元,林权抵押资金总额14.09亿元。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制定和获批了《武汉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批复了各区实施方案。运用大数据对退耕还林惠民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认真监督检查,对1232条问题线索进行了核查。制发了《武汉市关于加强建立退耕还林管理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生态补偿政策落实到位。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落实中央、省、市三级生态补偿资金1625万元。在全国率先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市、区湿地生态补助资金1000万元。
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作为生态建设重要指标,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三农发展综合考评、县域经济工作考核、省级文明城市测评等考核考评体系。
撰文:王亚欣 摄影:胡九思 李永刚
(作者: 编辑:何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