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大武汉有群文化义工 17载薪火相传守护城市根脉

发布时间:2018-01-03 09:35:22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图为:“人文武汉”团队部分成员。﹙资料照片﹚

图为:2017年12月29日,“人文武汉”网友共同完成的《大路朝天——穿越汉口中山大道》一书,在汉口首发。图为众筹者代表为大中小学生和图书馆赠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通讯员 郭迅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刘宝生

大武汉有群“发烧友”,他们自称文化义工,17年来,他们无数次往返于老街区、老建筑、拆迁工地等,视“扫街”为学问,自发记录、抢救、研究、宣传武汉城市历史文化,试图留住这座城市的根脉。经他们多方努力,数以百计的老建筑得以保留,一本本专著为城市立传。

上月,在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表彰大会上,这支自发形成的团队——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人文武汉学会,与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组等一起荣获“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团队”。

“扫街”:守护一座座老房子

人文武汉学会成员均是热爱城市历史的志愿者,有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人士,也有收藏、摄影、旅游、文学等爱好者,2000年汉网创建以来,他们因汉网的人文武汉板块而相识、相知。17年来,“人文武汉”团队在汉网发表数以千万计的关于武汉老建筑、老地名、老街道以及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的帖子,引发广泛关注。其中,网友爱步行的《N张武汉老照片》,点击率约116.9万次,被称为“汉网帖王”。

这支团队将“扫街”当作学问来做,这些帖子多是“扫街”成果。网友一人行(实名王炎生)穿行武汉三镇大街小巷,跟踪拍摄过千余座老房子,积攒了几万张照片,反映城市变迁。网友求实(实名牛新民)结合地图、照片等资料,对起义门清真寺内的3块《百字赞》碑、汉阳共勉牌坊等深入研究,挖掘出更多文物故事。网友城市麻木(实名张友海)、天风2160(实名严涛)发现墙角碑、记事碑、铭文砖时,通过拓片形式将其保留,其中有的老碑刻后来因故就没了,只有拓片记录它们曾经的存在。

这些串街走巷的寻访,将那些未登记的历史遗存所具有的价值挖掘出来,让城市历史的细部更加丰满。关键时候,这群文化义工更是挺身而出,在废墟瓦砾间挽救一座座老房子。2004年,昙华林石瑛故居面临拆毁,第二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武汉通”刘谦定出面制止,引起关注,最终将其保留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经多方努力,一批老房子被拯救,昙华林历史文物街区如今已成武汉一张名片。

汉正街、江汉路、交通路、永清街等老街区,都留下他们的身影,白沙洲江夏民居、冯玉祥故居等一座座老房子面临命运变迁时,他们总是极力争取,为城市留下更多可触摸的历史。

出书:为城市立传

2012年初,为讲好城市故事,大家决定将网友铁血十八星(实名万学工)收藏的数千枚徽章挑出来作为题材,出一本反映武汉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的书籍。经近一年努力,各位作者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近20万字的书稿,于2013年凑钱印刷出50本样书,送给各方面征求意见。21名普通市民,以96枚徽章为引子,写出88个故事,得到各方肯定和赞誉。但出版经费一直没有着落,网友便以众筹形式,自掏腰包凑齐出版经费,促成《徽章上的武汉》出版发行。专业人士评价称,该书涉及武汉近现代史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历史细部,让远去的岁月触手可摸。其后,《武汉竹枝词史话》《武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一本本由“人文武汉”网友参与的著作,陆续出版。

上月29日,这群文化义工以武汉作家罗时汉为首,共同参与撰稿的新书《大路朝天——穿越汉口中山大道》举行首发式,为中山大道立传。

此外,多位网友还为武汉专业博物馆提供历史照片及实物。民间收藏家朱汉昌、陈勇等捐赠过民国老汉口商号交易单、江汉关代收堤工捐收据、近百年前的美国杂志等。

宣讲:让武汉故事活起来

在讲好武汉城市历史文化故事方面,“人文武汉”团队每个成员都是宣讲员。网友一人行精心设计、编排出两天半时间游遍汉口英、俄、法、德、日等5国租界的线路图,在网上广为转载。网友汉皋书生(实名王汗吾)多次带着扩音话筒,担任导游志愿者,为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讲解汉口老建筑年代、用途及其背后不为人知的文物故事。中山大道开街后,他又连续3天为广大市民讲解中山大道及沿线建筑的历史。

在江汉区文化局支持下,2016年8月起,“人文武汉大课堂”讲座每月两期在荆楚金石博物馆举行,授课嘉宾绝大部分为“人文武汉”团队成员。该活动已预排至2018年。他们讲蛇山岳飞亭的集资建造,讲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抗战募捐……使得城市故事“立”起来、“活”起来。